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904998A
公开(公告)日:2025-04-29
申请号:CN202510053882.6
申请日:2025-01-14
Applicant: 苏州大学 , 悉地(苏州)勘察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IPC: G08G1/087 , G08G1/096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网联环境下应急车辆优先通行控制方法,其可适用于各种密度状态下的应急车辆优先通行,且无需社会车辆换车道,对交通运行效率影响比较小,能够有效保障应急车辆的优先通行;包括圈定应急车辆前方两个车道内最邻近的两辆社会车辆,根据两辆社会车辆的车头横向间距和头尾纵向间距判断是否需要引导社会车辆进行速度调整,若需要,则通过计算获得的最短调整时间和调整速度对圈定社会车辆进行相应速度引导,且应急车辆跟车低速行驶;若不需要,则应急车辆正常警报以实现优先通行;最后应急车辆通过圈定的两辆社会车辆后,再次重复判断速度引导,直至应急车辆驶离拥堵路段,并获得应急车辆通过拥堵路段的最短行程时间。
-
公开(公告)号:CN118552188A
公开(公告)日:2024-08-27
申请号:CN202410755166.8
申请日:2024-06-12
Applicant: 悉地(苏州)勘察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IPC: G06Q10/30 , G06Q10/063 , G06Q50/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再生资源利用的产业园低碳规划方法及系统,涉及垃圾分类处理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多个废弃物种类;获取预测废弃物分布状态;根据废弃物排放位置绘制排放点位地图;以废弃物回收路径最短为寻优目标,对排放点位地图进行路径寻优分析,生成废弃物回收路径;获得目标可回收废物;基于目标可回收废物,进行价值度评估,生成价值度评估系数;基于价值度评估系数,生成目标可回收废物的资源利用方案,根据资源利用方案进行目标可回收废物的资源利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产业园区废弃物无序排放、回收效率低下、资源利用不合理的技术问题,达到了提高废弃物回收效率,实现产业园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6862259A
公开(公告)日:2023-10-10
申请号:CN202310838785.9
申请日:2023-07-10
Applicant: 悉地(苏州)勘察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IPC: G06Q10/0637 , G06Q50/30 , G06Q50/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绿色通学服务策略演化博弈分析方法:S1:在通学公交线路制定之前在区内启动学校公交出行调查;S2:演化博弈论的应用;S3:基于EGT模型的决策临界值分析。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绿色通学服务策略演化博弈分析方法,本方法以现实中的指标数据、调查成果为依据,用演化博弈论的方法建立政府、学校各方在提供绿色出行方面的矩阵,假设政府决策选项为是否提供通学公交,而学校的决策选项为是否购置并运营校车,并以基于交通改善带来的广义收益和通学公交或校车通学的开行成本构建复制动态方程,模拟各方决策制定过程,构建了通学服务提供方决策行为变化和最终决策制定的数学模型,并据此对影响决策的临界因素和临界值开展识别和反算。
-
公开(公告)号:CN118997038A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411381181.7
申请日:2024-09-30
Applicant: 悉地(苏州)勘察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快速路匝道控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快速路匝道控制门架,主要包括门架、限高梁和道闸曲臂杆。限高梁同时联系门架的两支撑腿,且距离路面设定高度。位于同一位置高度,2组对置态布置的道闸曲臂杆分别以门架的两支撑腿作为组装基础。本发明通过在门架的内侧设置道闸曲臂杆,以对禁止通过门架内侧快速路的车辆进行有效的阻拦,减少现有只能通过限高来控制车辆进入的局限性,提高装置的实用性,降低道路行驶的安全隐患。
-
公开(公告)号:CN117684794A
公开(公告)日:2024-03-12
申请号:CN202410097224.2
申请日:2024-01-24
Applicant: 苏州市吴中区中心城区建设管理中心 , 悉地(苏州)勘察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下沉式非机动车停车场,该停车场设于地上道路一侧,其沿地上路面下沉0.5米,所述地上道路包括人行道,所述停车场两端设有与人行道连通的进出口,所述进出口设置坡道,所述坡道的坡度不大于1:5;所述停车场四周的地上设有遮挡模块和/或警示模块。本发明所述下沉式非机动车停车可模块化推广,造价低,在道路人行道边上的场地下沉0.5米作为非机动车停车场,利用场地的高差及遮挡模块、警示模块将非机动车隐藏在下沉式停车场中,提高道路景观,并可有效解决城市居住密集区非机动车停车乱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4417614A
