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体式电比例先导控制阀及流动式起重机

    公开(公告)号:CN203079564U

    公开(公告)日:2013-07-24

    申请号:CN201320046028.X

    申请日:2013-01-2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分体式电比例先导控制阀及流动式起重机,分体式电比例先导控制阀包括阀体,所述阀体内包括:主卷扬电比例先导控制模块、变幅电比例先导控制模块、回转电比例先导控制模块、主卷扬制动控制模块、回转制动控制模块和供油模块,所述供油模块与所述主卷扬电比例先导控制模块、变幅电比例先导控制模块、回转电比例先导控制模块、回转制动控制模块相通,提供控制用的先导压力油液,所述主卷扬制动控制模块通入外部的主阀压力油液。本实用新型与主阀采用分体式布局,降低了主阀结构的设计难度和成本,也便于集成其他的控制功能。

    防止油缸前窜的装置以及起重机

    公开(公告)号:CN202811607U

    公开(公告)日:2013-03-20

    申请号:CN201220429573.2

    申请日:2012-08-2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止油缸前窜的装置以及起重机,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超起锁止油缸易前窜而引发事故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止油缸前窜的装置,包括止回装置以及换向阀,止回装置的第一油口与油缸的有杆腔相连通;换向阀处于第一状态时,止回装置的第一油口与止回装置的第二油口两者之间断开或者从止回装置的第一油口流动至止回装置的第二油口的液体的压力超过预定值时止回装置的第一油口与止回装置的第二油口导通;换向阀处于第二状态时,止回装置的第一油口与止回装置的第二油口两者之间导通。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起重机,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止油缸前窜的装置。本实用新型用于避免油缸发生前窜现象。

    一种油缸及具有该油缸的吊臂伸缩系统和起重机

    公开(公告)号:CN202418091U

    公开(公告)日:2012-09-05

    申请号:CN201220009033.9

    申请日:2012-01-1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用于吊臂伸缩系统的油缸,包括缸筒和置于所述缸筒内的活塞,且所述活塞的活塞杆自缸筒伸出;还包括置于所述活塞与缸筒之间的两套芯管组;每套所述芯管组均由嵌套设置的两根油管组成,且两根油管中的一者置于所述活塞内并与所述活塞杆上开设的油口连通,另一者与所述缸筒的筒底固定连接并与所述缸筒上开设的油口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缸一方面可实现两级油缸的独立控制,避免产生误操作,另一方面可消除两级油缸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在确保吊臂伸缩系统结构紧凑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伸缩系统的工作可靠性和整机运行安全性。在此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应用该油缸的吊臂伸缩系统和起重机。

    一种可拆卸卷扬装置及起重机

    公开(公告)号:CN202175524U

    公开(公告)日:2012-03-28

    申请号:CN201120271362.6

    申请日:2011-07-2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拆卸卷扬装置,包括马达(40)和卷扬快速接头,所述马达(40)的进油口、出油口、泄油口分别与第一卷扬快速接头(10)、第二卷扬快速接头(20)、第三卷扬快速接头(30)连接,进一步包括压力阀(80),所述压力阀(80)的进油口连接于所述马达(40)的泄油口,所述压力阀(40)的出油口连接于补偿容器(90)。该卷扬装置能够对马达壳体的压力进行限制,从而对马达进行有效保护,防止出现马达轴密封圈损坏的现象。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设有所述可拆卸卷扬装置的起重机。

    回转机构啮合齿轮润滑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01302032Y

    公开(公告)日:2009-09-02

    申请号:CN200820221328.6

    申请日:2008-11-20

    Inventor: 王守伟 张正得

    Abstract: 一种回转机构啮合齿轮润滑装置,属于啮合齿轮润滑装置。该润滑装置包括有回转支承、齿轮传动副和润滑装置构成,回转支承与齿轮传动副啮合,润滑装置连接在转台上,润滑装置通过管路与集中润滑系统连接。优点:1.本装置在集中润滑系统中使用,大大节省人力,降低劳动强度。2.自动润滑,是在机器工作的时候同时实现润滑,不需要停机,节省工作时间,提高劳动效率。3.润滑齿面出口均匀分布,使得润滑脂可以均匀分布在各个齿面的各个部分,使齿面均匀充分润滑。4.润滑时润滑周期可人为调整,使机构既得到充分润滑,又不浪费油脂,有效地延长机构的寿命。5.采用电机驱动,在不启动发动机时也能完成自动润滑,节省燃油。

