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557109A
公开(公告)日:2024-02-13
申请号:CN202410038380.1
申请日:2024-01-11
Applicant: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所
IPC: G06Q10/0635 , G06N3/04 , G06N7/01 , G06Q10/0633 , G06Q10/08 , G06F18/22 , G06F18/2337 , G06F18/241 , G06F18/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设施协同运行领域,公开了一种船舶数字物理基础设施的融合协同运行方法及系统,包括以下步骤:基于模糊聚类法对货物装卸基础设施进行相似度分析,得到货物装卸同类基础设施;对货物装卸同类基础设施进行模拟运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优化处理,生成货物装卸初步测试系统;对于所述货物装卸初步测试系统进行货物装卸流程测试并优化;通过灰色关联法货物货物装卸安全基础设施,并对所述货物装卸安全基础设施进行分析,构造货物安全装卸系统,最后对装卸风险进行分析,并基于分析结果获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本发明能够使船舶上的货物装卸相关的基础设施进行融合协同运行,提高货物装卸效率以及经济效益,同时降低人力资源的利用。
-
公开(公告)号:CN117037547B
公开(公告)日:2023-12-19
申请号:CN202311279279.7
申请日:2023-10-07
Applicant: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所
IPC: G08G3/00 , G06V20/52 , G06V10/762 , G06V10/74 , G06V10/766 , G06V10/82 , G06N3/0464 , G06N3/08
Abstract: 一种航道关键节点的拥堵程度评价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属于航道监测技术领域,包括:获取目标航道的航道特征及历史通航状况,评价航道通过力筛选航道关键点;获取航道关键点区域的船舶感知信息,识别船舶的航行行为,基于航行行为设置船舶的标签信息,判断船舶在航道关键点的通行时间;评估航道关键点的当前拥堵程度;利用图卷积神经网络将航道关键点进行图表示,根据航道关键点的当前拥挤程度进行动态预测,获取目标航道关键点的预测拥堵程度,基于预测拥堵程度进行目标关键点的船舶调度优化。本方法通过船舶的航行行为判断航道的拥堵状态,结合航道关联,动态分析航道网交通流,实现对航道通行状态的快速准确预测,对船舶进行有效调控。
-
公开(公告)号:CN118245756B
公开(公告)日:2024-08-23
申请号:CN202410628433.5
申请日:2024-05-21
Applicant: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态势感知的船舶智能航行分析方法及系统,包括:获取航行环境监测信息,根据航行环境监测信息对航行环境进行环境感知,得到环境感知信息;获取船舶运行监测信息,根据船舶运行监测信息对驾驶船舶进行状态评估;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结合环境感知信息构建航道数字模型,并对航道态势进行评估;结合环境感知信息和航道态势评估信息进行航行事件预测,并评估预测事件的碍航程度,得到碍航程度评估信息;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航行控制,制定航行策略进行碍航物规避和航线变更。通过全面感知航行环境,使船舶能够更准确、更及时地应对复杂的航行条件,提高船舶的安全性、降低事故发生概率,提升船舶的航行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7037547A
公开(公告)日:2023-11-10
申请号:CN202311279279.7
申请日:2023-10-07
Applicant: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所
IPC: G08G3/00 , G06V20/52 , G06V10/762 , G06V10/74 , G06V10/766 , G06V10/82 , G06N3/0464 , G06N3/08
Abstract: 一种航道关键节点的拥堵程度评价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属于航道监测技术领域,包括:获取目标航道的航道特征及历史通航状况,评价航道通过力筛选航道关键点;获取航道关键点区域的船舶感知信息,识别船舶的航行行为,基于航行行为设置船舶的标签信息,判断船舶在航道关键点的通行时间;评估航道关键点的当前拥堵程度;利用图卷积神经网络将航道关键点进行图表示,根据航道关键点的当前拥挤程度进行动态预测,获取目标航道关键点的预测拥堵程度,基于预测拥堵程度进行目标关键点的船舶调度优化。本方法通过船舶的航行行为判断航道的拥堵状态,结合航道关联,动态分析航道网交通流,实现对航道通行状态的快速准确预测,对船舶进行有效调控。
-
公开(公告)号:CN117557109B
公开(公告)日:2024-04-05
申请号:CN202410038380.1
申请日:2024-01-11
