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202582376U
公开(公告)日:2012-12-05
申请号:CN201220246936.9
申请日:2012-05-30
Applicant: 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
Inventor: 施建昌 , 王晋华 , 赵小川 , 周宏志 , 瞿蓉 , 钱毅 , 胡雄文 , 刘莹 , 徐英新 , 查长流 , 刘新广 , 张敏 , 赵欣欣 , 刘珊 , 田铮 , 张月 , 崔倩楠
IPC: F41G9/00
Abstract: 一种能够远程控制人影高炮的作业控制终端,涉及自动控制领域。该终端由作业控制终端(1)、无线收发模块(2)、远程控制天线(3)组成,作业控制终端是远程控制的主体,无线收发模块装在作业控制终端面板上并安装在作业控制终端的箱体内部,远程控制天线安装在作业控制终端外部并和作业控制终端使用天线相连、在作业控制终端内部,无线收发模块和远程控制天线相连。无线收发模块主要包括电源插头(4)、天线接口(5)、数据输入端口(6)。远程控制天线主要包括连接插头(7)、天线竿体(8)、天线底座(9)。该终端安全性高,作业效率高,能在异地远程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216792845U
公开(公告)日:2022-06-21
申请号:CN202122761479.9
申请日:2021-11-11
Applicant: 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
IPC: G06F3/01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手势操控装置,包括:手部穿戴装置,手部穿戴装置包括手套本体和设置在手套本体上的手部姿态检测装置,手部姿态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手套本体的指套部位的弯曲程度,并输出反映弯曲程度的手部电信号;臂部穿戴装置,臂部穿戴装置包括臂部连接体和基于重力加速度传感器的臂部姿态检测装置,臂部姿态检测装置固定设置在臂部连接体上,臂部姿态检测装置用于输出反映穿戴者臂部姿态的重力加速度信号;以及,处理装置,处理装置与手部姿态检测装置连接,以接收手部电信号;及与臂部姿态检测装置连接,以接收重力加速度信号;处理装置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手部电信号和重力加速度信号输出用于控制智能终端的操作指令。
-
公开(公告)号:CN211403153U
公开(公告)日:2020-09-01
申请号:CN201921878396.4
申请日:2019-11-01
Applicant: 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
IPC: G05B17/0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空协同无人装备仿真系统,包括2N块屏幕、N台微型计算机和一台外置显卡仿真加速平台,N台微型计算机均与外置显卡仿真加速平台连接,外置显卡仿真加速平台上搭载有VR-Forces仿真工具,一台微型计算机搭载有三维场景仿真管理子系统,一台微型计算机搭载有指挥控制仿真子系统,其余N-2台微型计算机分别搭载有一无人装备仿真子系统,N-2个无人装备仿真子系统、三维场景仿真管理子系统和指挥控制仿真子系统的底层通信传输均通过VR-Forces仿真工具中的VR-Link实现。本实用新型能实现多个空中无人装备仿真实体和地面无人装备仿真实体在该任务场景下的协同任务仿真。(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203551961U
公开(公告)日:2014-04-16
申请号:CN201320591302.1
申请日:2013-09-24
Applicant: 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
Inventor: 钱毅 , 王勇 , 胡雄文 , 左明 , 陈贤相 , 赵小川 , 徐英新 , 刘莹 , 周宏志 , 张敏 , 刘珊 , 査长流 , 赵欣欣 , 崔倩楠 , 李陈 , 刘新广 , 瞿蓉 , 施建昌 , 田铮 , 张月 , 于晶 , 郝丽丽 , 李林 , 蒋曜寰
IPC: G05B17/0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人机航电半实物仿真系统,其仿真环境系统包括飞行仿真、三维视景和接口模块及仿真控制台;其飞行控制系统包括飞行控制模块和与仿真控制台通讯连接的地面控制站,前者的控制指令输入和飞行控制状态信息输出端口分别与后者的控制指令输出和飞行控制状态信息输入端口连接;飞行控制模块的舵机控制信号输出端口一路与无人直升机的舵机的信号接收机连接,另一路通过接口模块与飞行仿真模块的控制量输入端口连接,飞行仿真模块的无人直升机状态输出端口一路通过接口模块与飞行控制模块的无人直升机状态输入端口连接,另一路与三维视景模块的显示数据输入端口连接。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提高飞行控制系统的开发效率,降低开发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202339142U
公开(公告)日:2012-07-18
申请号:CN201120439456.X
申请日:2011-11-09
Applicant: 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
Inventor: 施建昌 , 田铮 , 周宏志 , 赵欣欣 , 赵小川 , 钱毅 , 王晋华 , 胡雄文 , 刘莹 , 徐英新 , 查长流 , 刘新广 , 张敏 , 刘珊 , 瞿蓉 , 张月 , 崔倩楠
IPC: F41G9/00
