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后三角窗和制动灯一体化安装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1624000B

    公开(公告)日:2011-04-20

    申请号:CN200910104450.4

    申请日:2009-07-27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汽车后三角窗与制动灯一体化安装结构,其包括后三角窗装饰件、制动灯、侧围后内板、后三角窗连接件以及侧围后外板;所述侧围后内板和侧围后外板上对应形成有三角形开口,三块后三角窗连接板分别焊接在侧围后内板和侧围后外板的三角形开口的三条边之间,将侧围后内板和侧围后外板连接起来,并在两者之间形成具有厚度的空间;所述制动灯安装在侧围后内板和侧围后外板围成的三角形开口空间中,所述三角窗装饰件安装在侧围后外板的三角形开口上,通过其上透明的装饰板罩住制动灯。这种结构满足了制动灯和后三角窗为一体的安装要求,节省了后部空间,而且将制动灯装于车身支架上,省去了制动灯安装板,节省成本。

    一种轿车顶盖后部结构
    3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708739A

    公开(公告)日:2010-05-19

    申请号:CN200910104689.1

    申请日:2009-08-24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汽车顶盖后部结构,由顶盖、后横梁加强板、后横梁、背门铰链加强板组成。顶盖的末端焊接边焊接连接在后横梁加强板的中下部位置,后横梁加强板的下部绕过顶盖的末端焊接边并外翻形成下部焊接边,后横梁加强板内侧通过上部和下部的焊接边与后横梁焊接;在顶盖后部与后横梁加强板之间,以及后横梁加强板与后横梁之间均围成空腔结构。顶盖在铰链安装孔所设在的区域具有向内的凹面,形成铰链安装面贴合面,凹面的内侧与后横梁加强板贴合焊接,并在后横梁加强板的内侧焊接背门铰链加强板。本结构使得背门门框区域扭转刚度得到有效增强,并可以局部隐藏外露式铰链,保持轿车在此部位的美观,结构简单实用。

    一种汽车座椅后横梁总成
    3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624069A

    公开(公告)日:2010-01-13

    申请号:CN200910104490.9

    申请日:2009-07-30

    Inventor: 郑林艳 全刚 李伟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全新汽车座椅后横梁总成,其包括左支架总成和右支架总成,左支架总成的左端与门槛内板搭接,焊接固定形成封闭结构,右支架总成右端搭接焊接在汽车前地板中央通道上;还包括有座椅连接梁,所述座椅连接梁的左右两边的上部分别焊接固定左支架总成和右支架总成,并且其左端止口边与门槛内板焊接固定,右端止口边与地板中央通道焊接,底面止口边与地板焊接固定。这种结构不仅保证了侧碰强度的要求,而且满足了座椅、座椅安全带的安装要求和安装点刚度要求。

    一种气液两相流体特征识别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9810561A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510034859.2

    申请日:2025-01-0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液两相流体特征识别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其中,该方法包括:获取管道内流动的气液两相流体的多张图像,并获取来自流体的能量信号;其中,多张图像与能量信号为同步采集的流体信息;利用卷积神经网络确定多张图像对应的至少一种流型;基于多张图像及能量信号对应的时间信息,确定每一流型对应的能量信号;基于每一流型对应的能量信号,确定每一流型对应的能量特征。这样,利用卷积神经网络识别大量流体图像对应的流型信息,可以提高对流体图像的识别效率、准确度和客观性;关联分析气液两相流体的流型与同步采集的能量信号,实现了对气液两相流体全过程的能量特征识别,进而辅助管道的设计和改进。

    一种基于车载终端实现算力共享交互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248735A

    公开(公告)日:2023-06-09

    申请号:CN202310239051.9

    申请日:2023-03-1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载智能计算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基于车载终端实现算力共享交互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通过启动车载终端,向服务端请求算法版本的更新,等待服务端任务的下发;接收任务消息,通过消息队列的方式维护多条任务消息,调度端可根据设备的cpu、内存使用量等信息下发同等量级的任务;处理所述任务。通过不断像服务端报告车载终端信息得到反馈对应任务的方式,极大的降低了车载终端的计算资源的过剩状况,而且通过车载终端信息,可以轮转连接到就近的服务终端,可以较快的接收和执行服务端下发的算法任务,提供车辆更智能化、方便的体验。

