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108792B
公开(公告)日:2024-06-14
申请号:CN201911406437.4
申请日:2019-12-31
Applicant: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汽车后部定位夹紧系统,该汽车后部定位夹紧系统包括抓手和分设于抓手两端的两个立柱,抓手包括主框架和安装在主框架上的定位夹紧装置和第一对接部,定位夹紧装置用于将汽车后部定位及夹紧,第一对接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对接部分设于主框架的两端;立柱上设有第二对接部,第二对接部与第一对接部对接以使主框架架设于两个立柱上。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一对接部与第二对接部对接形成高精度的互锁系统,提高汽车的定位及支座精度,且两个立柱共同支撑抓手,缩短搬运时间,提高总拼焊接效率;并且不限制运动方向,无需增设伸缩机构提供水平方向的运动,简化整体结构,减少主框架对立柱施加的作用力,提高立柱的使用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05987034A
公开(公告)日:2016-10-05
申请号:CN201610521419.0
申请日:2016-06-29
Applicant: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输送线的安全控制装置及方法,所述安全控制装置包括:第一减压阀、调压阀、溢流阀、举升气缸、第一镀锌管、第二镀锌管和控制阀组,所述第一减压阀分别与所述调压阀、第一镀锌管和第二镀锌管相连接,所述调压阀与所述第二镀锌管相连接,所述溢流阀分别与所述第一镀锌管和第二镀锌管相连接,所述举升气缸与所述第一镀锌管相连接,所述控制阀组分别与所述第一镀锌管和第二镀锌管相连接。本发明解决了车身输送线在停线时不受控自动下降和上升的问题,从而避免了损坏零件,消除了可能翻车造成人员受伤的安全隐患,使得该车身输送线的安全控制装置所在的控制系统更加可靠,具有可复制性,推广性高,且其工作原理简单易懂,易于维护。
-
公开(公告)号:CN112108792A
公开(公告)日:2020-12-22
申请号:CN201911406437.4
申请日:2019-12-31
Applicant: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汽车后部定位夹紧系统,该汽车后部定位夹紧系统包括抓手和分设于抓手两端的两个立柱,抓手包括主框架和安装在主框架上的定位夹紧装置和第一对接部,定位夹紧装置用于将汽车后部定位及夹紧,第一对接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对接部分设于主框架的两端;立柱上设有第二对接部,第二对接部与第一对接部对接以使主框架架设于两个立柱上。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一对接部与第二对接部对接形成高精度的互锁系统,提高汽车的定位及支座精度,且两个立柱共同支撑抓手,缩短搬运时间,提高总拼焊接效率;并且不限制运动方向,无需增设伸缩机构提供水平方向的运动,简化整体结构,减少主框架对立柱施加的作用力,提高立柱的使用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05987034B
公开(公告)日:2018-05-01
申请号:CN201610521419.0
申请日:2016-06-29
Applicant: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输送线的安全控制装置及方法,所述安全控制装置包括:第一减压阀、调压阀、溢流阀、举升气缸、第一镀锌管、第二镀锌管和控制阀组,所述第一减压阀分别与所述调压阀、第一镀锌管和第二镀锌管相连接,所述调压阀与所述第二镀锌管相连接,所述溢流阀分别与所述第一镀锌管和第二镀锌管相连接,所述举升气缸与所述第一镀锌管相连接,所述控制阀组分别与所述第一镀锌管和第二镀锌管相连接。本发明解决了车身输送线在停线时不受控自动下降和上升的问题,从而避免了损坏零件,消除了可能翻车造成人员受伤的安全隐患,使得该车身输送线的安全控制装置所在的控制系统更加可靠,具有可复制性,推广性高,且其工作原理简单易懂,易于维护。
-
公开(公告)号:CN120024393A
公开(公告)日:2025-05-23
申请号:CN202510056788.6
申请日:2025-01-14
Applicant: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转向管柱安装结构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汽车转向管柱支架组件,具有两两相交的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包括:管梁,沿第一方向布置;连接支架,沿第三方向连接于管梁;以及两组框架,沿第一方向对应设于连接支架的两侧,框架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第一支架沿第二方向安装于管梁,第二支架沿第三方向安装于管梁,第三支架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一支架,第三支架的第二端连接于第二支架;其中,两组框架的第二支架连接于连接支架的两端,两个第二支架之间形成第一安装位,第一安装为被配置为安装转向管柱的下部。本发明的汽车转向管柱支架组件提升了结构稳定性,并且提升了转向模态频率。