公开(公告)日:2022-04-29
申请号:CN202210067622.0
申请日:2022-01-20
Applicant: 悉地(苏州)勘察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IPC: G06F30/20 , G06F119/02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中心城区机动车空间管控措施下碳排放减排测算方法,包括:准备基本数据;构建现状机动车出行模型;构建管控措施下的交通预测模型;基于所述现状机动车出行模型和管控措施下的交通预测模型,构建基于车型、车速、车公里的碳排放模型;计算碳排放变化量。本申请通过构建管控措施下的交通预测模型和基于车型、车速、车公里的碳排放模型,形成双层模型,能够量化空间管控措施对减碳的贡献,为后续管控政策的提出和进一步全过程碳减排计算提供了基础和参考。
-
公开(公告)号:CN111291321A
公开(公告)日:2020-06-16
申请号:CN202010051406.8
申请日:2020-01-17
Applicant: 悉地(苏州)勘察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Inventor: 徐乃云 , 王杰 , 张鹏鹏 , 包渊秋 , 徐辉 , 张海军 , 顾天奇 , 李晋 , 梁天明 , 蒋韬 , 王玉玲 , 江勇东 , 周敏 , 庄楚天 , 王楠雅 , 徐宁 , 朱沁宜 , 陈辉 , 陈晨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城市交通模型构建方法,包括依序执行的出行生成阶段、出行分布阶段、方式划分阶段和交通分配阶段,所述方式划分阶段采用非集计模型,所述交通分配阶段执行一次后,将得到的道路断面机动车流量作为背景流量代入出行分布阶段重新开始计算,计算两次道路断面机动车流量的相对误差,如未达到相对误差的要求,则将新的道路断面机动车流量再次带入出行分布阶段重新开始计算,直到相对误差满足要求。通过在方式划分阶段采用非集计模型,在提高了模型精度的同时没有增加过多的计算量。通过将道路断面机动车流量循环迭代,为模型建立过程提供了反馈,保证误差在精度要求内,从而精度更高、能够更准确预测交通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8706898B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410754952.6
申请日:2024-06-12
Applicant: 悉地(苏州)勘察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路桥缺陷检测技术领域,提供基于红外线成像的市政路桥缺陷检测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获得空间结构信息;引入探测约束条件,通过红外线热像仪进行扫描探测,生成红外图像集;遍历红外图像集进行温度分析,获得温度分析结果;基于空间结构信息进行特征提取,再进行缺陷检测识别,获得缺陷数据集;基于缺陷数据集进行评估,构建缺陷检测报告,发送至远程数据处理单元。本申请解决了传统检测技术需要大量时间和人力对路桥的每一个部分进行详细检查,且难以发现隐蔽性缺陷或早期损伤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利用红外成像技术对路桥表面进行快速扫描,提高检测速度和效率,同时能够探测到微小的温度变化,从而发现微小的缺陷或损伤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8692252A
公开(公告)日:2024-09-24
申请号:CN202410743092.6
申请日:2024-06-11
Applicant: 悉地(苏州)勘察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基于低效相位的实时公交优先信号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包括以下步骤:根据公交车辆到达相位的时间和当前信号灯相位配时,选取信号灯优先方式,比较计算公交车辆到达信号灯相位的时长与公交实际到达交叉口的时间是否在当前周期内公交车辆优先最大时长范围内;当在当前周期内公交车辆优先最大时长范围内,则根据所需时间提供优先专用相位;或当超出了当前周期内公交车辆优先最大时长范围内,则不提供优先专用相位,还包括:信号灯相位周期间协调策略,将上一周期分配给公交车辆信号灯相位的可供公交车辆优先时长总和按照分配计算划分并补偿给各社会车辆信号灯相位,提高公交车辆优先相位利用效率,保障交叉口车辆整体通行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4417614B
公开(公告)日:2023-10-27
申请号:CN202210067622.0
申请日:2022-01-20
Applicant: 悉地(苏州)勘察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IPC: G06F30/20 , G06F119/02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中心城区机动车空间管控措施下碳排放减排测算方法,包括:准备基本数据;构建现状机动车出行模型;构建管控措施下的交通预测模型;基于所述现状机动车出行模型和管控措施下的交通预测模型,构建基于车型、车速、车公里的碳排放模型;计算碳排放变化量。本申请通过构建管控措施下的交通预测模型和基于车型、车速、车公里的碳排放模型,形成双层模型,能够量化空间管控措施对减碳的贡献,为后续管控政策的提出和进一步全过程碳减排计算提供了基础和参考。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