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027461B
公开(公告)日:2025-03-18
申请号:CN202211664727.0
申请日:2022-12-23
Applicant: 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自动空间目标光电观测台站中心控制方法和系统,该方法包括:根据观测指令中的任务目标天区与任务时间,规划观测任务,生成任务列表;确认台站环境条件是否支持台站执行观测任务;选取观测任务列表时间序列排在最前的观测任务,由云图相机拍摄该目标天区的云量图像,给出该天区的云量信息,决策是否执行读该天区的观测任务,云量情况无法满足观测条件,则将该任务调整至观测任务列表末尾,并对下一目标天区进行判断;对目标天区满足观测条件的观测任务,控制执行机构相互配合进行观测,拍摄目标天区的原始图像并存储。本发明能够避免拍摄云层遮挡视野的图像,延长光电观测台站的有效观测时间,提升光电观测台站的观测效能。
-
公开(公告)号:CN115923968B
公开(公告)日:2025-03-18
申请号:CN202211714058.3
申请日:2022-12-27
Applicant: 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
IPC: B62D57/03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人工肌肉驱动的空间爬行机器人,包括:本体及对称分布于所述本体周侧的四组腿足结构;所述腿足结构包括由所述本体依次连接的大腿结构、小腿结构和足部结构,所述大腿结构包括髋关节组件,所述髋关节组件设于所述本体与所述大腿结构之内;所述大腿结构与所述小腿结构转轴连接,以轴接处作为所述爬行机器人的膝关节;所述足部结构包括踝关节组件;所述髋关节组件、膝关节和所述踝关节组件,通过成对设置的人工肌肉驱动,所述人工肌肉以碳纳米管纤维为电极。本发明的爬行机器人可利用航天器表面结构和材质爬行,具有较高的表面适应性,抵达范围广。
-
公开(公告)号:CN111783250B
公开(公告)日:2024-09-10
申请号:CN202010635603.4
申请日:2020-07-03
Applicant: 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
IPC: G06F30/17 , G06F30/27 , G06N3/0499 , G06N3/092 , B25J9/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柔性机器人末端抵达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建立柔性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根据所述动力学模型建立深度神经网络,所述深度神经网络用于拟合所述动力学模型;对所述深度神经网络进行第一次柔性机器人末端抵达过程的初步训练,得到所述深度神经网络的初始参数;对所述深度神经网络进行第二次柔性机器人抵达过程的初步训练,得到所述深度神经网络的最终参数。本发明降低了柔性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的不确定性或外部扰动对控制系统的影响,提高了柔性机器人的末端控制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7852161A
公开(公告)日:2024-04-09
申请号:CN202311574129.9
申请日:2023-11-23
Applicant: 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
IPC: G06F30/15 , G06F30/23 , G06F30/25 , G06N3/006 , G06F111/04 , G06F119/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考虑热荷载影响的航天器等效动力学建模方法,包含以下步骤:构造卫星天线修正的等效模型,确定等效弹性参数和惯性参数;建立热流平衡方程,构造等效梁的热吸收率;构造等效梁的辐射系数、热传导系数以及比热容;构造等效梁的热膨胀系数;建立热荷载影响下的结构动力学方程。本发明基于已有的等效梁模型,增加其热物性参数的计算,使得现有等效建模方法不仅可以进行快速结构动力学计算还能进行结构热力学计算,对航天器刚柔热耦合动力学建模具有重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1338368B
公开(公告)日:2023-10-20
申请号:CN202010152404.8
申请日:2020-03-06
Applicant: 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
IPC: G05D1/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航天器快速机动姿态跟踪自适应鲁棒控制方法,采用跟踪微分器,计算得到参考输入的过渡过程及给出参考输入的微分,通过安排合适的参考信号过渡过程解决了系统的超调性和快速性的矛盾。控制器设计基于协同控制方法,不仅解决了滑模变结构控制本质上的不连续性,而且达到了性能指标的最优化,协同控制方法结合了滑模控制与最优控制的优点,同时改善了滑模变结构控制中的不连续产生的抖振现象。进一步基于自适应控制,解决航天器转动惯量不确定性问题和干扰抑制问题,实现了干扰条件下的航天器快速机动姿态跟踪自适应鲁棒高精度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14234962B
公开(公告)日:2023-09-12
申请号:CN202111326115.6
申请日:2021-11-10
Applicant: 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星敏感器在轨热变形修正方法以及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该方法包括:确定其余星敏感器相对于第一星敏感器的姿态关系矩阵和地面主光轴夹角;提取星敏感器在各自测量坐标系中的主光轴矢量;将其余星敏感器各自测量坐标系中的主光轴矢量转换至第一星敏感器测量坐标系,并确定主光轴矢量夹角;根据主光轴矢量夹角、地面主光轴夹角、主光轴矢量,确定热变形修正实时矩阵;其余星敏感器通过相应的姿态关系矩阵和热变形修正实时矩阵将各自测量坐标系下的恒星星光矢量投影至第一星敏感器测量坐标系,进行三轴姿态解算。本发明可实现共基准面安装平台的热变形的在轨测量,并具有较高的普适性。
-
公开(公告)号:CN111177885B
公开(公告)日:2023-09-12
申请号:CN201911247652.4
申请日:2019-12-09
Applicant: 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
IPC: G06F30/20 , G06F111/1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大型柔性航天器编队动力学特性地面实验方法,该方法包含:S1、分别实现编队航天器的各柔性结构的地面零重力环境模拟,分别构建各柔性结构振动特性的地面物理实验系统;S2、分别构建编队航天器的各刚性星体的运动模拟的数值仿真系统;S3、利用多个激励系统实现地面物理实验系统和数值仿真系统之间的力学传递,形成各大型柔性航天器的动力学特性虚拟实验系统;S4、利用数值方法模拟编队航天器各星体间的姿态和轨道运动,以实现各个星体间的相对运动模拟。其优点是:通过激励系统实现地面物理实验系统和数值仿真系统之间的力学传递,构建各个大型柔性航天器的动力学特性虚拟实验系统,实现了编队航天器的各个星体间的相对运动模拟。
-
公开(公告)号:CN111191690B
公开(公告)日:2023-09-05
申请号:CN201911295959.1
申请日:2019-12-16
Applicant: 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
IPC: G06V10/77 , G06V10/764 , G06V10/774 , G06V10/82 , G06N3/09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迁移学习的空间目标自主识别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实时获取若干帧未知空间目标的图像数据;根据若干帧前序时刻的所述未知空间目标的图像数据对当前时刻的所述未知空间目标的图像数据进行特征补偿,得到经所述特征补偿的当前时刻的未知空间目标特征图;对经所述特征补偿的当前时刻的未知空间目标特征图采用预先训练好的神经网络进行识别,得到识别结果。本发明解决了非合作空间目标先验信息缺失,所导致的样本数量和种类不够丰富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1079787B
公开(公告)日:2023-06-06
申请号:CN201911121047.2
申请日:2019-11-15
Applicant: 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一种位置指纹识别方法,首先获得测量窗口,利用同样的映射函数,将离线场强库映射成离线图,将测量窗口映射成测量图,在离线图上滑动测量图,计算SSIM和PSNR,选择离线图上SSIM最高且PSNR值最大的图像区域,获得位置指纹识别结果。本发明基于SSIM和PSNR来分析图像相似性,不单纯依靠欧式距离,而是从多个角度衡量相似性,因此获得的位置精度更高,能在不显著增加运算量的基础上,提高位置比对的准确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