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403587A
公开(公告)日:2024-01-16
申请号:CN202311311763.3
申请日:2023-10-11
Applicant: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河涌的技术领域,公开了适用于高密度城市河涌高低水位交错布局结构,包括主涌道,城市包括市区以及郊区,主涌道具有上游段及下游段;郊区布置有两个外涌道,外涌道的上端与上游段连通,外涌道的下端的下游段连通;主涌道与外涌道之间设有多个副涌道;中部段中具有内部蓄水湖,内部蓄水湖连接有分洪道;外涌道中具有外部蓄水湖,外部蓄水湖与内部蓄水湖之间通过分流道连通;上游段、副涌道、外涌道、分洪道以及分流道中分别设有控制闸门;布置主涌道、副涌道以及外涌道,且三者形成连通状态,实现河涌交错布局,快速实现水体的排泄分流等,提高河涌的连通性以及承载能力,大大增强防洪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4521521B
公开(公告)日:2022-12-20
申请号:CN202210210903.7
申请日:2022-03-03
Applicant: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IPC: A01K61/7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仿生鱼礁的技术领域,公开了锚定浮式立体仿生鱼礁装置,包括漂浮结构,漂浮结构呈网状;漂浮结构的下方连接有多个固定绳,固定绳的上端与漂浮结构连接,固定绳的下端朝下延伸;固定绳上设有多组用于粘附鱼卵及微生物的外部粘附基质,外部粘附基质环绕固定绳的外周,呈伞状布置;固定绳的底部连接有筑巢容器,筑巢容器中具有供鱼类栖息、庇护以及索饵的容纳腔;锚定浮式立体仿生鱼礁装置,为鱼类创造仿自然生境,实现使鱼类产卵、觅食、栖息、庇护为一体,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生境保护措施,其利用多组外部粘附基质可以为鱼类产卵提供场所,可以粘附鱼类的鱼卵,结构简单,功能多样化。
-
公开(公告)号:CN114521522A
公开(公告)日:2022-05-24
申请号:CN202210210950.1
申请日:2022-03-03
Applicant: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IPC: A01K61/7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仿生人工鱼礁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仿生人工鱼礁的栖息生境多功能复合粘附结构,包括悬浮在水中的固定绳,固定绳的上端与水面上的浮动体连接,固定绳的下端朝下延伸至河流内;固定绳上设有多组用于粘附鱼卵及微生物的外部粘附基质,外部粘附基质环绕固定绳的外周,呈伞状布置,多组外部粘附基质沿着固定绳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固定绳的底部连接有筑巢容器,筑巢容器中具有供鱼类栖息、庇护以及索饵的容纳腔;仿生人工鱼礁的栖息生境多功能复合粘附结构,为鱼类创造仿自然生境,实现使鱼类产卵、觅食、栖息、庇护为一体,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生境保护措施,保证鱼卵粘附的面积,具备规模化繁育的条件。
-
公开(公告)号:CN118575780B
公开(公告)日:2024-11-08
申请号:CN202411075969.5
申请日:2024-08-07
Applicant: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IPC: A01K63/00 , A01K63/04 , E02B1/02 , G01M10/00 , B01D35/027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实验水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航道工程与鱼类行为活动互馈模拟实验水槽,包括水池,所述水池的顶部安装有水槽,所述水槽和水池的顶部均为开口设计,所述水槽内前后设置有宽区和窄区,所述窄区和宽区之间设置有条形的溢流管,所述溢流管与水槽前侧平行。本发明通过在水槽中设置宽区和窄区,且缓流区内设置有挡板,从而能够便于观察鱼类在高速水流下游动时,在挡板所形成的障碍物附近的留存歇息时间、状态等;而水槽宽区则能够用以观察鱼类在不同水流下的游动姿态等,最终根据上述观察结果对鱼类活动与人类活动的交互性影响进行研究,从而为降低人类活动对鱼类活动产生影响提出指导性意见。
-
公开(公告)号:CN118575780A
公开(公告)日:2024-09-03
申请号:CN202411075969.5
申请日:2024-08-07
Applicant: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IPC: A01K63/00 , A01K63/04 , E02B1/02 , G01M10/00 , B01D35/027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实验水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航道工程与鱼类行为活动互馈模拟实验水槽,包括水池,所述水池的顶部安装有水槽,所述水槽和水池的顶部均为开口设计,所述水槽内前后设置有宽区和窄区,所述窄区和宽区之间设置有条形的溢流管,所述溢流管与水槽前侧平行。本发明通过在水槽中设置宽区和窄区,且缓流区内设置有挡板,从而能够便于观察鱼类在高速水流下游动时,在挡板所形成的障碍物附近的留存歇息时间、状态等;而水槽宽区则能够用以观察鱼类在不同水流下的游动姿态等,最终根据上述观察结果对鱼类活动与人类活动的交互性影响进行研究,从而为降低人类活动对鱼类活动产生影响提出指导性意见。