Applicant: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所
IPC: G06Q10/0635 , G06N3/04 , G06N7/01 , G06Q10/0633 , G06Q10/08 , G06F18/22 , G06F18/2337 , G06F18/241 , G06F18/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设施协同运行领域,公开了一种船舶数字物理基础设施的融合协同运行方法及系统,包括以下步骤:基于模糊聚类法对货物装卸基础设施进行相似度分析,得到货物装卸同类基础设施;对货物装卸同类基础设施进行模拟运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优化处理,生成货物装卸初步测试系统;对于所述货物装卸初步测试系统进行货物装卸流程测试并优化;通过灰色关联法货物货物装卸安全基础设施,并对所述货物装卸安全基础设施进行分析,构造货物安全装卸系统,最后对装卸风险进行分析,并基于分析结果获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本发明能够使船舶上的货物装卸相关的基础设施进行融合协同运行,提高货物装卸效率以及经济效益,同时降低人力资源的利用。
-
公开(公告)号:CN116151150A
公开(公告)日:2023-05-23
申请号:CN202310171576.3
申请日:2023-02-28
Applicant: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所
IPC: G06F30/28 , G06Q50/30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应用港区限制航道的船舶下沉量预测方法、系统及设备,涉及船舶下沉量预测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获取船舶港区限制航道下沉量预测模型的输入数据;所述输入数据包括船舶在港区限制航道内航行时的环境参数、船舶尺寸信息以及船舶行驶信息;将输入数据输入至船舶港区限制航道下沉量预测模型中,得到船舶在港区限制航道的下沉量;所述船舶港区限制航道下沉量预测模型是采用经优化改进的计算流体力学FLUENT控制方程、湍流模型确定的。本发明将港区通航水域的实际航行环境与理论计算相结合,准确确定船舶在港区限制航道的下沉量。
-
公开(公告)号:CN118245756A
公开(公告)日:2024-06-25
申请号:CN202410628433.5
申请日:2024-05-21
Applicant: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态势感知的船舶智能航行分析方法及系统,包括:获取航行环境监测信息,根据航行环境监测信息对航行环境进行环境感知,得到环境感知信息;获取船舶运行监测信息,根据船舶运行监测信息对驾驶船舶进行状态评估;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结合环境感知信息构建航道数字模型,并对航道态势进行评估;结合环境感知信息和航道态势评估信息进行航行事件预测,并评估预测事件的碍航程度,得到碍航程度评估信息;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航行控制,制定航行策略进行碍航物规避和航线变更。通过全面感知航行环境,使船舶能够更准确、更及时地应对复杂的航行条件,提高船舶的安全性、降低事故发生概率,提升船舶的航行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7975769B
公开(公告)日:2024-06-07
申请号:CN202410370262.0
申请日:2024-03-29
Applicant: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智能航行安全管理方法及系统,包括:获取目标船舶在当前水域的多源感知数据,将预处理后的多源感知数据结合目标船舶自身航行数据获取与航行事故的关联程度;获取当前水域的潜在危险因素对多源感知数据进行精简,并构建航行场景进行数据填充;获取与目标船舶存在关联的协同船舶,根据协同感知获取协同船舶的共享数据,利用共享数据对航行场景进行更新;构建航行安全预测模型获取事故预测结果,利用事故预测结果对航线进行修正。本发明通过多源数据融合进行场景感知增强,大幅提高识别率,解决复杂水域和复杂场景的危险目标识别率不足的问题,并且根据协同船只判断船舶周边态势情况,降低事故发生风险。
-
公开(公告)号:CN117975769A
公开(公告)日:2024-05-03
申请号:CN202410370262.0
申请日:2024-03-29
Applicant: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智能航行安全管理方法及系统,包括:获取目标船舶在当前水域的多源感知数据,将预处理后的多源感知数据结合目标船舶自身航行数据获取与航行事故的关联程度;获取当前水域的潜在危险因素对多源感知数据进行精简,并构建航行场景进行数据填充;获取与目标船舶存在关联的协同船舶,根据协同感知获取协同船舶的共享数据,利用共享数据对航行场景进行更新;构建航行安全预测模型获取事故预测结果,利用事故预测结果对航线进行修正。本发明通过多源数据融合进行场景感知增强,大幅提高识别率,解决复杂水域和复杂场景的危险目标识别率不足的问题,并且根据协同船只判断船舶周边态势情况,降低事故发生风险。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