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728776A
公开(公告)日:2023-09-12
申请号:CN202310764670.X
申请日:2023-06-27
Applicant: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IPC: B29C64/209 , B29C64/314 , B29C64/393 , B33Y30/00 , B33Y40/10 , B33Y50/02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控温自过滤按需喷墨压电喷头设计方法,该喷头包括壳体(3)、连接端子(6)和过滤器(11)。所述壳体(3)内安装压电喷头(18)与控温墨囊(15)。压电喷头(18)包含改性石英管(1)、管状压电陶瓷(16)、压电信号线(17)。包括墨囊(4)、加热线圈(5)与电热信号线(14)。喷头两端分别安装保护端子(2)和堵头(13)。壳体(3)通过连接端子(6)上端的自锁螺纹(12)与过滤器(11)相连。过滤器(11)与端盖(9)和进墨管(8)相连,由密封圈(10)封闭,内部由滤网(7)分隔不同孔径滤材。本发明通过多级过滤、温度调控、模块化装配,解决按需喷墨设备喷头易堵、易折、难清洁与低复用性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973216A
公开(公告)日:2024-11-15
申请号:CN202411252794.0
申请日:2024-09-09
Applicant: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IPC: H05K7/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液态金属的射流微通道散热器,属于电子器件散热领域。包括冷却液入口和冷却液出口,射流发生层为空心的腔体结构,且下方射流孔层分布多个射流孔,形成射流孔阵列。采用耐腐蚀的陶瓷作为基板材料。在射流发生层进行流体分配,冲击到微通道底部的半圆凹穴,微通道层位于散热器底部,其肋片未与上方的射流孔层直接连接,形成了顶部槽区。射流冲击时能在凹穴里能够形成局部涡流,有助于增强射流的冲击效果,从而增强传热。顶部槽区能够方便各通道内的流体能够混合流动,降低压降。
-
公开(公告)号:CN118936163A
公开(公告)日:2024-11-12
申请号:CN202411252869.5
申请日:2024-09-09
Applicant: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脉动流体的梯形空腔‑双矩形圆肋微通道换热器,该换热器主要包括盖板和流道底板。盖板表面包括进水口和出水口与流道底板相连,流道底板流道由两侧对称梯形空腔和并列双矩形圆肋组成,具有对流换热面积大的特点;采用脉动流体作为冷却介质,相比于稳定流体,具有更低压降特性,并且其热边界层不断生长同时在梯形空腔产生涡流,促进冷热流体混合进一步增强换热。本发明不仅具有更强的换热特性,且具有更低的压降和泵功,具有优越的综合散热性能,可解决高热流密度芯片、发热电子器件等的散热问题,提高其稳定性、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8866841A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410898418.2
申请日:2024-07-05
Applicant: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IPC: H01L23/367 , H01L23/473 , H01L23/4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梯度阵列针肋与重入腔的微通道散热器结构及方法,该结构包括热源1、上层盖板2、工质入口3、包含微通道的下层基板4、工质出口5。微通道由若干直矩形微通道组成,包括了梯度阵列针肋和重入腔结构。所述重入腔对称分布在微通道两侧;所述梯度阵列针肋,按照从小到大、从低到高的规律阵列在微通道中心线上,且间距相等。本发明通过引入梯度阵列的针肋促进流体混合,增强对流换热能力,并通过阵列规律改善压降损失和温度分布的均匀性,同时在针肋两侧设计了重入腔,可以补偿压降并增加对流换热面积。本发明旨在实现在一定的压降范围内,强化微通道散热器的散热能力和提高散热效率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6794094A
公开(公告)日:2023-09-22
申请号:CN202310814434.4
申请日:2023-07-05
Applicant: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膏状或片状固体平面热源法测导热系数的测试夹具,该夹具包括以下部分,由上下夹板、中间夹板和栅形夹板组成;所述栅形夹板置于中间夹板中间,所述上下夹板分别包覆在栅形夹板上下两侧,并与中间夹板通过螺栓固定,所述栅形夹板其结构具有与待测样品接触面积小和具有空槽的特点,而空气是热传导的不良导体,故可进一步降低测试误差,确保测试精度;所述中间夹板前侧开有便于插入测试探头的窗口;整个夹具为塑料材质,塑料本身具有低导热性,相比于金属夹具可有效减小测量误差。本发明在确保测试精度的基础上具有结构简单,拆装方便、制造成本低、可批量生产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6581096A
公开(公告)日:2023-08-11
申请号:CN202310814435.9
申请日:2023-07-05