-
公开(公告)号:CN117158388B
公开(公告)日:2024-05-10
申请号:CN202311301248.7
申请日:2023-10-09
Applicant: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IPC: A01K69/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饵料诱捕的技术领域,公开了针对齐氏罗非鱼的饵料诱捕方法,包括悬浮盘,悬浮盘中具有悬浮腔,悬浮盘的外周具有多个外周开口;悬浮腔的底部形成放置平台,放置平台上放置有饵料;悬浮盘的两侧连接有侧兜网,侧兜网中具有侧兜腔,侧兜网的下端之间具有集鱼兜网,集鱼兜网的内部具有集鱼腔;集鱼腔的底部设有下转盘,悬浮腔的底部设有上转盘,上转盘中缠绕有柔性绳,柔性绳上挂设有多个蚯蚓段;每间隔设定时间后,柔性绳自上而下移动,齐氏罗非鱼进入悬浮腔后,沿着侧兜腔进入集鱼腔中;通过饵料吸引齐氏罗非鱼进入在悬浮腔中,且通过蚯蚓段吸引齐氏罗非鱼通过侧兜腔进入集鱼腔中,形成对齐氏罗非鱼的诱捕,诱捕效率高。
-
公开(公告)号:CN114532270B
公开(公告)日:2023-03-14
申请号:CN202210198002.0
申请日:2022-03-01
Applicant: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立体仿自然生境鱼巢装置,包括呈网状结构的浮动框架;所述浮动框架的边端设置固定绳,用以与固定桩相连,以固定浮动框架;所述浮动框架与筑巢容器相连;浮动框架包括多个均匀排列的浮板,相邻浮板之间以连接绳相连;浮动框架四周均设有种植槽,种植槽内种植有鱼类喜食水草。本发明为浮动式立体结构,可根据鱼类具体种群,选择适宜深度,具有较强的空间性和灵活性,为鱼类实现鱼类排卵、栖息、觅食、庇护为一体仿天然生境。
-
公开(公告)号:CN114481943A
公开(公告)日:2022-05-13
申请号:CN202210209589.0
申请日:2022-03-03
Applicant: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仿自然生境营造结构的技术领域,公开了适用河岸带生境营造的生态复合生境基质结构,包括形成有河床侧边的沟槽,沟槽内填充有多个块状废料;河岸带的下部铺设有植物纤维垫,植物纤维垫上固定堆设有笼体,笼体内填充有多个块状的废弃块,相邻的废弃块之间具有填充间隙,笼体的下端对接在沟槽的侧边,且抵接着沟槽内的块状废料;通过在河床侧边的沟槽中填充块状废料,在河岸带的下部铺设植物纤维垫以及笼体,笼体内装置有块状的废弃块,解决了高落差高坡降河流水流湍急导致河岸带脆弱、河岸带侵蚀严重以及河岸带成片垮塌的问题,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以及洄游,形成水生生物的生境系统,营造形成生态复合生境基质结构。
-
公开(公告)号:CN117530241B
公开(公告)日:2024-09-17
申请号:CN202311351965.0
申请日:2023-10-18
Applicant: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 深圳市深水水务咨询有限公司
IPC: A01K69/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捕具的技术领域,公开了针对齐氏罗非鱼的高效捕具,包括网笼,所述网笼中具有笼腔,笼腔的两侧分别设有侧开口,侧开口设有两个侧开门;网笼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网兜,网兜的内部具有兜腔;网笼的底部具有放置鱼饵的食台部,兜腔中设有多个纵向带;兜腔的下部有多个横向带,兜腔的上部设有多个在水中横向悬浮展开的柔性片;多个柔性片之间形成自上而下弯曲布置且供鱼类穿过的弯曲道;利用悬浮在水中的网笼布置鱼饵,将齐氏罗非鱼引诱进笼腔,进而引诱至兜腔中,兜腔中可以容纳更多数量的齐氏罗非鱼,可以通过鱼饵的引诱、柔性片的限制以及侧开门的限制等,将齐氏罗非鱼大量集中在兜腔的下部,可以实现更高效的诱捕齐氏罗非鱼。
-
公开(公告)号:CN117403587B
公开(公告)日:2024-05-10
申请号:CN202311311763.3
申请日:2023-10-11
Applicant: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河涌的技术领域,公开了适用于高密度城市河涌高低水位交错布局结构,包括主涌道,城市包括市区以及郊区,主涌道具有上游段及下游段;郊区布置有两个外涌道,外涌道的上端与上游段连通,外涌道的下端的下游段连通;主涌道与外涌道之间设有多个副涌道;中部段中具有内部蓄水湖,内部蓄水湖连接有分洪道;外涌道中具有外部蓄水湖,外部蓄水湖与内部蓄水湖之间通过分流道连通;上游段、副涌道、外涌道、分洪道以及分流道中分别设有控制闸门;布置主涌道、副涌道以及外涌道,且三者形成连通状态,实现河涌交错布局,快速实现水体的排泄分流等,提高河涌的连通性以及承载能力,大大增强防洪效果。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