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具停车库功能的地下竖井式结构基础及建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293786A

    公开(公告)日:2021-08-24

    申请号:CN202110768560.1

    申请日:2021-07-0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兼具停车库功能的地下竖井式结构基础及建造方法,包括地下室和多个结构竖井;每一结构竖井均为竖井式车库。建造时,步骤1、采用VSM工法下沉式竖井掘进机技术,建造结构竖井;采用不排水法进行土体开挖,并进行结构竖井的预制管片的拼装;完成后,进行结构水下封底,再抽取结构竖井中的水;接着,进行地下室的基坑围护施工;开挖地下室的基坑,拆除结构竖井在底板以上的管片结构,通过现浇实现底板与相应的结构竖井的连接;最后浇筑地下室的结构、停车出入口。本发明既能够满足结构承载力要求,又能够起到良好的控沉效果,同时还能满足一定的停车需求。

    装配式明挖隧道的分块组合结构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794272A

    公开(公告)日:2020-10-20

    申请号:CN202010497885.6

    申请日:2020-06-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装配式明挖隧道的分块组合结构,至少包括现浇底板、预制顶板、预制左侧墙、预制中隔墙和预制右侧墙。本发明采用现浇底板可有效减少接缝数量,利于防水;顶板采用起拱倒T梁可优化结构受力,有效减少板厚,从而减小分块的吊装重量,适应于城市内快速施工建设的需求;水平力主要由第一地下墙和第二地下墙承担,预制左侧墙、预制右侧墙及预制中隔墙以承担竖向轴力为主。

    人工挖孔的桩墙合一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270676A

    公开(公告)日:2020-06-12

    申请号:CN202010084189.2

    申请日:2020-02-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人工挖孔的桩墙合一施工方法,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在基坑周围设置若干机械成孔灌注桩;然后,在任意两个相邻的机械成孔灌注桩之间,设置人工挖孔桩护壁,并施工人工挖孔;在已施工完成的每一人工挖孔内吊放T型钢筋笼,并通过导管浇筑混凝土形成人工挖孔T型桩;在已施工完成的人工挖孔T型桩旁继续施工下一个人工挖孔T型桩,直至在基坑周边形成一圈地下结构内衬墙;然后,在地下结构内衬墙内挖掘基坑;当基坑挖掘完成后,将人工挖孔T型桩与水平设置的下层板和上层板连接,形成可靠的受力体系。本发明的应用能够适应西北干旱地区地下水位较深的情况,且基坑支护结构还具有构造简单、施工方便且安全、传力可靠等优点。

    活动式防汛墙结构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8797518B

    公开(公告)日:2023-06-06

    申请号:CN201810770955.3

    申请日:2018-07-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活动式防汛墙结构,包括防汛墙主体以及船闸,船闸包括外闸门和内闸门,外闸门和内闸门分别设置于防汛墙主体的外侧和内侧,并与左、右两侧的两船闸侧墙连接,形成船闸闸室;每一船闸侧墙均与相应一侧的防汛墙主体连接,防汛墙主体与相应一侧的船闸侧墙通过一体化设计形成整体;防汛墙主体与相应一侧的船闸侧墙互相垂直;防汛墙主体的外侧和内侧分别设有外侧土坡和内侧土坡;外侧土坡的横截面呈直角梯形结构,直角梯形结构的直角边对应的部分与防汛墙主体的外侧贴合;内侧土坡的横截面呈矩形。本发明籍由防汛墙与船闸侧墙、内外闸门的灵活组合,在保证船舶等水上交通工具通过船闸闸室的同时,构筑出一种活动式的封闭系统确保防汛安全。

    盾构法匝道的建造方法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3356864A

    公开(公告)日:2021-09-07

    申请号:CN202110793417.8

    申请日:2021-07-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盾构法匝道的建造方法;步骤如下:1、选定匝道的进出口位置;2、主线盾构隧道施工,在匝道的建设影响范围内的隧道的覆土尽可能浅;3、施工始发工作导坑和相应的机架段;4、在超浅覆土工况下进行始发掘进,接近主线盾构隧道的下层;5、匝道盾构按照线路掘进一段平段;6、穿越节点区域后,匝道盾构下穿主线盾构;7、掘进至匝道车道层与主线道路层竖向平齐的上层;8、平面上逐渐靠近主线盾构隧道,再掘进一段平段;9、穿越节点区域后,匝道盾构在接收工作导坑接收;10、施工主线盾构隧道与匝道盾构隧道的连接节点和两侧接线的明挖暗埋段;11、完成结构贯通。本发明的应用能够最大限度利用非开挖技术,减少环境和社会影响。

