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和车辆
    1.
    发明公开
    车身和车辆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8419144A

    公开(公告)日:2024-08-02

    申请号:CN202410658705.6

    申请日:2024-05-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车身和车辆,车身的车架总成包括下安装板组件、前围板前横梁以及两第一支撑柱,下安装板组件和前围板前横梁沿第三方向间隔设置;两第一支撑柱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且分别连接于下安装板组件和前围板前横梁的两侧;下安装板组件、一第一支撑柱、前围板前横梁以及另一第一支撑柱依次连接并围合形成第一结构环。本发明涉及汽车车身技术领域,通过设置下安装板组件、前围板前横梁以及两个第一支撑柱形成第一结构环,从而在车身前端的第一支撑柱区域形成完整载荷传力路径,提高车身及车辆正面碰撞承受能力,减少车身可能受正面碰撞影响而产生变形的可能,防止前舱结构件变形过多进而侵入车辆伤及乘员,提高车身的安全性及运行稳定性。

    一种车身设计方法与车身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004309A

    公开(公告)日:2024-05-10

    申请号:CN202410259720.3

    申请日:2024-03-07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车身开发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车身设计方法与车身,车身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具有相互连接关系的构件组中的构件设计为共用件和系列件;所述共用件的形状和尺寸固定不变,并且所述系列件上用于连接同组共用件的内向连接部的横截面的形状和横截面的尺寸固定不变;所述系列件上用于连接组外构件的外向连接部的形状和\或尺寸随着车型变化进行系列化设计,或者所述系列件的整体或整体尺寸随着车型变化进行系列化设计,或者系列件的整体或内向连接部的长度尺寸随着车型变化进行系列化设计。相应的,车身包括共用件与系列件。本发明既能适应不同车型的需要,又能提高零件共用率,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缩短了新车型开发周期。

    一种电动车后车架组件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416026B

    公开(公告)日:2024-02-13

    申请号:CN201610351662.2

    申请日:2016-05-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动车后车架组件,包括横梁、后端梁和平行设置的左后大梁和右后大梁,所述横梁设置于所述左后大梁和所述右后大梁之间,所述横梁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后大梁和所述右后大梁中间位置,所述后端梁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后大梁和所述右后大梁后端,所述左后大梁和所述右后大梁延长设计,半包围电池。这样,动力电池2/3的安装点位于后车架上,后车架起到动力电池的主要力承载作用,通过这种设计给予电池提供组合够的安装空间及避荡空间,保证车身受后端碰撞后,电池免受后端碰撞的冲击,提高了受低速后撞车辆的行驶安全性。

    一种后大梁与尾端梁接头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8688723B

    公开(公告)日:2023-12-29

    申请号:CN201710230724.9

    申请日:2017-04-1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后大梁与尾端梁接头结构,包括连接焊合件,连接焊合件连接在后大梁与尾端梁之间,连接焊合件在后大梁与所述尾端梁夹角处设有斜坡,斜坡与后大梁之间的夹角为145度,钢板弹簧后支承架连接在连接焊合件上,连接焊合件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焊接在后大梁的两侧,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焊接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之间,第一连接件上和第二连接件上设有卡位,钢板弹簧后支承架卡装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卡位内且位于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之间,第一连接件上和第二连接件上均设有加强筋。本发明提高整车扭转刚度;提高后碰传力效果;解决后悬点区域NVH差的问题。

    一种电动车B柱接头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416033B

    公开(公告)日:2023-11-10

    申请号:CN201610351410.X

    申请日:2016-05-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动车B柱接头,包括后轮罩外板、后轮罩前连接板、门槛内板、后大梁、后摆臂支架、后轮罩内板和后地板横梁连接件,后轮罩外板与后轮罩前连接板固定连接,门槛内板设置在后轮罩前连接板外侧边缘,后轮罩内板垂直设置在后轮罩前连接板上部,后地板横梁连接件设置在后地板横梁上,门槛内板与后大梁之间设有后护板连接板,后护板连接板分别与门槛内板和后大梁固定连接,后摆臂支架设置在后大梁上。这样,Y向搭接强度提升,提升了白车身的抗扭及使用耐久性,提高了车身强度,降低了整车重量,提高了电动车的续航能力。

