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916586A

    公开(公告)日:2015-09-16

    申请号:CN201410379431.3

    申请日:2014-08-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2/12 G03F7/70433 H01L22/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使制造成品率提高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为,多个半导体芯片区域的每个半导体芯片区域具有用于配置第1二极管的第1配置区域和用于配置第2二极管的第2配置区域,上述第1二极管具有第1导电型区域以及第2导电型区域,上述第2二极管具有金属膜以及与上述金属膜接触的半导体区域,该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准备能够将上述多个半导体芯片区域配置在面内的晶片基板的步骤;检测上述晶片基板是否存在缺陷,并取得上述缺陷的坐标信息的步骤;以及,根据上述坐标信息来决定上述半导体芯片区域内的上述第1配置区域以及上述第2配置区域的位置,以使得上述缺陷收容在上述第1配置区域中的步骤。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990456B

    公开(公告)日:2019-12-20

    申请号:CN201510556172.1

    申请日:2015-09-02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特性的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包括:n型SiC衬底;n型SiC层,设置在SiC衬底上,具有第一表面,且n型杂质浓度比SiC衬底低;多个p型第一SiC区域,设置在SiC层的第一表面;多个p型第二SiC区域,设置在第一SiC区域的各者中,且p型杂质浓度比第一SiC区域高;多个硅化物层,设置在第二SiC区域的各者上,在第二SiC区域的相反侧具有第二表面,且SiC衬底到第二表面的距离与SiC衬底到第一表面的距离的差量为0.2μm以下;第一电极,与SiC层及硅化物层相接地进行设置;以及第二电极,与SiC衬底相接地进行设置。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990456A

    公开(公告)日:2016-10-05

    申请号:CN201510556172.1

    申请日:2015-09-02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特性的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包括:n型SiC衬底;n型SiC层,设置在SiC衬底上,具有第一表面,且n型杂质浓度比SiC衬底低;多个p型第一SiC区域,设置在SiC层的第一表面;多个p型第二SiC区域,设置在第一SiC区域的各者中,且p型杂质浓度比第一SiC区域高;多个硅化物层,设置在第二SiC区域的各者上,在第二SiC区域的相反侧具有第二表面,且SiC衬底到第二表面的距离与SiC衬底到第一表面的距离的差量为0.2μm以下;第一电极,与SiC层及硅化物层相接地进行设置;以及第二电极,与SiC衬底相接地进行设置。

    半导体装置
    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6531813B

    公开(公告)日:2020-05-29

    申请号:CN201610130543.4

    申请日:2016-03-08

    Abstract: 本发明关于能够抑制逆向偏压时的元件破坏的半导体装置,具备:元件区域,是具有第一面与第二面的半导体层的一部分;终端区域,包围元件区域;第一电极,设置在第一面;第二电极,设置在第二面;第一导电型的第一半导体区域,设置在半导体层内且一部分与第一电极相接;第二导电型的第二半导体区域,设置在元件区域内的第一半导体区域与第一电极之间;第二导电型的第三半导体区域,设置在第二半导体区域与第一电极之间,与第一电极电连接,且第二导电型的杂质浓度高于第二半导体区域;及第二导电型的第四半导体区域,设置在终端区域内的第一半导体区域与第一面之间,与第一电极电连接,且与第二面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面与第二半导体区域的距离。

    半导体装置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6531813A

    公开(公告)日:2017-03-22

    申请号:CN201610130543.4

    申请日:2016-03-08

    Abstract: 本发明关于能够抑制逆向偏压时的元件破坏的半导体装置,具备:元件区域,是具有第一面与第二面的半导体层的一部分;终端区域,包围元件区域;第一电极,设置在第一面;第二电极,设置在第二面;第一导电型的第一半导体区域,设置在半导体层内且一部分与第一电极相接;第二导电型的第二半导体区域,设置在元件区域内的第一半导体区域与第一电极之间;第二导电型的第三半导体区域,设置在第二半导体区域与第一电极之间,与第一电极电连接,且第二导电型的杂质浓度高于第二半导体区域;及第二导电型的第四半导体区域,设置在终端区域内的第一半导体区域与第一面之间,与第一电极电连接,且与第二面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面与第二半导体区域的距离。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