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D柱及尾灯安装支架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2572286B

    公开(公告)日:2023-03-28

    申请号:CN202110008275.X

    申请日:2021-01-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D柱及尾灯安装支架结构,包括侧围外板、流水槽、后组合灯支架连接板、后组合灯支架、尾裙板外板、D柱内板、D柱中内板、尾裙板边段、第一加强件以及第二加强件,D柱内板、D柱中内板、尾裙板边段、第二加强件、第一加强件以及尾裙板外板组成完整的D柱腔体结构;流水槽的下部与后组合灯支架的上部连接,后组合灯支架的下部与第一加强件的中下部连接;侧围外板的上部和后部与流水槽连接,后组合灯支架的右部向前延伸并与侧围外板连接,后组合灯支架连接板位于侧围外板、流水槽以及后组合灯支架之间。本发明提供的一种D柱及尾灯安装支架结构,能够降低虚焊的风险;还能够提高材料利用率,降低零部件成型难度。

    一种D柱及尾灯安装支架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2572286A

    公开(公告)日:2021-03-30

    申请号:CN202110008275.X

    申请日:2021-01-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D柱及尾灯安装支架结构,包括侧围外板、流水槽、后组合灯支架连接板、后组合灯支架、尾裙板外板、D柱内板、D柱中内板、尾裙板边段、第一加强件以及第二加强件,D柱内板、D柱中内板、尾裙板边段、第二加强件、第一加强件以及尾裙板外板组成完整的D柱腔体结构;流水槽的下部与后组合灯支架的上部连接,后组合灯支架的下部与第一加强件的中下部连接;侧围外板的上部和后部与流水槽连接,后组合灯支架的右部向前延伸并与侧围外板连接,后组合灯支架连接板位于侧围外板、流水槽以及后组合灯支架之间。本发明提供的一种D柱及尾灯安装支架结构,能够降低虚焊的风险;还能够提高材料利用率,降低零部件成型难度。

    一种车身梁结构及车身梁强度性能的优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329785B

    公开(公告)日:2024-08-20

    申请号:CN202111659151.4

    申请日:2021-12-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身梁结构及车身梁强度性能的优化方法,所述梁的横截面的形状为规则矩形或非规则多边形矩形,所述梁的内部具有封闭的空腔,所述空腔内设置有至少一条筋以将空腔划分为n个子腔,n大于等于2,所述子腔具有四个内圆角和四条边;所述优化方法包括:计算梁上各边的中心和各内圆角弧面的中心到截面中心O的平均距离L平均,通过验算分析确定最短距离小于平均距离L平均的各边上的无效截面面积并去除;和/或,通过验算分析确定最短距离小于平均距离L平均的各内圆角处的无效截面面积并通过减小各内圆角的半径进行去除。通过本发明的车身梁强度性能的优化方法,能实现在保持梁相同强度的情况下减少截面面积,提高材料利用率减轻重量。

    一种车身梁结构及车身梁强度性能的优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329785A

    公开(公告)日:2022-04-12

    申请号:CN202111659151.4

    申请日:2021-12-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身梁结构及车身梁强度性能的优化方法,所述梁的横截面的形状为规则矩形或非规则多边形矩形,所述梁的内部具有封闭的空腔,所述空腔内设置有至少一条筋以将空腔划分为n个子腔,n大于等于2,所述子腔具有四个内圆角和四条边;所述优化方法包括:计算梁上各边的中心和各内圆角弧面的中心到截面中心O的平均距离L平均,通过验算分析确定最短距离小于平均距离L平均的各边上的无效截面面积并去除;和/或,通过验算分析确定最短距离小于平均距离L平均的各内圆角处的无效截面面积并通过减小各内圆角的半径进行去除。通过本发明的车身梁强度性能的优化方法,能实现在保持梁相同强度的情况下减少截面面积,提高材料利用率减轻重量。

    汽车安全拉手支架
    5.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6424174U

    公开(公告)日:2022-05-03

    申请号:CN202123090830.2

    申请日:2021-12-0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安全拉手支架,包括由铝合金制成的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呈V形,包括用于与侧围上边梁内板可拆卸连接的边梁连接板和用于装配安全拉手的拉手安装板;在拉手安装板、沿拉手安装板长度方向间隔设有一拉手主定位孔和拉手次定位孔,所述拉手主定位孔为圆形孔,拉手次定位孔为条形孔;在边梁连接板上、沿边梁连接板长度方向间隔设有两个螺栓过孔,两螺栓过孔分别与拉手主定位孔和拉手次定位孔一一对应。

