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和车辆
    1.
    发明公开
    车身和车辆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8439099A

    公开(公告)日:2024-08-06

    申请号:CN202410658722.X

    申请日:2024-05-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车身和车辆,车身的车架总成包括第一顶盖横梁、第二顶盖横梁、第一顶板横梁、第二地板横梁、两个第二支撑柱、两个第一连接件、两个第三支撑柱及前加强板组件。第一顶盖横梁和第一地板横梁、第二顶盖横梁与第二地板横梁均沿第三方向间隔设置,两个第二支撑柱、两个第三支撑柱均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本发明涉及汽车车身技术领域,通过在车架总成中形成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结构环及第三结构环,并通过前加强板组件及门槛组件将第二结构环和第三结构环连接,从而在车身中部的第二支撑柱区域和第三支撑柱区域形成完整载荷传力路径,提高车身及车辆侧面碰撞承受能力,防止车身中部结构件变形过多进而侵入车辆伤及乘员。

    一种热冲压测量工装及其使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907563A

    公开(公告)日:2018-04-13

    申请号:CN201711461900.6

    申请日:2017-12-2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25/18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热冲压测量工装及其使用方法,以普通的单拉机为基础改装而成,主要包括:一个水冷基座、由模具材料制成的镶块、装卡镶块的夹具、测试用的板条、板料运动的驱动装置、对板料进行加热的装置,监控温度的热电偶、数据采集器以及观测数据的电脑等装置。本发明实施例将加热装置、测试装置、驱动装置搭建在同一平台,可测量热冲压板料和模具的接触热传导系数、流道的对流换热系数以及模具的摩擦磨损等多种参数,自动化程度高、可操作性强,功能丰富,测试获得的参数能够为热冲压仿真分析提供精确的输入,对提升热冲压模具寿命和产品性能有着重要意义。

    一种后侧围外板焊合组件

    公开(公告)号:CN103538639B

    公开(公告)日:2016-08-17

    申请号:CN201310532765.5

    申请日:2013-11-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后侧围外板焊合组件,包括后侧围内板组件、后轮罩内板焊合件、后轮罩外板焊合件和后轮罩外板支撑板,后轮罩内板焊合件包括后轮罩内板和前护板,后轮罩外板焊合件包括后轮罩外板,后侧围内板组件包括后侧围外板、上边梁内板、后侧围内板、C柱上加强板和D柱上端接头,上边梁内板与后侧围外板焊接,上边梁内板、C柱上加强板和后侧围外板焊接,后侧围内板、C柱上加强板和后侧围外板焊接,上边梁内板、后侧围内板、C柱上加强板和后侧围外板焊接,上边梁内板、后侧围内板和C柱上加强板固定连接。本发明的后侧围外板焊合组件各部件分别焊接或连接后再拼装、拼装方便、使得焊接工艺更加良好、可以有效增加中门框的刚度。

    一种汽车的后减振器安装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3847452A

    公开(公告)日:2014-06-11

    申请号:CN201210508078.5

    申请日:2012-12-0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的后减振器安装结构,包括侧围总成、后轮罩内板、后地板和车架纵梁总成,所述侧围总成与所述后轮罩内板连接,所述后地板架设在所述车架纵梁总成上,所述后地板与所述后轮罩内板连接,所述汽车的后减振器安装结构还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设置在所述后轮罩内板的外侧,所述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侧围总成、车架纵梁总成连接,所述后轮罩内板的内侧连接有后减振器安装板。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后减振器经后减振器安装板、后轮罩内板传递给加强板的力,可以一部分传递给侧围总成,还可以一部分传递给车架纵梁总成,充分利用车身中力学性能较好的零件(车架纵梁总成和侧围总成),成本低,工艺简单,占用空间较小。

    车身和车辆
    5.
    发明公开
    车身和车辆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8419144A

    公开(公告)日:2024-08-02

    申请号:CN202410658705.6

    申请日:2024-05-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车身和车辆,车身的车架总成包括下安装板组件、前围板前横梁以及两第一支撑柱,下安装板组件和前围板前横梁沿第三方向间隔设置;两第一支撑柱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且分别连接于下安装板组件和前围板前横梁的两侧;下安装板组件、一第一支撑柱、前围板前横梁以及另一第一支撑柱依次连接并围合形成第一结构环。本发明涉及汽车车身技术领域,通过设置下安装板组件、前围板前横梁以及两个第一支撑柱形成第一结构环,从而在车身前端的第一支撑柱区域形成完整载荷传力路径,提高车身及车辆正面碰撞承受能力,减少车身可能受正面碰撞影响而产生变形的可能,防止前舱结构件变形过多进而侵入车辆伤及乘员,提高车身的安全性及运行稳定性。

    一种车身设计方法与车身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004309A

    公开(公告)日:2024-05-10

    申请号:CN202410259720.3

    申请日:2024-03-07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车身开发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车身设计方法与车身,车身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具有相互连接关系的构件组中的构件设计为共用件和系列件;所述共用件的形状和尺寸固定不变,并且所述系列件上用于连接同组共用件的内向连接部的横截面的形状和横截面的尺寸固定不变;所述系列件上用于连接组外构件的外向连接部的形状和\或尺寸随着车型变化进行系列化设计,或者所述系列件的整体或整体尺寸随着车型变化进行系列化设计,或者系列件的整体或内向连接部的长度尺寸随着车型变化进行系列化设计。相应的,车身包括共用件与系列件。本发明既能适应不同车型的需要,又能提高零件共用率,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缩短了新车型开发周期。

    一种乘用车白车身接头刚度测量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7991196A

    公开(公告)日:2018-05-04

    申请号:CN201711464359.4

    申请日:2017-12-28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乘用车白车身接头刚度测量装置,包括:龙门框架;横梁支架装配,通过横梁安装座安装在所述龙门框架上;气缸,通过气缸支架和杆端轴承安装在所述横梁支架装配上;扭转载荷传递装置和弯扭载荷传递装置,固定安装于所述横梁支架装配下侧;接头安装座和接头安装座支撑,设置于所述龙门框架底部;扭转梁,连接于所述扭转载荷传递装置。本发明提出的乘用车白车身接头刚度测量装置,用于对接头结构的刚度性能进行相关研究工作,可以有效地降低对白车身结构进行刚度测量的复杂性,节省测量时间,提高效率与节约劳动成本,该设备具有简单易操作,适用于多平台车身、多接头类型的优点。

    一种D柱上端接头结构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661618B

    公开(公告)日:2016-08-24

    申请号:CN201310532944.9

    申请日:2013-11-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D柱上端接头结构,包括顶盖、后横梁外板、后横梁内板、D柱上加强板、后侧围外板、D柱上外板和后侧围外板,后侧围外板与D柱上外板焊接固定,D柱上加强板切边与后侧围内板切边错位设置,D柱上加强板为L形,中部设置有圆弧形过渡段,D柱上加强板上部向一侧延伸出延长部,后侧围内板顶部设置有内凹的弧形弯,延长部的根部与后侧围内板弧形弯焊接,D柱上加强板与后横梁外板可拆卸固定连接,D柱上外板与后横梁外板焊接固定,D柱上外板、后横梁外板以及顶盖焊接固定。本发明的D柱上端接头结构简单、有效降低应力集中,避免设置缺口而产生应力集中、提高零件成形效率并提高材料利用率、提高白车身模态。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