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后侧围内板连接结构及其连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475026B

    公开(公告)日:2011-04-13

    申请号:CN200810217632.8

    申请日:2008-11-2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后侧围内板连接结构及其连接方法,包括:后侧围内板、后轮罩内板和后轮罩外板;所述后侧围内板与所述后轮罩内板连接,所述后侧围内板与所述后轮罩外板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围内板设有凸起部分,所述凸起部分为向汽车内部凸起。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将较难成形的后轮罩内板上的凸起部分转移到较易成形的后侧围内板上,简化了后轮罩内板的结构;节省了材料;避免了增加零部件及焊接工艺步骤。

    一种后排座椅安全带安装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1445092A

    公开(公告)日:2009-06-03

    申请号:CN200810141791.4

    申请日:2008-09-02

    Inventor: 杨回 黎海 韦学丽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汽车制造技术,特别涉及汽车后排座椅安全带的安装结构。一种后排座椅安全带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安全带的固定板(1),螺母孔(3),所述固定板(1)为L型,所述固定板(1)分别与后地板(4)和尾端梁(5)固接。本发明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固定板设置加强筋条,周边有三边设置翻边,零件强度更好。固定板的尺寸加大,并且整体结构设置成L型,使得该后排座椅安装结构能同时与后地板、尾端梁进行电阻电焊连接,加大了后地板的受力面积,分散了受力的大小,达到减少后地板的局部应力,降低被撕裂的风险,优化了车体的受力状态,提高了乘员的人身安全。

    一种具有变形引导装置的车辆车架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1269670A

    公开(公告)日:2008-09-24

    申请号:CN200710125583.0

    申请日:2007-12-28

    Inventor: 黎海 张波 黄宗斌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车辆制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车辆的车架结构,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变形引导装置的车辆车架结构。本发明一种具有变形引导装置的车辆车架结构,包括前横梁和前纵梁,所述前纵梁包括大梁和加强板,在所述大梁上设置压溃变形诱导部。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变形引导装置的车辆车架结构,通过在大梁前端设置压溃变形诱导部,保证发生碰撞时能从纵梁最前端开始发生变形,保证吸能有效长度,最大限度的发挥吸能作用。撞击时车架的前横梁开始弯曲变形,在吸收能量的同时,纵梁会按设计的要求变形吸能,但不会后退,从而避免对乘员舱造成冲击挤压,同时剩余的冲击力在车身整个加强结构中均匀传递,避免乘员舱发生变形和影响车门开启。

    一种基于线束细化模拟的汽车高压线束断裂风险评估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9862737A

    公开(公告)日:2025-04-22

    申请号:CN202411919900.6

    申请日:2024-12-24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基于线束细化模拟的汽车高压线束断裂风险评估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涉及汽车碰撞性能开发技术领域,将高压线束的组成部分具体拆解为外绝缘层、编织层、内绝缘层和内导体层,并通过有限元网格形式进行分别模拟。由上述模拟方式,在碰撞仿真模型中当高压线束在受到挤压或者拉伸的情况时,能够通过分析高压线束对应线层的应变率,确认在碰撞中高压线束是否存在断裂失效的风险。本申请可以配置在整车性能开发的前期,从而能够预先对整车碰撞仿真中高压线束断裂失效风险进行精准判断,从而有效提升了后续优化改进的效率及效果。

    一种电动车B柱接头
    2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7416033A

    公开(公告)日:2017-12-01

    申请号:CN201610351410.X

    申请日:2016-05-2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动车B柱接头,包括后轮罩外板、后轮罩前连接板、门槛内板、后大梁、后摆臂支架、后轮罩内板和后地板横梁连接件,后轮罩外板与后轮罩前连接板固定连接,门槛内板设置在后轮罩前连接板外侧边缘,后轮罩内板垂直设置在后轮罩前连接板上部,后地板横梁连接件设置在后地板横梁上,门槛内板与后大梁之间设有后护板连接板,后护板连接板分别与门槛内板和后大梁固定连接,后摆臂支架设置在后大梁上。这样,Y向搭接强度提升,提升了白车身的抗扭及使用耐久性,提高了车身强度,降低了整车重量,提高了电动车的续航能力。

