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114703A
公开(公告)日:2022-03-01
申请号:CN202111507648.4
申请日:2021-12-1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宽角度入射的全介质消偏分光棱镜及其制备方法,其包含两个等腰直角棱镜及胶合其中的全介质混合材料消偏分光膜。入射光在±5°范围内入射胶合后的棱镜,会被分为两束子光束出射,分别为透射光和反射光,两者光强比为50%:50%,每束出射子光束中s向与p向偏振光的光强差值在入射光光强的±3%以内。全介质混合材料消偏分光膜由具有高、中、低三种折射率的膜材按照一定顺序依次交替镀制而成,其中,中间折射率膜材可能并不存在于现有种类的膜材中。本发明通过混合共溅射方式突破材料折射率范围的限制,极大地增强了基板、入射角和工作波长以及膜层材料的可选性,使本发明所述的消偏棱镜的应用场景更加广泛。
-
公开(公告)号:CN113890625A
公开(公告)日:2022-01-04
申请号:CN202111131879.X
申请日:2021-09-2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IPC: H04B10/6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阵列光通信望远镜相位对准的装置和方法,用于解决多孔径接收技术中两路光信号的相对相位差值。所述装置包括移相器、时间延迟器、3dB耦合器、平衡探测器、跨阻放大器、滤波器、功率计、误码分析仪、采样判决器;其中移相器、时间延迟器、3dB耦合器共同构成相位扰动和延迟干涉模块,平衡探测器、跨阻放大器、滤波器构成高精度探测模块,采样判决器、功率计、误码分析仪构成数据分析与相位补偿模块。根据平衡探测差分输出端口的电信号与输入两路光信号的数学关系,对光信号的相位对准提供依据,并且进行反馈调节,实现合束信号的功率维稳和误码率优化。该发明不但能完成DPSK解调,恢复数字信号,而且融入了对两路光信号进行直接的相位差探测的功能。
-
公开(公告)号:CN107172394B
公开(公告)日:2020-07-10
申请号:CN201710378402.9
申请日:2017-05-2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无线实时视频传输的划圆检测装置,针对当前固定于光电捕获跟踪瞄准设备主镜筒之上的划圆检测装置,输出的视频信息到图像监视器之间的通信方式和整个划圆检测装置供电的方式是通过有线连接,电缆很长很重,对划圆检测装置结构固定的稳定性带来很大的影响。本发明提出将划圆检测装置输出的视频信息转换成无线信号进行传输、系统供电采用电池供电,能大幅改善当前设备中划圆检测装置结构的稳定性问题。除此之外,本发明能解决转台运行过程中电缆缠绕的安全问题,并且支持移动设备,使工作空间不受限制,大大提高了光学装调工作的便利性,更适用于工程化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09672079A
公开(公告)日:2019-04-23
申请号:CN201811464781.4
申请日:2018-12-0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两级串联的准分子激光脉冲展宽方法和装置,包括一个基于单分束元件、多个球面反射镜组成共焦谐振腔的前级脉冲展宽装置和一个基于双分束元件、多个球面反射镜组成共焦谐振腔的后级脉冲展宽装置。前级脉冲展宽装置采用单分束元件对入射激光束进行分束,经过共焦谐振腔产生不同光学延迟输出的光束与直接输出光束合并,形成脉宽展宽光束。后级脉冲展宽装置采用双分束元件对前级脉冲展宽装置展宽的光束进一步分束,经共焦谐振腔光学延迟后的输出光束,其脉冲宽度得到进一步展宽。本发明能够极大地提高激光脉冲展宽比率,进一步降低展宽后激光束的峰值功率,提高准分子激光光学系统中光学元件的使用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06020241B
公开(公告)日:2018-11-30
申请号:CN201610370121.4
申请日:2016-05-3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旋转双棱镜成像对准方法,能够大幅度降低由于系统参数失真而导致的目标成像偏差。其基于闭环反馈调整两块棱镜各自转动,以使目标成像逐渐逼近探测视场中心。该方法的核心,在于解耦两块棱镜各自转动与目标成像最终移动之间的几何关系。本发明通过深入研究旋转双棱镜的光束指向特性,完成了解耦过程。
-
公开(公告)号:CN105373143A
公开(公告)日:2016-03-02
申请号:CN201510695537.9
