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032244A
公开(公告)日:2020-12-04
申请号:CN202010839317.X
申请日:2020-08-19
Applicant: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一种执行机构的可变刚度变阻尼安装支架,属于振动控制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U型弹簧、连接板、变刚度变阻尼装置和全向弹簧,通过调节U型弹簧对上、下两连接板的支撑位置,改变支撑刚度,通过U型弹簧和圆柱弹簧等共同构成大范围可变刚度支架;通过可变阻尼器调节阻尼材料的压紧程度,调节阻尼的大小。本发明安装支架可取代传统的硬连接总装支架和传统的被动隔振器,通过刚度和阻尼待调,实现对飞轮或控制力矩陀螺等隔振对象的变刚度变阻尼支撑,适应不同执行机构的工作转速差异、微振动特性差异,以及不同卫星的安装布局差异,满足不同卫星对微振动等性能的不同要求,优选系统参数,更好地隔离微振动。
-
公开(公告)号:CN119248002A
公开(公告)日:2025-01-03
申请号:CN202411374222.X
申请日:2024-09-29
Applicant: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Inventor: 罗睿智 , 张激扬 , 樊亚洪 , 王英广 , 赵同爽 , 陈志华 , 张鹏波 , 刘西全 , 田兴 , 姚锐 , 周刚 , 杨磊 , 王舒雁 , 李贵明 , 王晗 , 吴金涛 , 展毅 , 王朋彦 , 张子玉 , 董晨阳 , 张清涛 , 刘景辉 , 张春艳 , 李盼 , 白晓波 , 许庚晨 , 马金芝 , 李雪峰 , 丁志南 , 郑向琳
IPC: G05D1/495 , G05D1/46 , G05D101/10 , G05D109/20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航天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转子不平衡调节的磁悬浮CMG群微振动对消方法。方法包括:建立各个磁悬浮转子的不平衡力和不平衡力矩的模型;建立CMG群的动力学合成模型;根据动力学合成模型、欧拉方程建立星体姿态动力学方程;建立CMG群控制模型;利用CMG群控制模型和星体姿态动力学方程构造目标函数;建立转子沿径向平动和绕径向转动的动力与电流之间的电流控制模型;建立高速转子沿径向平动和绕径向转动的动力转动方程;根据动力转动方程、控制模型确定输出电流,以对转子的不平衡量和相位进行调节,磁悬浮CMG转子同频谐波振动的对消。
-
公开(公告)号:CN112032244B
公开(公告)日:2022-07-05
申请号:CN202010839317.X
申请日:2020-08-19
Applicant: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一种执行机构的可变刚度变阻尼安装支架,属于振动控制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U型弹簧、连接板、变刚度变阻尼装置和全向弹簧,通过调节U型弹簧对上、下两连接板的支撑位置,改变支撑刚度,通过U型弹簧和圆柱弹簧等共同构成大范围可变刚度支架;通过可变阻尼器调节阻尼材料的压紧程度,调节阻尼的大小。本发明安装支架可取代传统的硬连接总装支架和传统的被动隔振器,通过刚度和阻尼待调,实现对飞轮或控制力矩陀螺等隔振对象的变刚度变阻尼支撑,适应不同执行机构的工作转速差异、微振动特性差异,以及不同卫星的安装布局差异,满足不同卫星对微振动等性能的不同要求,优选系统参数,更好地隔离微振动。
-
公开(公告)号:CN113487141A
公开(公告)日:2021-10-08
申请号:CN202110655097.X
申请日:2021-06-11
Applicant: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一种多源信息聚类融合的轴承状态评估方法,基于正常产品的多源信息的特征参数进行聚类融合,根据聚类中心和安全裕度划定安全边界,根据待评估轴承特征参数集的超限概率判断是否存在故障,并可根据超限距离评判故障严重程度。该方法将轴承多个故障敏感参数聚类融合,避免了单一信息的局限性或诊断不稳定性,可显著提高故障诊断的准确率和可靠性,特别适用于识别空间轴承早期微弱故障,也可推广应用于其他地面旋转机械用轴承,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9294068A
公开(公告)日:2025-01-10
申请号:CN202411334097.X
申请日:2024-09-24
Applicant: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Inventor: 罗睿智 , 张激扬 , 樊亚洪 , 王英广 , 赵同爽 , 张国琪 , 陈志华 , 张鹏波 , 刘西全 , 周刚 , 杨磊 , 田兴 , 徐勤超 , 姚锐 , 李贵明 , 赵江涛 , 王晗 , 吴金涛 , 展毅 , 王朋彦 , 张子玉 , 董晨阳 , 张清涛 , 张春艳 , 杜金龙 , 白晓波 , 许庚晨 , 马金芝 , 李雪峰 , 丁志南 , 郑向琳
IPC: G06F30/20 , G06F30/15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航空航天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分布式磁悬浮飞轮轴向动量交换的定点吸振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包括:建立包括转子沿轴向平动和绕轴向转动的磁悬浮转子动力学模型;根据磁悬浮转子动力学模型,确定磁悬浮飞轮群控制量模型;根据磁悬浮飞轮群控制量模型和星体动力学模型确定星体主动控制力和星体主动控制力矩;在星体主动控制力和星体主动控制力矩的约束下,确定磁悬浮飞轮群的力/力矩分配阵;根据磁悬浮飞轮群的力/力矩分配阵,确定各个飞轮的轴向振动力和力矩作用量;在磁悬浮转子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飞轮的轴向振动力和力矩作用量,确定驱动电流以抑制振动。本发明的方案能够实现载荷精稳与超静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4740757B
