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310282A
公开(公告)日:2025-01-14
申请号:CN202411256417.4
申请日:2024-09-09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IPC: G01N33/574 , A61K35/15 , A61K47/34 , A61K39/395 , A61P35/00 , A61P7/00
Abstract: 本公开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具体公开CCL3在多发性骨髓瘤的免疫治疗中的用途。一方面提供检测CCL3表达的制剂在制备分析多发性骨髓瘤免疫治疗后出现耐药复发风险的产品和分析多发性骨髓瘤免疫抑制性微环境严重程度的产品中的应用;另一方面提供IMNP在制备免疫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产品中的应用;此外还提供了IMNP联合PD‑L1抗体在制备多发性骨髓瘤的免疫治疗产品中的应用。本发明为多发性骨髓瘤免疫治疗提供新的观察分析手段,可以更好地对多发性骨髓瘤免疫治疗过程免疫治疗效果变化进行监测评估;IMNP通过高效清除CCL3分子,改善了骨髓瘤免疫抑制性微环境,降低了多发性骨髓瘤免疫治疗过程中耐药复发的风险,并且通过将IMNP与PD‑L1抗体联用以提高MM免疫治疗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8389669B
公开(公告)日:2024-12-17
申请号:CN202410576028.3
申请日:2024-05-10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IPC: C12Q1/6883 , G01N33/68 , A61K45/00 , A61P7/02 , A61P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ZC3H13在内皮损伤性静脉血栓监测和防治产品制备中的应用,属于生物医学技术领域。本发明建立内皮损伤性静脉血栓形成模型,通过研究发现ZC3H13表达水平下降对静脉血管内皮损伤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构建ZC3H13敲减内皮细胞模型,发现ZC3H13下调通过提高DYRK1B表达导致内皮损伤并释放一系列促凝促栓分子,如TF,PAI‑1及VWF,加速了静脉血栓形成。随后发现小鼠体内ZC3H13过表达后,可显著改善静脉血管内皮损伤后促凝促栓分子释放,降低血栓形成倾向。上述研究揭示了ZC3H13在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中的作用机制及治疗效果,为静脉内皮损伤性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了新的靶点和策略。
-
公开(公告)号:CN118726278A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411057526.3
申请日:2024-08-02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因治疗药物AAV8‑hPROC及其在遗传性蛋白C缺乏症防治产品制备中的应用,属于基因治疗技术领域。本发明中的基因治疗药物“AAV8‑hPROC”,采用基因补充疗法,选取对肝脏具有高亲嗜性和靶向性的AAV血清型8型作为基因治疗的载体,选择hAAT和ApoE嵌合型启动子(hAAT/ApoEp),搭载编码人蛋白C的cDNA(hPROC),用于遗传性蛋白C缺乏症的基因治疗。研究证明,本发明中的基因治疗药物能持续性纠正遗传性蛋白C缺乏症小鼠的血浆蛋白C活性水平,为遗传性蛋白C缺乏症提供了潜在的根治应用,为基于AAV载体的基因补充疗法用于治疗遗传性蛋白C缺乏症的临床转化提供了临床前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6970652A
公开(公告)日:2023-10-31
申请号:CN202310970999.1
申请日:2023-08-03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CAR转染技术领域,具体公开CD19‑CAR‑mRNA‑LNP粒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具体公开CAR‑mRNA‑LNP的制备方法,包括获取反应原料:获取脂质‑乙醇溶液,所述脂质‑乙醇溶液中的脂质纳米颗粒至少包括ALC‑0315、MC3、SM102中之一,获取mRNA‑柠檬酸缓冲液,所述mRNA‑柠檬酸缓冲液由柠檬酸缓冲液与mRNA混合形成,所述mRNA的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微流控混合:将脂质‑乙醇溶液、mRNA‑柠檬酸缓冲液通过微米滤膜过滤,通过微流控技术混合制备得CAR‑mRNA‑LNP。还公开CAR‑mRNA‑LNP在制备CAR‑T转染试剂中的应用。本发明技术立足于临床需求,构建了一种基于CD19CAR‑mRNA脂质纳米颗粒(LNP)的转染载体,通过体外转染人原代T细胞生成CD19CAR‑T细胞,降低了成本并简化了CAR‑T制备流程,以期用于临床细胞治疗。
-
公开(公告)号:CN116679059A
公开(公告)日:2023-09-01
申请号:CN202310662465.2