申请日:2015-10-2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IPC: G05D3/12
Abstract: 一种抑制风载荷扰动的大型天文望远镜高精度控制系统及方法。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望远镜控制系统及方法。区别于目前天文望远镜广泛采用的三环控制方法(位置环、速度环、电流环)。本方法引入了加速度闭环回路,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扰动的观测与补偿。构成了一种新型的大型天文望远镜控制模式。此方法能够显著提高系统对抗外部扰动、如风载荷的抗扰能力。对大型望远镜的环境适应能力具有显著的提高。
-
公开(公告)号:CN104075710A
公开(公告)日:2014-10-01
申请号:CN201410176177.7
申请日:2014-04-2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IPC: G01C21/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C21/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航迹预测的机动扩展目标轴向姿态实时估计方法,根据光电跟踪系统对目标的角位置数据与测距数据,实现根据目标的航迹预测实时对目标的轴向姿态进行估计,得到目标轴线在图像探测器中的俯仰角与偏航角,从而能够为目标的动力学分析、跟踪态势的决策、以及为图像处理所需的方向性基准提供依据。本发明只利用仪器本身的角位置信息和目标的距离信息,不依赖图像处理,不受目标外形调整影响,实时性好,精度高,适应性强。
-
公开(公告)号:CN103837981A
公开(公告)日:2014-06-04
申请号:CN201410103225.X
申请日:2014-03-1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分立式微变形镜填充因子的方法,包括一个微缩束镜阵列和一个分立式微变形镜。其特征在于微缩束镜阵列与分立式微变形镜具有相同的单元间距,入射光经过微缩束镜阵列之后被分割并缩束,形成一个光斑阵列,再入射到变形镜表面,阵列中各光斑均投射到变形镜相应单元,各单元根据入射光像差进行相应的校正,使光斑阵列反射回去重新通过微缩束镜阵列扩束合成,实现像差校正。系统填充因子从分立式微变形镜的填充因子提高到了微缩束镜阵列的填充因子。本发明通过分立式微变形镜与微缩束镜阵列的配合解决了变形镜填充因子较低的问题,并相对于现有单一微透镜阵列与分立式微变形镜配合技术克服了引入像差及倾斜像差无法校正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3092219A
公开(公告)日:2013-05-08
申请号:CN201310013669.X
申请日:2013-01-1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IPC: G05D3/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FSM远程实时控制时间补偿系统及方法,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硬件中的位置传感器把获取的FSM位置信息通过数据采集模块与嵌入式处理平台最后送给远程PC端,同时记录下数据传递时间戳,通过时间戳计算出数据传递的时间差,PC端的GPU进行卡尔曼滤波计算出把数据传递回控制执行器时刻的位置信息并把该信息传递给嵌入式处理平台,在嵌入式处理平台进行数据的实时补偿校正,用计算控制信息控制FSM,同时用传回的时间戳计算传递的时间差平均值,并不断的用新时间差计算时间差平均值进行时间补偿;软件包含底层软件和控制软件。本发明实现了对FSM实时控制过程中的时间补偿,提升了控制性能,降低了成本,还减轻了设计的工作量和难度。
-
公开(公告)号:CN102981271A
公开(公告)日:2013-03-20
申请号:CN201210461758.6
申请日:2012-11-1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行程结构的静电驱动MEMS变形镜的制作方法,基于硅表面加工工艺、电镀工艺、湿法腐蚀和化学抛光工艺,通过在硅基底上增加形成腔,并利用光刻胶或聚酰亚胺等作为牺牲层,利用电镀工艺制作变形镜的结构,采用化学抛光的方法研磨固化的光刻胶和电镀层,可制作出性能优异的大行程的MEMS变形镜。通过在硅基底上加工行程腔,在行程腔底部制作下电极和导引线,在不增加牺牲层制作难度的情况下,可有效提高变形镜上下电极间的初始间距,提高变形镜的有效行程。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