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091389B
公开(公告)日:2025-02-07
申请号:CN202411588982.0
申请日:2024-11-0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G06V20/52 , G06V10/774 , G06V10/764 , G06N20/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高精度人流监测的历史文化街区客群自动画像方法,涉及城市规划技术领域,在云计算平台中输入目标历史文化街区边界数据和经纬度信息,采集目标历史文化街区的基础数据,构建空间数据库和业态数据库并生成待巡检点位,通过可穿戴智能设备采集巡检点位信息数据并上传到云计算平台,通过云计算平台的客群自动画像单元处理实时数据,并基于性别识别模块、年龄识别模块、属性识别模块、情绪识别模块、行为识别模块识别巡检点位人群信息,进而通过深度学习训练的方式,实现历史文化街区人群画像,并在云计算平台上对其进行数据分析和监测报告及异常评测,在可穿戴智能设施中进行可视化展示,从而输出诊断结果与关联相应调控策略。
-
公开(公告)号:CN116466823A
公开(公告)日:2023-07-21
申请号:CN202310422160.4
申请日:2023-04-19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社区环境品质自动识别与评价方法、系统及设备,涉及城市规划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接收社区物质环境基础数据,将社区行政管理单元边界提取为矢量化的社区空间单元,并且通过特征匹配将社区空间单元与社区物质环境基础数据相映射;对街区环境品质进行智能评估得到智能评价结果;接收个体环境反应数据,对个体环境反应数据进行高级信号处理与分析,从而将被试者的健康状态分为四个等级,通过预先建立的状态识别模型自动识别被试者的健康状态等级,以辅助对智能评价结果进行检验,最终将检验后的智能评价结果进行展示。
-
公开(公告)号:CN116452374A
公开(公告)日:2023-07-18
申请号:CN202310422155.3
申请日:2023-04-19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G06Q50/16 , G06Q10/0631 , G06F18/23213 , G06T17/0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基于多智能体的用地规划方案自动生成与交互方法及系统,涉及城市规划技术领域。该基于多智能体的用地规划方案自动生成与交互方法,包括数据采集与标准化、多智能体情景优化规则定义、功能单元智能体规则设定、功能单元智能体区位自动选择、数据输出与展示交互。该方法通过对城市用地功能多智能体规则的设定,采用功能单元智能体布局模型来自动生成城市用地功能布局。本发明能够应对城市规划领域用地功能的生成,实现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对城市空白地块的用地功能进行在地性科学布局,用精准量化的方式使城市功能布局的效率更高,城市设计方案质量更佳。
-
公开(公告)号:CN116108122A
公开(公告)日:2023-05-12
申请号:CN202310186141.6
申请日:2023-03-01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G06F16/29 , G06F18/23213 , G06F3/14 , G06F3/01 , G06F3/0484 , G06T7/62 , G06T17/05 , G06T19/20 , G06Q50/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空间熵的城市用地功能自动识别方法,涉及城市规划领域。该基于空间熵的城市用地功能自动识别方法,包括采集目标地块和案例地块范围的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将地理空间信息数据矢量化,并将矢量化后地理空间信息数据的输入到地理信息平台;根据案例地块范围的地理空间信息数据计算空间熵;对案例地块范围的空间熵值进行聚类,形成空间熵值特征阈值库;划分目标地块用地边界,对照空间熵值特征阈值库识别地块功能;根据目标地块街景数据计算窗墙比,对用地功能进行验证;将目标地块模型信息输出到全息大屏进行展示,规划师根据手势进行模型浏览及功能选择,将结果输出为用地性质图。
-
公开(公告)号:CN112099627B
公开(公告)日:2021-03-30
申请号:CN202010923499.9
申请日:2020-09-04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城市设计虚拟现实即时交互平台,交互方式包括如下步骤:将某地段的城市设计场地范围地理空间信息输入与栅格化;提取某地段的城市设计场地范围地理空间信息特征,通过卷积神经网络学习智能生成城市设计方案;将城市设计方案输入全息沙盘显示平台,构建城市设计方案智能三维沙盘;定位规划师与智能三维沙盘的空间位置;构建交互反馈的指令库,选择和识别指令;指令处理与结果反馈显示。构建城市设计方案的智能三维沙盘和虚拟现实交互系统,解决了传统方案展示和调整存在的互动性差、方案调整人工成本高、调整后续工作周期长的问题,实现了基于人工智能的方案自动生成和规划师对城市设计方案即时准确高效的反馈调整。
-
公开(公告)号:CN116307927A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310422154.9