申请日:2023-06-06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IPC: G01N33/569 , G01N33/574 , G01N33/58 , G01N21/6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物检测技术领域,具体公开单个细胞表面抗原表达数量定量方法,S0、绘制标准曲线并构建标准方程;S1、目标细胞处理:对目标细胞进行预处理,并将目标细胞和与荧光定量试剂盒类别相同的荧光素偶联抗体共孵育,所述目标细胞可被相应荧光素偶联抗体检测;S2、获取细胞表面目的抗原分子的数量:利用荧光定量试剂盒,并通过流式仪上机检测目标细胞表面的目的抗原分子的相应荧光通道平均荧光强度MFI,并根据式II:目的抗原分子绝对数目m=10^(b+a*Log10MFI)计算单个目标细胞表面目的抗原分子绝对数目m。本发明使检测单个细胞表面目的抗原分子表达数目更加简单易行,为体内外密切监测肿瘤细胞表面靶抗原表达、免疫细胞表面CAR表达以及其余目标细胞表面目标抗原表达提供可行性方案。
-
公开(公告)号:CN116536402A
公开(公告)日:2023-08-04
申请号:CN202310223058.1
申请日:2023-03-08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IPC: C12Q1/6858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ARMS‑PCR法检测BCR‑ABL融合基因ABL激酶区的核酸组合物、试剂盒;所述核酸组合物为根据BCR‑ABL融合基因ABL激酶区19种常见突变及ABL内参设计的引物及探针序列,所述试剂盒可实现在11孔内可完成检测,操作简单,检测灵敏度可达1%,与其他常见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相比,大大降低检测周期并降低了实验成本,同时提高了实验灵敏度和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355965A
公开(公告)日:2023-06-30
申请号:CN202310295684.1
申请日:2023-03-24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IPC: C12N15/867 , C12N15/65 , C12N5/1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慢病毒标记技术,尤其涉及荧光标记慢病毒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荧光标记慢病毒载体的制备方法,包括获取N3‑LVs:将293T细胞与叠氮糖共孵育,通过糖代谢使细胞膜系统叠氮化,制得包膜表面可表达叠氮基团的N3‑293T细胞,将N3‑293T细胞与质粒包装系统共转染形成慢病毒载体N3‑LVs;制备Cy5‑LVs:将N3‑LVs与足量的二环并苯辛炔‑花菁素5(DBCO‑Cy5)混合,共孵育,去除多余二环并苯辛炔‑花菁素5,收集病毒浓缩液,获得荧光标记慢病毒载体Cy5‑LVs。本发明基于生物正交点击化学技术,通过在慢病毒包膜表面共价修饰荧光素,提供了一种简便易行的慢病毒荧光标记技术,成本较低。
-
公开(公告)号:CN113105566B
公开(公告)日:2022-04-22
申请号:CN202110375672.0
申请日:2021-04-08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两亲性羟乙基淀粉偶联胆固醇聚合物,由羧基化的胆固醇和氨基化的羟乙基淀粉进行酰化反应而成,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于肿瘤深部穿透的纳米载药系统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两亲性的羟乙基淀粉偶联胆固醇的共聚物,可以通过超声乳化法和高压均质法将该聚合物制备成包载吲哚菁绿的球状纳米粒,再继续用近红外激光器对其光照,制备得到“海胆状”纳米载体,结构稳定,生物相容性好,具备良好的肿瘤深部穿透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05963719A
公开(公告)日:2016-09-28
申请号:CN201610268526.7
申请日:2016-04-27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IPC: A61K49/1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61K49/14 , A61K49/08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靶向多肽纳米探针,此靶向多肽纳米探针能够特异性靶向动脉粥样斑块及血栓形成部位,可在该靶向部位进行磁共振成像并准确反映动脉粥样斑块在活体内发生以及发展的分子生物学过程,实现了动脉粥样斑块的精确可视化,为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提供了更为全面的分子信息。此外,本发明还公开了此靶向多肽纳米探针的制备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02119925B
公开(公告)日:2013-03-27
申请号:CN201010106567.9
申请日:2010-02-03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50/47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组织因子靶向性的蛋白纳米粒,其特征在于,它是凝血因子类表皮生长因子I区多肽(EGF1)或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与凝血因子类表皮生长因子I区肽(EGF1)融合蛋白(EGFP-EGF1)修饰的聚乙二醇-聚乳酸纳米粒(EGF1-PEG-PLA-NP或EGFP-EGF1-PEG-PLA-NP),可用于制备针对组织因子的靶向性药物,以其为载体装载TF NF-κB decoy ODNs即制备成组织因子靶向性预防脑血栓形成的药物,经实验证实,该药物能有效抑制血栓形成。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