    一种前置后驱车身
    2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309693B

    公开(公告)日:2017-06-09

    申请号:CN201410512744.1

    申请日:2014-09-2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汽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前置后驱车身,包括前大梁、中大梁、A柱和前侧板,所述前大梁连接所述中大梁,所述前侧板连接所述前大梁,所述前侧板连接所述A柱,所述前大梁高于所述中大梁,所述前大梁、所述前侧板、所述A柱和所述中大梁形成Y字形结构。该车身车架在布置上,使得所述前大梁、所述前侧板、所述A柱和所述中大梁形成Y字形结构形成良好Y型传力途径;A/B柱区域增加车架横梁搭接头及布置优化,实现侧碰过程中的多路径能力传递;借用前置后驱的优势,增加前围板及前地板通道并与后地板横梁形成T字形结构,增强车身的碰撞性能,同时提高车身弯曲扭转刚度。

    一种汽车后大梁总成及汽车后部下车体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6494511A

    公开(公告)日:2017-03-15

    申请号:CN201611071420.4

    申请日:2016-11-2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3/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后大梁总成及汽车后部下车体结构,属于汽车零部件结构领域。本发明汽车后大梁总成包括固定连接的后大梁和后大梁内板,所述后大梁和后大梁内板组成中空的腔体,所述后大梁包括与汽车横梁三搭接的后大梁前部、与后地板搭接的后大梁后部,所述后大梁后部距离地面的高度大于后大梁前部距离地面的高度。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后大梁后部上抬,把空间让出来布置油箱注油管及排气管筒体,在满足强度、刚度及乘用车后碰撞燃油系统安全要求使空间最大化利用;在后大梁上方增加后大梁内板,使其与后大梁形成一个大的封闭腔体,提高整车承载能力,在受到碰撞时能承受更大的作用力。

    一种A柱下部接头结构
    2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847801A

    公开(公告)日:2014-06-11

    申请号:CN201210508175.4

    申请日:2012-12-03

    Inventor: 杨回 黎海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汽车车身,尤其涉及汽车车身中的一种A柱下部接头结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A柱下部接头结构,包括前大梁、前斜侧撑板、前撑板、座椅框连接板和加强板,所述前撑板的端部与所述前大梁连接,所述座椅框连接板架设在所述前大梁上,所述前斜侧撑板的一端与所述前大梁连接,所述前斜侧撑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前撑板连接,所述加强板的一端与所述前大梁连接,所述加强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座椅框连接板连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可通过前斜侧撑板来加强前大梁、前撑板的连接强度,并通过加强板来加强前大梁、座椅框连接板架的连接强度,以提高扭转刚度,避免开裂。

    一种C柱下部接头结构
    2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847800A

    公开(公告)日:2014-06-11

    申请号:CN201210508068.1

    申请日:2012-12-0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汽车车身,尤其涉及汽车车身中的一种C柱下部接头结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C柱下部接头结构,包括中部后撑板、板簧前支座、后大梁中部隔板、后大梁和中部后撑板加强板,其中,所述后大梁设有内腔,所述后大梁中部隔板设置在所述内腔内,所述中部后撑板加强板与所述后大梁的侧面连接,所述板簧前支座与所述后大梁的侧面连接,所述中部后撑板与所述板簧前支座连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提高了C柱下部接头结构的扭转刚度,有效消除开裂缺陷。

    一种前轮罩与纵梁之间的加强结构以及采用该结构的车身

    公开(公告)号:CN102730083A

    公开(公告)日:2012-10-17

    申请号:CN201210252469.5

    申请日:2012-07-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前轮罩与纵梁之间的加强结构,包括前轮罩总成和纵梁,所述前轮罩总成包括前轮罩前板,所述纵梁具有纵梁封板,所述前轮罩前板包括主板和侧板,所述主板朝向车身外侧的边为前侧边,所述侧板与所述纵梁封板连接,所述加强结构还包括一支撑加强板,所述支撑加强板具有相邻的第一连接边和第二连接边,所述第一连接边与所述前侧边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边与所述纵梁封板连接。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车身,所述车身的前部结构具有上述汽车前轮罩与纵梁之间的加强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前轮罩与纵梁之间的加强结构以及采用该结构的车身具有提高了整车的扭转刚度和稳定性的有益效果。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