-
公开(公告)号:CN119283980A
公开(公告)日:2025-01-10
申请号:CN202411484422.0
申请日:2024-10-23
Applicant: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仪表板支架及仪表板,属于汽车仪表板支架结构设计领域。所述汽车仪表板支架包括:转向管柱支架组件、管梁及焊接小支架组件、中间连接支架、电器模块支架,转向管柱支架组件采用铝合金挤压成型,管梁采用高强钢热气胀工艺成型,焊接小支架组件采用普通钢材冲压成型,中间连接支架和电器模块支架均采用超纤塑料一体注塑成型。本发明实现了轻量化、高性能的仪表板支架的设计开发,使仪表板支架的模具得到最大化共用,减少了一次性工装费用的投资,实现了低成本高端架构的迭代。
-
公开(公告)号:CN112108796B
公开(公告)日:2023-12-29
申请号:CN201911422775.7
申请日:2019-12-31
Applicant: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B23K37/00 , B23K37/04 , B23K101/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汽车总拼设备及其运行方法,汽车总拼设备包括:两个侧部抓手,用于定位夹紧侧围和中部零件;后部抓手,用于定位夹紧后部零件;两个用于安装侧部抓手的定位立柱滑移装置,定位立柱滑移装置包括X轴滑移机构、Y轴滑移机构、第一立柱机构以及第二立柱机构;第一立柱机构和第二立柱机构用于连接侧部抓手的两端,两个第二立柱机构用于连接后部抓手的两端;X轴滑移机构调节第一立柱机构和第二立柱机构之间的间距;Y轴滑移机构使第一立柱机构和第二立柱机构在工作位置和初始位置之间往复运动。本发明的汽车总拼设备提高了针对不同车型定位夹紧的兼容性,还避免了占用多个机器人的情况,提高了设备利用率。
-
公开(公告)号:CN112108796A
公开(公告)日:2020-12-22
申请号:CN201911422775.7
申请日:2019-12-31
Applicant: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B23K37/00 , B23K37/04 , B23K101/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汽车总拼设备及其运行方法,汽车总拼设备包括:两个侧部抓手,用于定位夹紧侧围和中部零件;后部抓手,用于定位夹紧后部零件;两个用于安装侧部抓手的定位立柱滑移装置,定位立柱滑移装置包括X轴滑移机构、Y轴滑移机构、第一立柱机构以及第二立柱机构;第一立柱机构和第二立柱机构用于连接侧部抓手的两端,两个第二立柱机构用于连接后部抓手的两端;X轴滑移机构调节第一立柱机构和第二立柱机构之间的间距;Y轴滑移机构使第一立柱机构和第二立柱机构在工作位置和初始位置之间往复运动。本发明的汽车总拼设备提高了针对不同车型定位夹紧的兼容性,还避免了占用多个机器人的情况,提高了设备利用率。
-
公开(公告)号:CN109991674A
公开(公告)日:2019-07-09
申请号:CN201711476506.X
申请日:2017-12-29
Applicant: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1V9/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铆钉气控检测系统。所述系统包括:与待检测位置的铆钉或内板接触的铆钉探测装置,主要由气动行程开关组成的逻辑控制单元,出气口与夹具主进气口相连的单气控阀,与单气控阀进气口相连的气源,逻辑控制单元的输入端与气源相连,逻辑控制单元的输出端与单气控阀的先导口相连,一个铆钉探测装置与逻辑控制单元的一个气动行程开关的摆杆接触,所述铆钉探测装置在待检测位置的铆钉或内板作用下,使所述气动行程开关动作,当所有铆钉安装均正确时,逻辑控制单元输出气流信号控制单气控阀导通使夹具正常关夹。本发明由于采取了气动检测技术,解决了现有的铆钉电子检测技术由于金属内板干扰导致检测准确率降低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9991674B
公开(公告)日:2024-10-22
申请号:CN201711476506.X
申请日:2017-12-29
Applicant: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1V9/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铆钉气控检测系统。所述系统包括:与待检测位置的铆钉或内板接触的铆钉探测装置,主要由气动行程开关组成的逻辑控制单元,出气口与夹具主进气口相连的单气控阀,与单气控阀进气口相连的气源,逻辑控制单元的输入端与气源相连,逻辑控制单元的输出端与单气控阀的先导口相连,一个铆钉探测装置与逻辑控制单元的一个气动行程开关的摆杆接触,所述铆钉探测装置在待检测位置的铆钉或内板作用下,使所述气动行程开关动作,当所有铆钉安装均正确时,逻辑控制单元输出气流信号控制单气控阀导通使夹具正常关夹。本发明由于采取了气动检测技术,解决了现有的铆钉电子检测技术由于金属内板干扰导致检测准确率降低的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