    地下智能停车场及建造方法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3323467A

    公开(公告)日:2021-08-31

    申请号:CN202110768571.X

    申请日:2021-07-0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地下智能停车场及建造方法,包括设置于既有建筑周边的取车井、存车井和三层以上停车库;取车井和存车井均为深竖井;每一停车库均为环形的地下圆隧道,每一地下圆隧道均包括上下两个存车区,每一存车区均包括最少一条行车车道和一条存车车道。建造时,先为取车井和存车井选址,用VSM工法下沉式竖井掘进机技术,建造两个深竖井;然后,在一个深竖井中安装盾构作为始发井,掘进至另外一个深竖井接收,或者穿过另外一个深竖井后回到始发井接收,形成作为停车库的盾构隧道;接着,依次建造每一层停车库;施工盾构隧道与两个深竖井之间的连接,以及存车区和车道。本发明减少明挖法建造车库产生的环境影响,并能够提供更多的停车数量。

    预制拼装综合管廊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794275A

    公开(公告)日:2020-10-20

    申请号:CN202010602412.8

    申请日:2020-06-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预制拼装综合管廊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包括若干管节,管节包括第一分块和第二分块,且第一分块的侧壁高度大于第二分块的侧壁;第一分块的侧壁和第二分块的侧壁通过接触面互相连接形成管节;每两个相邻的管节所对应的第一分块和第二分块互相颠倒布置。施工时,场地垫层铺设时采用随打随抹一次压光工艺,硬化后通过小型打磨机具进行二次精细找平,垫层上对应所述综合管廊两侧墙的位置铺设薄钢板,并涂黄油,对拼装过程进行润滑;依次拼装剩余管节,并施加临时预应力;再施加永久预应力后灌浆。本发明解决了大体积构件无法吊装及运输的问题,更少的分块和错缝布置可以减少拼装与防水难度,利于结构的防水,保证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耐久力。

    锚入式密封垫的一体化防水结构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502710A

    公开(公告)日:2020-08-07

    申请号:CN202010438552.6

    申请日:2020-05-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锚入式密封垫的一体化防水结构,在密封垫的中部设置预埋钢板,预埋钢板朝向预制混凝土结构的伸出端为锯齿形,预埋钢板朝向预制混凝土结构的伸出端与预制混凝土结构的钢筋笼固定连接;预埋钢板与钢筋笼共同浇筑在预制混凝土结构中形成粘贴的接触面;密封垫局部现浇在预制混凝土结构中形成粘贴的接触面。本发明通过三种连接措施的组合保证结构上长期连接可靠性且保证密封垫的准确定位,进而避免了质量难控制的密封垫现场粘贴工序、避免了预制混凝土结构拼装不当引起的密封垫与结构脱开的问题,从而保证盾构隧道或地下预制拼装结构的防水效果。

    单向自锁式钢筋快速接头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119160A

    公开(公告)日:2020-05-08

    申请号:CN202010021581.2

    申请日:2020-01-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单向自锁式钢筋快速接头,包括传力箱、螺纹夹片、弹性件、缓冲圈和对接筒,所述传力箱的一侧对接有待插入钢筋,所述传力箱的另一侧连接所述对接筒,所述对接筒和所述螺纹夹片之间设有弹性件。本发明由于上述结构设计,通过自锁的方式,在压力作用下,实现了钢筋的快速连接;在钢筋笼施工过程中,可先将接头拧入同一断面位置的钢筋,之后在机械作用下将该幅钢筋笼与另一幅对接的钢筋笼拼接,由于传力箱存在着容错余量,两幅钢筋笼之间能更好、更快地完成对接作业;与传统机械接头和焊接接头相比,可进行批量作业,极大加快了施工进度,同时保证了工程质量,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环羽状钢纤维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6938894B

    公开(公告)日:2019-08-13

    申请号:CN201710333481.1

    申请日:2017-05-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环羽状钢纤维,至少包括主杆、至少三根次杆;所述次杆设置于所述主杆上,且所述次杆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主杆的轴线呈锐角,多根所述次杆沿所述主杆的径向呈环状设置。本发明通过主杆与次杆的立体结构组合,构筑多方向的空间受力体系,克服了常规钢纤维立体增强混凝土力学性能的目的。本发明由于采用上述结构,提升了混凝土的抗压、抗折、抗裂强度及韧性。由于主次杆间夹角不大,混凝土搅拌过程中易分散,施工性能良好,操作性与实用性也较强。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