Abstract: 一种基于57mm人影高炮的控制系统,涉及自动控制领域。该系统的火炮控制器(1)连接击发器(2)、射角显示器(3),火炮控制器(1)和作业控制终端(4)连接,作业控制终端(4)与远程指挥中心(5)连接。该方法安全性高,作业效率高,能在异地远程控制。远程指挥中心(5)与作业控制终端(4)进行远程通信,发出指令信息,作业控制终端(4)收到指令信息后,火炮控制器(1)根据作业控制终端(4)给出的控制指令,给出信号控制击发器(2)和射角显示器(3)。火炮控制器(1)安装在数字化人影高炮内。该控制系统安全性高,事故发生频率低;控制方法简单,作业效率高;能采用多种控制模式对人影作业进行控制,适用范围广泛。
-
公开(公告)号:CN219487751U
公开(公告)日:2023-08-08
申请号:CN202320544501.0
申请日:2023-03-20
Applicant: 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
IPC: B64U80/6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微型无人机快速布设背包,属于无人机领域,解决了现有的无人机背包难以调节无人机间距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微型无人机快速布设背包,包括收纳盒和限位组件,限位组件包括U型槽和限位杆,收纳盒上设有U型槽,多架无人机放置于U型槽内,限位杆能够对U型槽内的无人机进行限位固定,限位杆包括第一伸缩杆、第二伸缩杆和固定杆,第一伸缩杆连接收纳盒,第二伸缩杆设于第一伸缩杆和固定杆之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型无人机快速布设背包能够调节无人机间距,操作简单。
-
公开(公告)号:CN218430747U
公开(公告)日:2023-02-03
申请号:CN202221621689.6
申请日:2022-06-27
Applicant: 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 , 天津商业大学
IPC: B60F5/0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陆空多模态变结构机器人,属于两栖机器人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机器人难以在建筑复杂空间上有效发挥作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包括收展组件和导向组件,所述导向组件的一端与所述收展组件连接,所述导向组件的另一端用于地面滚动支撑。本实用新型的陆空多模态变结构机器人能够适应建筑、地下等复杂空间中全方位的运行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218430746U
公开(公告)日:2023-02-03
申请号:CN202220575219.4
申请日:2022-03-14
Applicant: 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一体式两栖无人机,该无人机包括机身主体和行驶机构。机身主体包括上主体和下主体,上主体位于下主体上方;行驶机构包括第一行驶机构和第二行驶机构,第一行驶机构位于第二行驶机构上方,第一行驶机构与上主体连接,第二行驶机构与下主体连接。本公开通过创造性地将两栖无人机机身的上主体和下主体设计为一个整体,两者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行驶机构的支撑。以减轻两栖无人机机身的结构自重,降低机身自身的耗能,从而增加了两栖无人机的续航时间。
-
公开(公告)号:CN217754096U
公开(公告)日:2022-11-08
申请号:CN202222190851.X
申请日:2022-08-19
Applicant: 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旋翼无人机的机翼自动展开机构,属于旋翼无人机领域,解决了无人机机翼只能人为折叠和展开,升空便利性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包括:第一支座、旋转弹开组件、限位组件和第二支座;所述旋转弹开组件包括:旋转轴和扭转弹簧;所述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通过旋转轴转动连接;所述扭转弹簧套设在所述旋转轴上,且设置在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之间,用于实现所述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相对转动后的自动复位;所述限位组件用于对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进行限位。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扭转弹簧和限位组件实现了无人机旋翼的自动展开和定位。
-
公开(公告)号:CN217455558U
公开(公告)日:2022-09-20
申请号:CN202221622563.0
申请日:2022-06-27
Applicant: 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 , 天津商业大学
IPC: B60F5/0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两栖变结构机器人,属于两栖机器人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机器人难以在建筑复杂空间上有效发挥作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包括收展组件、拍摄组件和两个爬滚组件,所述拍摄组件与所述收展组件连接,所述收展组件设于两个所述爬滚组件之间,并与两个所述爬滚组件连接。本实用新型的两栖变结构机器人在收展组件的作用下,能够适应建筑、地下等复杂空间中全方位的运行使用。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