    一种双缸同步及单独控制系统及起重机

    公开(公告)号:CN204281092U

    公开(公告)日:2015-04-22

    申请号:CN201420674623.2

    申请日:2014-11-1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缸同步及单独控制系统及起重机。该系统设置四个开关阀,其中,第一开关阀和第三开关阀设置在第一油路上,分别与第四油口和第八油口连接;第二开关阀和第四开关阀设置在第一油路与第二油路之间,第二开关阀一端与第一油口和第一分流口的交汇点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阀的远离第四油口端连接;第四开关阀一端与第五油口和第二分流口的交汇点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开关阀的远离第八油口端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各个开关阀的通断,实现双缸同步运动和单独运动,提高了由双缸提升平衡重进行挂接的效率。

    起重机及其超起卷扬液压系统

    公开(公告)号:CN203715124U

    公开(公告)日:2014-07-16

    申请号:CN201320858702.4

    申请日:2013-12-2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起重机的超起卷扬液压系统,包括卷扬马达;电磁换向阀,控制所述卷扬马达的两个油口分别与系统压力油路或回油油路连通;第一单向阀,单向导通回油油路至所述卷扬马达的落口之间的油路;还包括:方向控制阀,控制回油油路至所述卷扬马达的起口之间的油路单向导通。该液压系统在卷扬马达的两个油口均设置有用于补油的控制阀件,当超起卷扬长时间放置后,突然启动时,能够增加卷扬马达的瞬时补油量,使卷扬马达壳体及液压管路中迅速充满液压油,从而超起前拉绳拖动卷扬马达运动时,卷扬马达具有足够的液压油提供相应的反力矩,以防止失速现象的发生,提高超起工作的安全性能。

    一种起重机、液压系统和切换阀

    公开(公告)号:CN203532380U

    公开(公告)日:2014-04-09

    申请号:CN201320599676.8

    申请日:2013-09-2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切换阀,包括第一换向阀,第一换向阀的第三油口用于连通先导油,第一换向阀的第一油口用于与第一执行元件的补油口的连通,第一换向阀的第二油口用于与第二执行元件的补油口的连通;第一换向阀在第一工作位置时,第一换向阀的第一油口与第一换向阀的第三油口连通,第一换向阀的第二油口与第一换向阀的第三油口非导通;在第二工作位置时,第一换向阀的第二油口与第一换向阀的第三油口连通,第一换向阀的第一油口与第一换向阀的第三油口非导通。由于采用该切换阀能够对不需要补油的原件进行屏蔽,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溢流损失的情况下有效地改善先导压力低转速下不足的情况。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液压系统和起重机。

    起重机及超起收绳液压系统、控制系统

    公开(公告)号:CN203079588U

    公开(公告)日:2013-07-24

    申请号:CN201220734797.4

    申请日:2012-12-2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控制超起收绳的液压系统,包括超起卷扬、超起马达、换向阀,以及位于超起马达和换向阀之间的第一主油路和第二主油路,第一主油路为高压油路时,超起马达驱动超起卷扬收绳,第一主油路上设有比例阀。该实用新型在超起马达的作为起升侧油路的第一主油路中设置比例阀,则通过第一主油路流向超起马达的液压油流量基本上可以实现比例变化,则超起卷扬的收绳速度的调节为无级调控,相较于背景技术中在四级流量控制的有限调节,该种速度调节方式显然能够满足使超起卷扬收绳速度与动态变化的主臂缩回速度相适配的要求。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超起收控制系统以及起重机。

    配重挂接控制装置、液控系统及流动式起重机

    公开(公告)号:CN202967905U

    公开(公告)日:2013-06-05

    申请号:CN201220673869.9

    申请日:2012-12-1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配重挂接控制装置、液控系统及流动式起重机,配重挂接控制装置包括遥控盒控制阀,遥控盒控制阀包括阻尼调速结构和回转先导控制结构;阀体具有:第一阀体进油口,与阻尼调速结构和回转先导控制结构的进油口相通;第一阀体回油口,与回转先导控制结构的回油口相通;第一阀体出油口,与阻尼调速结构的出油口相通;第二阀体出油口和第三阀体出油口,分别与回转先导控制结构的两个出油口相通。本实用新型通过阻尼调速结构来调节回转系统的回转速度,解决了长期以来液控系统无法采用开关量控制回转微动性的问题;利用回转先导控制结构来降低系统的延迟,方便用户操作,且可以避免由于延迟而导致的事故发生。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