    一种转向支撑安装支架
    6.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8112787U

    公开(公告)日:2022-12-23

    申请号:CN202221808560.6

    申请日:2022-07-14

    Inventor: 杨浪 颜长深 陈寅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身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转向支撑安装支架,包括A柱内板,所述A柱内板上安装有安装支架本体,所述安装支架本体上安装有转向支撑,所述安装支架本体上连接有翻边,所述安装支架本体上成型有匹配面,所述匹配面倾斜设置,所述安装支架本体上连接有安装螺母板,其目的是:用来解决背景技术中指出的传统的转向支撑安装精度差,为提高安装精度,需要重新调整转向支撑安装支架上安装点的位置,这种调整又需要调整模具,导致其调整时间久、费用高的问题。

    一种汽车安全带卷收器安装支架及安全带卷收器安装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09064051U

    公开(公告)日:2019-07-05

    申请号:CN201821375187.3

    申请日:2018-08-2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安全带卷收器安装支架,包括上板、下板、前侧板和左侧板,上板的前边沿和前侧板的上边沿相连,上板的左边沿和左侧板的上边沿相连,左侧板的前边沿和前侧板的左边沿相连,下板的左边沿和左侧板的下边沿相连,下板的前边沿和前侧板的下边沿相连;上板、下板、前侧板以及左侧板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呈盒状且具有两面开口的安装支架本体;上板的右边沿设有第一搭接翻边,下板的右边沿设有第二搭接翻边,前侧板的右边沿设有第三搭接翻边;上板上设有安装孔。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改善现有的卷收器安装支架同车身之间的固定点过少容易产生脱落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安全带卷收器安装结构。

    一种CCB安装支架
    8.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2073685U

    公开(公告)日:2020-12-04

    申请号:CN202020447109.0

    申请日:2020-03-3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CCB安装支架,包括由用于与CCB总成相连的第一连接板和用于与A柱相连的第二连接板连接而成的支架体,支架体截面呈L形,第一连接板的顶部设有向内翻折的第一上翻边,第二连接板的顶部设有向内翻折的第二上翻边,第一上翻边和第二上翻边叠置并搭接在一起,第一连接板的底部设有向内翻折的第一下翻边,第二连接板的底部设有向内翻折的第二下翻边,第一下翻边和第二下翻边叠置并搭接在一起。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第一上翻边和第二上翻边搭接在一起能够起到加强肋板的作用,第一下翻边和第二下翻边搭接在一起能够起到加强肋板的作用,增加了CCB安装支架的刚度和挠度。加强筋能够提升CCB安装支架的刚度和挠度。

    一种汽车后轮毂包内板加强件搭接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11809882U

    公开(公告)日:2020-10-30

    申请号:CN202020334090.9

    申请日:2020-03-1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后轮毂包内板加强件搭接结构,包括后轮毂包内板、后轮毂包内板加强件、侧围后上内蒙皮、后地板上横梁连接板、后轮罩支撑板、后轮罩上支撑板、顶盖后横梁支撑板、后立柱内板中段;后轮毂包内板加强件与后轮毂包内板、侧围后内蒙皮焊接,后轮毂包内板加强件下端部与后地板上横梁连接板、后轮罩支撑板焊接,后轮毂包内板加强件上端部与顶盖后横梁支撑板、后立柱内板中段焊接。由于将后轮毂包内板加强件的上端部与顶盖后横梁支撑板、后立柱内板中段焊接,使力能从地板传递至顶盖后横梁,有利于背门框变形量目标的达成;该搭接结构提升了车身扭转刚度、弯曲刚度且节约了白车身的成本。

    一种ECU支架及汽车
    1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1202121U

    公开(公告)日:2020-08-07

    申请号:CN201922014270.9

    申请日:2019-11-2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ECU支架及汽车,涉及汽车零件的技术领域,包括支架本体,支架本体包括用于安装ECU的安装面,在安装面的四个角处均设有带凸焊螺母的第一安装孔;在安装面的右边和下边均设有连接翻边,并在各连接翻边上均开设有第二安装孔;在安装面的左边分别设有线束卡接翻边和线束安装翻边,且线束安装翻边位于线束卡接翻边的上方,线束安装翻边上设有带凸焊螺母的第三安装孔,线束卡接翻边上开设有线束卡接孔。本实用新型解决了传统ECU支架结构复杂,造价成本以及支架重量过高的技术问题,通过单一的零件满足周边零件的安装。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