公开(公告)日:2024-12-24
申请号:CN202210345667.X
申请日:2022-03-31
Applicant: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Inventor: 罗睿智 , 张激扬 , 樊亚洪 , 武登云 , 张磊 , 陈志华 , 苏晏 , 李贵明 , 赵同爽 , 刘西全 , 王晗 , 于国庆 , 张鹏波 , 王英广 , 王舒雁 , 齐明 , 姚锐 , 顾正成 , 肖晓 , 杜金龙 , 高岩 , 张春艳 , 刘建 , 郭腾飞 , 冯洪伟 , 常江娟 , 郑翔 , 杨磊
IPC: G05B17/02
Abstract: 一种磁悬浮非对称旋转扫描卫星的两体姿态仿真方法,属于航天技术领域。针对非理想旋转扫描转子(载荷舱)和卫星平台舱,本发明进行了两舱系统的姿态动力学建模,为了通过磁悬浮旋转关节向平台舱借力实现载荷舱高精度姿态控制,为磁悬浮旋转关节和平台舱分别设计了姿态控制律,通过动力学系统和姿态控制系统的联合仿真,验证了模型等的有效性,为后续卫星的高精度姿态控制的控制律设计和地面仿真验证提供了模型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8462602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410647343.0
申请日:2024-05-23
Applicant: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Inventor: 罗睿智 , 樊亚洪 , 张激扬 , 惠胤豪 , 王晓伟 , 刘西全 , 王英广 , 张鹏波 , 杨磊 , 周刚 , 陈志华 , 王晗 , 王舒雁 , 高岩 , 张子玉 , 张春燕 , 杜金龙 , 赵同爽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航空航天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双级磁悬浮超平台的微振动“泵排”控制方法。所述微振动控制方法包括:建立单个所述支链的单支链动力模型;根据所述单支链动力模型建立互相平行的两个所述支链的双支链动力模型;根据所述双支链动力模型建立六个所述支链的六支链动力模型;根据所述六支链动力模型调节所述支链中的所述音圈电机的驱动电流,以调节所述载荷姿态并削弱载荷振动响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双级磁悬浮超平台的微振动“泵排”控制方法,能够对载荷进行微振动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13418704B
公开(公告)日:2023-04-07
申请号:CN202110678614.5
申请日:2021-06-18
Applicant: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IPC: G01M13/045 , G06F18/213 , G06F17/18
Abstract: 一种基于微振动峭度改进的轴承故障判定方法,基于微振动峭度,提出峭度波动系数和峭度本构系数两个参数,以表征轴承在初期跑合过程中各峭度值的关联关系。通过样本轴承数据验证采用两种参数进行轴承筛选的可行性,建立空间轴承早期故障的诊断方法与判据。进而对实际生产过程中的轴承状态进行评价,解决了传统轴承故障检测方法容易造成状态误判、筛选手段不严格的问题,可以推广应用于其他高速轴承产品的研制阶段筛选。
-
公开(公告)号:CN111891409B
公开(公告)日:2022-04-12
申请号:CN202010599431.X
申请日:2020-06-28
Applicant: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IPC: B64G1/6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刚柔双模式可复用着陆缓冲装置,包括伸缩筒、缓冲弹簧、伸缩座;伸缩筒的一端外壁与伸缩座的一端内壁套接在一起,形成缓冲芯体;缓冲弹簧套在缓冲芯体外侧,在外力和的缓冲弹簧共同作用下,伸缩座能够相对于伸缩筒滑动;伸缩筒内表面上设有M个限位球窝和N个缓冲球窝;伸缩筒内部设有M个限位电磁铁组件和N个缓冲电磁铁组件,限位电磁铁组件用于与限位球窝配合,控制缓冲装置工作在刚性工作模式下,缓冲芯体长度固定在指定长度;缓冲电磁铁组件用于与缓冲球窝配合,控制缓冲装置工作在缓冲工作模式下,缓冲过程中依靠缓冲弹簧被压缩来吸收外力产生的冲击能量,能量吸收过程结束后弹簧长度将被自动锁定。
-
公开(公告)号:CN111891409A
公开(公告)日:2020-11-06
申请号:CN202010599431.X
申请日:2020-06-28
Applicant: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IPC: B64G1/6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刚柔双模式可复用着陆缓冲装置,包括伸缩筒、缓冲弹簧、伸缩座;伸缩筒的一端外壁与伸缩座的一端内壁套接在一起,形成缓冲芯体;缓冲弹簧套在缓冲芯体外侧,在外力和的缓冲弹簧共同作用下,伸缩座能够相对于伸缩筒滑动;伸缩筒内表面上设有M个限位球窝和N个缓冲球窝;伸缩筒内部设有M个限位电磁铁组件和N个缓冲电磁铁组件,限位电磁铁组件用于与限位球窝配合,控制缓冲装置工作在刚性工作模式下,缓冲芯体长度固定在指定长度;缓冲电磁铁组件用于与缓冲球窝配合,控制缓冲装置工作在缓冲工作模式下,缓冲过程中依靠缓冲弹簧被压缩来吸收外力产生的冲击能量,能量吸收过程结束后弹簧长度将被自动锁定。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