申请日:2023-04-19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G06Q10/0639 , G06Q10/0631 , G06Q10/04 , G06Q50/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人流预测的生活圈规划合理性评估方法及系统,属于城市规划领域;一种基于人流预测的生活圈规划合理性评估方法包括:采集多源数据,构建社区时空数据库;基于社区时空数据库来构建社区人流轨迹预测模型,并预测社区流入轨迹向量集与流出轨迹向量集;基于社区流入轨迹向量集与流出轨迹向量集,模拟社区生活圈;对模拟生活圈进行规划合理性评估;输出评估结果;该方法运用OD流预测数据模拟生活圈,得到社区的流出与流入轨迹,进而预测生活圈服务范围,突破了仅能针对现状资料掌握下社区生活圈进行识别的技术方法,提供了针对社区规划方案实施后的规划社区生活圈的模拟与合理性评估方法,提高评估准确度。
-
公开(公告)号:CN115774957A
公开(公告)日:2023-03-10
申请号:CN202211510534.X
申请日:2022-11-29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G06F30/27 , G06N3/0475 , G06N3/09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城市地块高度自适应生成与演示平台,包括以下步骤:场地数据采集与计算;案例数据采集与转化;场地空间结构生成与结构潜力值划分;空间结构全息显示与选取;地块高度自适应生成;人机交互调整地块高度;方案判断与输出;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城市地块高度自适应生成与演示平台解决了传统人工方案设计流程繁复、工作周期长、交互设计性差、人力成本高等多方面问题,进一步提升地块高度生成的效率;整合设计师思维与计算机逻辑,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高度形态方案生成方法,以应对更多场景下的城市设计高度方案生成。
-
公开(公告)号:CN113132912B
公开(公告)日:2022-11-29
申请号:CN202110387527.4
申请日:2021-04-12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一种基于人地数字画像的传染病密接者的双重追溯方法,包括,获取传染病感染者相关数据;获取所述传染病感染者所在城市的所有人的定位数据;根据建筑轮廓数据和道路矢量数据构建三维空间沙盘,得到人地数字画像;根据所述三维空间沙盘和所述定位数据,划分室内、外人群行为轨迹数据集;追溯室内、外密切接触者;追溯并隔离密切接触者和潜在风险场所。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于人地数字画像的传染病密接者的双重追溯系统,根据传染病的接触感染判定标准,对室内外的密切接触者和潜在风险场所进行双重追溯,从而实现对密切接触者的精确定位和潜在风险场所的精准识别,达到监测和控制疫情风险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3379241A
公开(公告)日:2021-09-10
申请号:CN202110643174.X
申请日:2021-06-09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服务等时圈的山地村镇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方法与系统,属于城市规划领域,包括以下步骤:实测山地村镇不同坡度地形条件步行上下坡的速度,建立坡度‑速度的回归方程;利用回归方程,计算山地村镇路网每段道路上下行的实际速度;再将各类村镇公共服务设施建立等时圈模型,计算等时圈内建设用地覆盖率,根据占比的大小决定是否新建公共服务设施点;调整新建公共服务设施点布点位置。该方法通过一种存储介质和一种计算执行装置进行存储和计算。同时,该系统包括数据获取模块、计算处理模块、输出显示模块。如此可以提高山地村镇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评价的针对性和准确性,为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决策提供了理性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6488335A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310422158.7
申请日:2023-04-19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城区尺度的电力能耗动态监测调配方法、系统及设备,涉及城市规划技术领域,包括搭建城区尺度基底空间沙盘、能耗动态数据层赋值、电力能耗动态监测、异常值判定与预警、电力自动调配、调配结果判定、城区电力能耗分区、电力能耗交互展示与报表输出,本发明通过两种智能监测设备对电力能耗进行动态监测,判定异常值并预警,运用决策树模型算法对城区尺度下不饱和单元和过饱和单元的电力进行自动调配,本发明对城区尺度的电力能耗进行动态监测,可以提升城市系统的能耗调节能力及运行效率,优化电力设施布局,对促进低碳城市、绿色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支撑。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