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鱼卵苗孵化培养的装置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673551B

    公开(公告)日:2021-11-26

    申请号:CN201910139103.9

    申请日:2019-02-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便携式鱼卵苗孵化培养的装置和方法。所述装置包括箱体,设于箱体内部的储水仓、鱼卵苗暂养仓、鱼卵孵化仓、鱼苗培育仓、鱼苗进食仓、循环水过滤仓、过滤水暂存仓和动力仓。该装置通过设置多个功能不同的仓室,能同时实现多种鱼卵的孵化、鱼苗的培育及饲养,能满足针对江河鱼类产卵场的鱼类早期资源调查研究的实际需要,适用于江河鱼类产卵场采集的多种鱼卵、鱼苗同时持续分类培养。该装置具有精细化模块化设计、持续稳定运行、可外接或内置电源、便于携带、操作简便、实用性强等优点,适合大范围推广应用。

    一种适用于同步检测采集水生态样品的浮动式水上自动监测平台

    公开(公告)号:CN108007502A

    公开(公告)日:2018-05-08

    申请号:CN201711269977.3

    申请日:2017-12-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同步检测采集水生态样品的浮动式水上自动监测平台。包括模块化浮动平台,所述模块化浮动平台的模块上设置仪器安装孔用于安装监测设备或采样装置,所述监测设备或采样装置的外部设有保护罩,所述模块化浮动平台还设置有电力提供设备。本发明设计了一种水上水生态自动监测和自动采样平台,将采集的水质、流速、鱼类等数据和水样样品的工作科学系统地集成于一个平台工作站,监测采样可靠、效率高、适用性强,为建立一套水生态样品自动采集和分类保存系统,实现水质、流速等水环境因子的在线监测和水生生物样品采集的同步,利于水生态监测和水生态采样的标准化、统一化。

    一种适于感潮内河水系排污口污水的原位生态修复方法及系统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5000749B

    公开(公告)日:2017-11-03

    申请号:CN201510311337.9

    申请日:2015-06-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于感潮内河水系(包括河涌及湖塘)排污口污水的原位生态修复方法及系统和应用。通过柔性围隔对排污口污水进行导流,导流渠内自水体水面从上至下营造水生植物吸收区、高效微生物膜好氧反应区和兼性厌氧反应区,发挥生物接触氧化技术、高效生物载体技术、高效微生物技术、微曝气技术以及生物操纵技术的综合效能,通过物理沉淀、载体吸附、微生物降解、植物吸收与转移作用以及水生动物消化与分解作用净化水体。本发明为鱼、螺、虾等水生动物及浮游生物提供觅食和生栖空间,提供良好的微生态环境,形成一套健康的水生态系统,投资省、占地少,不影响水面景观、污染物去除效率高,可广泛应用于感潮河涌、湖塘排污口污水的水体净化。

    仿生人工鱼巢的浮动式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4521520B

    公开(公告)日:2022-12-02

    申请号:CN202210210875.9

    申请日:2022-03-0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仿生人工鱼巢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仿生人工鱼巢的浮动式结构,包括多个漂浮在河流水面上且供固定有仿生人工鱼巢的固定绳连接的大浮球,多个大浮球呈平面点阵式间隔布置,相邻的大浮球之间通过连接绳连接,多个大浮球及连接绳连接呈网状结构;网状结构的外周设有多个缆绳,河流中设有固定的固定桩,缆绳的内端连接在网状结构的外周,缆绳的外端连接在固定桩上;通过在河流水面上设置多个大浮球,整个网状结构漂浮在河流水面上,缆绳将整个网状结构锚定漂浮,设置有仿生人工鱼巢的固定绳连接在大浮球上,可以模拟自然生境浮动状态,为鱼类创造仿自然生境,实现使鱼类产卵、觅食、栖息、庇护为一体,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生境保护措施。

    一种治理蓝藻水华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108381B

    公开(公告)日:2024-07-09

    申请号:CN202410520661.0

    申请日:2024-04-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理蓝藻水华的方法,涉及水体治理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S11、第一次过滤,获得第一水体和第一藻泥;S12、电絮凝处理,以铁电极为阳极板,获得第二水体;S13、第二次过滤,获得第三水体和第二藻泥;S14、臭氧联合超声处理,获得第四水体;S15、第三次过滤,获得第五水体和第三藻泥;第三过滤装置包括交错设置的陶粒层、木屑层和秸秆层;S16、将第五水体曝气后排放;将第一藻泥、第二藻泥和第三藻泥集中脱水处理。本发明通过对蓝藻水华水体依次进行第一次过滤、电絮凝处理、第二次过滤、臭氧联合超声处理、第三次过滤和曝气后排放,能有效除去水体中的蓝藻和藻毒素,有利于改善水体质量。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