    一种电动压缩机隔振衬套布置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6070344A

    公开(公告)日:2023-05-05

    申请号:CN202310000841.1

    申请日:2023-01-0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压缩机隔振衬套布置方法及系统,方法为:获得电动压缩机的扭矩轴,并在所述电动压缩机质心的铅垂下方选择与所述扭矩轴平行或者趋近于平行的平面,且所述平面位于整车坐标系的XY坐标系上;将衬套布置在所述平面上,当所述衬套的数量为3个时,三个所述衬套的位置围成正三角形,使得所述正三角形的中点与所述电动压缩机的质心在所述平面上的投影重合;当所述衬套的数量为4个时,四个所述衬套的位置围成矩形,使得所述矩形的中点与所述电动压缩机的质心在所述平面上的投影重合。本发明保证了压缩机振动时具有良好的解耦效果,隔振效果好,同时减少了后期的调整周期,降低了产品周期和试错成本。

    基于PLC的机器人末端伺服焊钳位姿自动监测设备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300380A

    公开(公告)日:2017-10-27

    申请号:CN201710567458.9

    申请日:2017-07-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PLC的机器人末端伺服焊钳位姿自动监测设备及方法,包括红外线感光坐标靶、直线导轨、底座、丝杆、升降支撑柱、导向杆、相机支架、可调光源、PLC控制模块和与PLC控制模块电连接的伺服驱动电机、激光测距仪、带编码器第一步进电机、带编码器第二步进电机、两组双目红外相机。PLC控制模块控制伺服驱动电机驱动底座在直线导轨上运动,控制带编码器第一步进电机驱动丝杆转动,控制带编码器第二步进电机驱动相机支架转动,使两组双目红外相机到达待测点,并控制两组双目红外相机进行拍照,同时获取相应数据,进行处理后,得到机器人末端伺服焊钳的位姿。本发明能实现机器人末端伺服焊钳位姿的高精度在线监测,同时降低成本。

    一种风扇剩余动不平衡量检测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837302B

    公开(公告)日:2016-06-01

    申请号:CN201210474218.1

    申请日:2012-11-20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风扇剩余动不平衡量检测装置及方法,装置包括风扇台架、弹性绳、稳压电源、数据采集前端、计算机、加速度传感器、转速跟踪装置等。检测方式是:先用秤称出风扇总成的总质量m;将被测风扇以弹性皮筋自由悬挂于风扇固定装置,保证风扇在Z方向上的合力为零,X、Y方向不受力;用可调节直流稳压电源驱动风扇马达使风扇在一定转速范围内运行,并用转速跟踪装置记录风扇转速信号n;加速度传感器固定在风扇本体某个位置上,用数据采集前端和计算机记录加速度数据 、、。本装置可不借助专业的动平衡检测设备,只需要得到风扇质量和风扇多点转数对应的加速度值就可以计算出风扇剩余动不平衡量值,装置简单,计算快捷,能够满足评估要求。

    一种非接触式的风扇模态测试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835979A

    公开(公告)日:2014-06-04

    申请号:CN201210489861.1

    申请日:2012-11-27

    Abstract: 一种非接触式的风扇模态测试装置及方法,装置包括风扇台架、风扇固定装置、信号发生器、功率放大器、激光测振仪、计算机等。测试方式是:将被测风扇自由悬挂于风扇台架上,用信号发生器作驱动源,用功放将驱动信号能量放大,驱动马达;布置激光测振仪,以风扇马达安装点为振动信号参考点,并完成测振仪的相关设置;调节信号发生器发出随机白噪声信号,不断增大功放增益,直至手触摸到风扇本体能感受到振动为止;启动激光测振仪,以随机扫描的方式测试风扇叶片、护风板的振动;对测得的各点振动结合参考点计算传递函数,将多条传递函数拟合成总的传递函数,并在总的传递函数上,识别各频率峰值点对应的模态振型。本发明能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可以提高风扇性能。

    一种发动机后悬置安装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1648509B

    公开(公告)日:2012-02-29

    申请号:CN200910104679.8

    申请日:2009-08-21

    Inventor: 冯宝利 于飞 李伟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后悬置安装结构,它包括下加强板、安装板、上加强板、螺纹管。下加强板的中部呈向上的凸起结构,在该凸起结构的上表面焊接有安装板,在安装板上焊接有至少两个螺纹管,螺纹管上端再焊接上加强板,上加强板与安装板平行,上加强板和安装板分别向下和向上翻边,两者合围形成一个腔体结构。发动机后悬置安装在凸起结构下表面的凹槽中,通过螺栓穿过下加强板、安装板与螺纹管连接。本安装结构可以增加后悬置的安装强度。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