Applicant: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IPC: H01L23/367 , H05K7/20 , H01L23/38 , H01L23/473 , H01L23/15 , H01S5/024 , H01S5/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热电制冷耦合导热柱和微通道的LTCC器件散热结构,包括LTCC基板、LTCC器件、导热柱、热电制冷器、液冷微通道,所述LTCC器件与所述热电制冷器的冷端连接,所述热电制冷器的热端与所述导热柱连接,所述导热柱均匀分布在所述液冷微通道的肋上。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可以显著地降低热电制冷器的热端温度,增强热电制冷器的性能,使得LTCC器件直接通过热电制冷器主动降温,效果良好,可提高LTCC器件的工作性能、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6417424A
公开(公告)日:2023-07-11
申请号:CN202310519816.4
申请日:2023-05-10
Applicant: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IPC: H01L23/473
Abstract: 本发明关于一种带导热柱和流道液冷模块的多层级散热装置,该装置主要由热源(1)、导热柱(2)、基板(3)、流道液冷模块(4)、冷板(5)组成,构成了热源‑基板‑冷板的多层级散热结构。导热柱与液冷模块由相同的高导热系数材料加工而成,其主要特征有:具有良好传热性能的导热柱有助于减小整体热阻,提高在垂直方向的温度传导能力;流道液冷模块嵌入到冷板流道中,使得热量均匀扩散,并增强热耗散能力;本发明在现有微流道散热技术上进行改进,使用冷板内置流道取代基板微流道,降低加工难度和生产成本;使用基板内置导热柱,确保纵向热量的有效传导。该多层级散热器形成了基板内导热柱传导,冷板内流道对流换热的散热结构,并设计了流道液冷模块加强了热量传导和对流换热能力,使得冷却剂能够迅速将热量带走,有助于提高热耗散功率。本发明结构紧凑、换热能力好、功能明确,在针对如电子芯片等,多热源高热耗的设备冷却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6093043A
公开(公告)日:2023-05-09
申请号:CN202310258334.8
申请日:2023-03-17
Applicant: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IPC: H01L23/367 , H01L23/373 , H01L23/433 , H01L23/47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有柱状体嵌入模块的微通道散热装置,由芯片(1)、焊盘焊点组合(2)、带柱状体嵌入模块(3)、LTCC基板(4)、内嵌流道(5)组成。焊盘可以配合焊锡实现器件固定的作用;焊点能够在器件与嵌入体之间构成热通路,以实现热量有效传导;带柱状体的嵌入模块采用高导热系数的材料制成,能够有效传递上层热量,嵌入模块嵌入下方微通道散热器中,通过嵌入体与冷却剂的对流换热作用,使得冷却剂能够迅速将热量带走,有助于提高热耗散功率。本发明在已有微通道散热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该散热方案的设计,可将芯片上的热量传导至流道处进行散热,进一步提高了微流道散热装置针对局部热源的散热能力,改善了该系统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分布,具有较高的换热能力和换热极限。本发明结构紧凑、功能明确、传导热能力好,其在高发热设备如电子芯片、整流器的冷却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8714807A
公开(公告)日:2024-09-27
申请号:CN202410898448.3
申请日:2024-07-05
Applicant: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IPC: H05K7/20 , H01L23/473 , H01L23/367 , H01L23/37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称双层流道设计的针肋双通道散热装置,该装置主要由热源1、盖板2、含有针肋结构的对称双层流道3、底板4组成。其主要特征有:一个具有对称双层流道的主体结构,其中每一层流道均设有多个针肋结构。针鳍结构通过其扰流性能,有效扰乱流体的边界层,这一机制增强流体之间的混合,显著提升热对流效果。肋结构在双层流道内部形成支撑,有效地分隔两层流道,显著增加了散热表面积,从而优化了散热效果。双层流道能够将上层热源面的热量快速转移到下层流道中,有效提升热源温度的均匀性,还可以减少热阻,优化整体散热能力。盖板与通道底板通过钎焊相连,提高整体密封性。本发明结构紧凑、换热能力好,是一个高效能的散热装置,在强化传热和降低热阻的同时,有效提升热源温度的均匀性,可解决高热流密度芯片、发热电子器件等的散热问题,双层微流道散热装置能够应对更高的热负荷,适合下一代电子设备的散热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7650851A
公开(公告)日:2024-03-05
申请号:CN202311743998.X
申请日:2023-12-19
Applicant: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数字舵机控制的双机械臂收发联动装置,包括机架、数字舵机、发射臂、接收臂、转台、支撑轴承、联轴器及螺栓。数字舵机通过螺栓连接在机架上,保持垂直。数字舵机输出轴与联轴器连接,联轴器连接机械臂转台,位置在机械臂与轴承之间。机械臂通过定位孔连接转台,底端凸台侧表面与轴承内圈过盈连接,下表面螺纹孔与联轴器连接。本发明联动装置的零部件之间精确配合,确保装配和定位精度的同时,持续输出稳定的驱动力矩。成功地兼具了可靠性高和精准运动的两大特点,适用于持续负载和频繁运动的工作场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