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动态强度分析方法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368882A

    公开(公告)日:2009-02-18

    申请号:CN200810141691.1

    申请日:2008-07-2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动态强度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同时测量实车轮心加速度信息以及车身上关键点的加速度和应变信息;b.将测得的实车轮心处的加速度信息作为仿真模型的外载荷输入信息,并依此仿真出车身关键点的加速度以及应变结果;c.将实测的车身关键点的加速度以及应变信息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d.根据上述对比结果对仿真模型进行调整;e.通过调整好的仿真模型得出整车各个零部件的应力和应变信息,对零部件进行疲劳寿命分析。

    一种汽车车身区域灵敏度优化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320784A

    公开(公告)日:2016-02-10

    申请号:CN201410311200.9

    申请日:2014-07-0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车身区域灵敏度优化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建立基于刚度或模态的白车身有限元模型,提取车身任意指定功能区域参数,并进行编号;2)定义区域灵敏度变量,建立区域灵敏度分析模型;3)进行基于刚度或模态的区域灵敏度分析,并对各区域灵敏度进行排序;4)基于区域灵敏度排序结果,根据加强敏感区域、减弱不敏感区域和负敏感区域的原则对区域结构和零件厚度进行优化;5)通过白车身性能试验和优化结果验证,进行对标分析,如不满足设计要求,则需要进一步的区域结构优化和厚度优化。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可以计算出车身各区域参数对车身刚度、模态的灵敏度,可以对车身区域参数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优化。

    封闭的尾端梁结构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445131A

    公开(公告)日:2009-06-03

    申请号:CN200810141690.7

    申请日:2008-07-2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封闭的尾端梁结构,包括尾端梁内板以及与之配合的尾端梁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的尾端梁结构还包括设于尾端梁外板和所述尾端梁内板之间的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分别与所述尾端梁外板和所述尾端梁内板连接。本发明采用增加密封件(封板)封闭尾端梁内外板,其有益效果是:使用一块较小的封板及螺栓连接的方式,能大大提高白车身的一阶扭转模态;同时可以设计较小的尾端梁截面,增大尾门框的内部空间,节约原材料。

    封闭的尾端梁结构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445131B

    公开(公告)日:2010-12-22

    申请号:CN200810141690.7

    申请日:2008-07-2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封闭的尾端梁结构,包括尾端梁内板以及与之配合的尾端梁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的尾端梁结构还包括设于尾端梁外板和所述尾端梁内板之间的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分别与所述尾端梁外板和所述尾端梁内板连接。本发明采用增加密封件(封板)封闭尾端梁内外板,其有益效果是:使用一块较小的封板及螺栓连接的方式,能大大提高白车身的一阶扭转模态;同时可以设计较小的尾端梁截面,增大尾门框的内部空间,节约原材料。

    一种汽车车身区域灵敏度优化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320784B

    公开(公告)日:2019-02-05

    申请号:CN201410311200.9

    申请日:2014-07-0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车身区域灵敏度优化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建立基于刚度或模态的白车身有限元模型,提取车身任意指定功能区域参数,并进行编号;2)定义区域灵敏度变量,建立区域灵敏度分析模型;3)进行基于刚度或模态的区域灵敏度分析,并对各区域灵敏度进行排序;4)基于区域灵敏度排序结果,根据加强敏感区域、减弱不敏感区域和负敏感区域的原则对区域结构和零件厚度进行优化;5)通过白车身性能试验和优化结果验证,进行对标分析,如不满足设计要求,则需要进一步的区域结构优化和厚度优化。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可以计算出车身各区域参数对车身刚度、模态的灵敏度,可以对车身区域参数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优化。

    车身动态强度分析方法
    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368882B

    公开(公告)日:2010-08-11

    申请号:CN200810141691.1

    申请日:2008-07-2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动态强度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同时测量实车轮心加速度信息以及车身上关键点的加速度和应变信息;b.将测得的实车轮心处的加速度信息作为仿真模型的外载荷输入信息,并依此仿真出车身关键点的加速度以及应变结果;c.将实测的车身关键点的加速度以及应变信息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d.根据上述对比结果对仿真模型进行调整;e.通过调整好的仿真模型得出整车各个零部件的应力和应变信息,对零部件进行疲劳寿命分析。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