一种汽车疲劳耐久性能评价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446584A

    公开(公告)日:2017-02-22

    申请号:CN201610919237.9

    申请日:2016-10-2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16Z99/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疲劳耐久性能评价方法。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疲劳耐久性能评价方法,在详细设计阶段和验证阶段采用面向过程的评价方法,把疲劳耐久性的故障数量、故障的严重程度、更改周期的长短和对成本的影响等因素通过具体的参数值体现出来,把各个参数值线性叠加起来用一个参数体现整车的整个疲劳耐久性能。在不同的阶段可以定义不同的目标,这样对疲劳耐久性的评价更细化,更可靠。

    一种车身结构优化方法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852000A

    公开(公告)日:2020-02-28

    申请号:CN201810817114.3

    申请日:2018-07-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车身结构优化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建立车身结构有限元模型;建立车内空间体积有限元模型,并与车身结构有限元模型进行节点重合处理得到耦合模型,使车内空间体积随车身结构改变而改变;建立反映结构形状变化的形状变量,根据结构性能参数相对形状变量的变化梯度即灵敏度的大小对形状变量进行筛选,所述结构性能参数包括车身结构性能参数和车内空间性能参数;以经筛选后的形状变量为优化变量,设置约束条件,以车身结构性能最优和车内空间性能最优为目标,进行多目标优化。本发明所述方法能够同时使车身结构性能和车内空间性能有明显提高,解决了现有优化设计存在的不能同时兼顾车身结构性能和车内空间性能的问题。

    一种转向器齿轮齿条间隙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460075B

    公开(公告)日:2018-06-22

    申请号:CN201510943775.7

    申请日:2015-12-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转向器齿轮齿条间隙控制方法,属于转向器优化领域。本发明转向器齿轮齿条间隙控制方法中的转向器齿轮齿条包括常用段和设于所述常用段两侧的大转弯用段,转向器最大启动力数值范围不超过215.8N,转向器齿轮的回转力矩数值范围为0.49‑1.57Nm,所述常用段的齿轮齿条间隙小于所述大转弯用段的齿轮齿条间隙,所述常用段的齿轮力矩波动在0.49Nm以内,所述大转弯段的齿轮力矩波动在0.59Nm以内。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摆脱了传统制造工艺的限制,解决了齿轮齿条间隙不能太小的问题;较小的齿轮齿条间隙有利于提高转向系统刚度,减小了回转力矩值,转向平顺性更好,有效避免方向盘抖动等问题。

    一种车身结构优化方法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852000B

    公开(公告)日:2023-01-03

    申请号:CN201810817114.3

    申请日:2018-07-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车身结构优化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建立车身结构有限元模型;建立车内空间体积有限元模型,并与车身结构有限元模型进行节点重合处理得到耦合模型,使车内空间体积随车身结构改变而改变;建立反映结构形状变化的形状变量,根据结构性能参数相对形状变量的变化梯度即灵敏度的大小对形状变量进行筛选,所述结构性能参数包括车身结构性能参数和车内空间性能参数;以经筛选后的形状变量为优化变量,设置约束条件,以车身结构性能最优和车内空间性能最优为目标,进行多目标优化。本发明所述方法能够同时使车身结构性能和车内空间性能有明显提高,解决了现有优化设计存在的不能同时兼顾车身结构性能和车内空间性能的问题。

    一种汽车雪压试验方法
    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645057B

    公开(公告)日:2017-07-07

    申请号:CN201310653329.3

    申请日:2013-12-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于汽车领域,尤其涉及了一种汽车雪压试验方法,该方法包括采用整车进行加载实验;在车顶布置测量点;采用一定的规则在车顶加载砂袋,所述砂袋的左右均有尼龙扣,所述尼龙扣连接相邻所述砂袋;测试车身顶盖承载变化值。本试验方法试验对象为整车,比白车身更能模拟实际状态;所述车身顶盖承载临界屈曲值可以和CAE结果进行对标;采用周边有尼龙扣的砂袋连接结构,能避免顶盖曲率过大时砂袋向四周滑落,从而解决了曲率较大的顶盖的雪压测试问题。

    车身顶盖结构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386132A

    公开(公告)日:2015-03-04

    申请号:CN201410634595.6

    申请日:2014-11-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顶盖结构,属于汽车零部件领域。本发明包括车身顶盖以及位于车身顶盖上的横梁和纵向筋,所述横梁在减重孔周围设有台阶,所述台阶包括阶梯式连接的第一台阶面和第二台阶面,所述台阶向所述横梁顶面方向凸出,所述第一台阶面通过坡度面设于所述第二台阶面下,所述第一台阶面和所述坡度面成135°夹角。所述横梁和所述纵向筋的数量分别为多根,所述纵向筋横截面为三角形,并向上凸起设置。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提高了顶盖整体强度和刚度,同时增加了车内部空间;减轻应力集中,增加了顶盖的抗凹性,减轻了本发明车身顶盖结构的重量,又降低了成本,极大的提升了性价比。

    一种前置后驱车身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309693A

    公开(公告)日:2015-01-28

    申请号:CN201410512744.1

    申请日:2014-09-2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3/00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汽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前置后驱车身,包括前大梁、中大梁、A柱和前侧板,所述前大梁连接所述中大梁,所述前侧板连接所述前大梁,所述前侧板连接所述A柱,所述前大梁高于所述中大梁,所述前大梁、所述前侧板、所述A柱和所述中大梁形成Y字形结构。该车身车架在布置上,使得所述前大梁、所述前侧板、所述A柱和所述中大梁形成Y字形结构形成良好Y型传力途径;A/B柱区域增加车架横梁搭接头及布置优化,实现侧碰过程中的多路径能力传递;借用前置后驱的优势,增加前围板及前地板通道并与后地板横梁形成T字形结构,增强车身的碰撞性能,同时提高车身弯曲扭转刚度。

    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以及汽车

    公开(公告)号:CN108674488B

    公开(公告)日:2020-03-17

    申请号:CN201810555516.0

    申请日:2018-06-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以及汽车,所述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包括内板加强组件,内板加强组件包括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和第三加强板,第一加强板与C柱内板连接,并与C柱内板共同形成腔体,第一加强板从C柱上接头延伸至后轮罩内板的减震器安装处连接,第二加强板连接于横向内板的外侧,且连接第一加强板的第二端与D柱加强板,第三加强板用于与后轮罩内板的外侧连接,第三加强板连接减震器安装处与后纵梁。本技术方案的内板加强组件形成了“Y”形拓扑结构,其与周围上边梁、D柱、前后护板、后侧围内板、后轮罩内板、后轮罩外板、后地板和后纵梁形成了多条闭环传力路径,合理传递和分解整车和局部载荷。

    拓扑空间建模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08829953A

    公开(公告)日:2018-11-16

    申请号:CN201810555430.8

    申请日:2018-06-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拓扑空间建模方法,所述拓扑空间建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根据待设计产品的设计参数定义所述待设计产品的拓扑设计空间;根据所述拓扑设计空间建立或获取拓扑空间模型模块;拼接所述拓扑空间模型模块;将拼接后的所述拓扑空间模型模块形成所述待设计产品的拓扑空间模型。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拓扑空间建模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本发明采用将设计产品分为多块来分别建立或获取存储的拓扑空间模型模块,再将各个拓扑空间模型模块拼接成拓扑空间模型,实现了拓扑空间建模的模块化和参数化,模型模块可多次重复利用,降低了建模难度,优化了拓扑空间模型模块的建立步骤,加快了拓扑空间建模中模型更新速度,提高了建模效率。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