    一种车身防撞梁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7416029A

    公开(公告)日:2017-12-01

    申请号:CN201610352840.3

    申请日:2016-05-2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5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身防撞梁,包括横向筋板、第一纵向筋板和第二纵向筋板,所述横向筋板与所述第一纵向筋板和所述第二纵向筋板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构成“U”形,所述横向筋板与地板横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纵向筋板与后端板固定连接。这样,通过采用U形车身防撞梁,就可以第一纵梁筋板与地板固定连接,第一纵梁筋板与第二纵梁筋板通过横向筋板固定连接,在碰撞时,由于U形结构,开口端受力向中间收缩,可以有效的对作用力起到缓冲的作用,由于横向筋板与所述第一纵向筋板和所述第二纵向筋板一体成型,自身强度和刚度均得到有效提升,整车刚度、强度、模态得到有效提升。

    一种串联式搭接的整体车架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6926902B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1710213859.4

    申请日:2017-04-0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汽车车架安装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串联式搭接的整体车架结构。本结构包括前大梁、后大梁、第一地板横梁、前大梁延伸梁,前大梁后端和后大梁前端均为由左右两侧梁组成的开口结构,前大梁后端的开口宽度小于后大梁前端的开口宽度,前大梁后端和后大梁前端交错排布,后大梁前端的末尾通过前大梁延伸梁连接前大梁的外侧面,前大梁后端的末尾通过第一地板横梁连接后大梁的内侧面,前大梁、后大梁、第一地板横梁、前大梁延伸梁构成“口”字型搭接接头。本发明中两侧边梁结构的加强可以提升整车扭转刚度,从而改善整车的NVH性能;前、后大梁通过“口”字型接头连接,有利于正碰能量的传递,保证整车正碰耐撞性。

    一种车身防撞梁
    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416029B

    公开(公告)日:2023-07-18

    申请号:CN201610352840.3

    申请日:2016-05-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身防撞梁,包括横向筋板、第一纵向筋板和第二纵向筋板,所述横向筋板与所述第一纵向筋板和所述第二纵向筋板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构成“U”形,所述横向筋板与地板横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纵向筋板与后端板固定连接。这样,通过采用U形车身防撞梁,就可以第一纵梁筋板与地板固定连接,第一纵梁筋板与第二纵梁筋板通过横向筋板固定连接,在碰撞时,由于U形结构,开口端受力向中间收缩,可以有效的对作用力起到缓冲的作用,由于横向筋板与所述第一纵向筋板和所述第二纵向筋板一体成型,自身强度和刚度均得到有效提升,整车刚度、强度、模态得到有效提升。

    一种MPV下车体结构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373568A

    公开(公告)日:2021-02-19

    申请号:CN202010698740.2

    申请日:2020-07-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MPV下车体结构,包括地板总成和设置于所述地板总成下方的车架总成,所述车架总成包括由前至后依次纵向设置的两条前纵梁、两条门槛梁、两条后纵梁和由前至后依次横向设置的前防撞梁、前围板横梁、前地板横梁、备胎舱横梁、第一后地板横梁、第二后地板横梁、第三后地板横梁、第四后地板横梁、座椅坑横梁和后防撞梁,所述地板总成在所述前地板横梁与所述第一后地板横梁之间的对应位置处设置有用于放置备胎的备胎舱本体。本发明的一种MPV下车体结构结构简单、提高了车辆的内部和行李箱的空间、扩展了车辆的使用场景、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有利于备胎的保护、安全性能和NVH性能优秀。

    前车身框式结构及汽车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933696B

    公开(公告)日:2020-05-12

    申请号:CN201711100725.8

    申请日:2017-11-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前车身框式结构及汽车,所述前车身框式结构包括上弯梁、前围板前横梁、左侧前大梁、右侧前大梁、左侧前立柱和右侧前立柱,所述上弯梁的一端与所述左侧前立柱的上端连接且所述上弯梁的另一端与所述侧右侧前立柱的上端连接,所述左侧前立柱的下端与所述左侧前大梁连接,所述右侧前立柱的下端与所述右侧前大梁连接,所述前围板前横梁设置于所述上弯梁的下方,所述前围板前横梁的一端与所述左侧前立柱连接且所述前围板前横梁的另一端与所述右侧前立柱连接。本发明技术方案中的左侧前立柱和右侧前立柱为前车身的承重柱,为前车身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强度及刚度,较大的提升了前舱零件的固有模态及稳定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