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916688A
公开(公告)日:2015-09-16
申请号:CN201410369570.8
申请日:2014-07-30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9/7804 , H01L29/0696 , H01L29/086 , H01L29/1095 , H01L29/1608 , H01L29/780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实现小型化和低成本化的半导体装置。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具备:第1电极;第2电极;在上述第1电极和上述第2电极之间设置的第1导电型的第1半导体区域;在上述第1半导体区域和上述第2电极之间设置的第2导电型的第2半导体区域;在上述第2半导体区域和上述第2电极之间设置、与上述第1半导体区域相比杂质浓度更高的第1导电型的第3半导体区域;经由绝缘膜而与上述第3半导体区域、上述第2半导体区域以及上述第1半导体区域相接的第3电极;在上述第1半导体区域和上述第2电极之间设置的第2导电型的第4半导体区域;以及在上述第4半导体区域和上述第2电极之间设置、与上述第1半导体区域相比杂质浓度更高的第1导电型的第5半导体区域。
-
公开(公告)号:CN104282732B
公开(公告)日:2017-06-27
申请号:CN201310722050.6
申请日:2013-12-24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IPC: H01L29/06 , H01L29/872 , H01L29/41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9/872 , H01L29/0603 , H01L29/0615 , H01L29/0619 , H01L29/0692 , H01L29/1608 , H01L29/66037 , H01L29/6606
Abstract: 半导体装置包括第一至第五半导体区域、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第一半导体区域具有第一导电型,与第一半导体区域肖特基接合。第二半导体区域具有第二导电型,设置于第一半导体区域与第一电极之间。第三半导体区域具有第二导电型,设置于第一半导体区域与第一电极之间。第三半导体区域与第一电极欧姆接合。第四半导体区域具有第一导电型,设置于第一半导体区域与第三半导体区域之间。第四半导体区域具有比第一半导体区域的杂质浓度高的杂质浓度。第五半导体区域具有第二导电型,设置于第三半导体区域与第一电极之间。第五半导体区域具有比第三半导体区域的杂质浓度高的杂质浓度。第二电极设置于第一半导体区域的与第一电极相反的一侧。
-
公开(公告)号:CN105990402A
公开(公告)日:2016-10-05
申请号:CN201510536237.6
申请日:2015-08-27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IPC: H01L29/06
Abstract: 根据一实施方式,半导体装置具备:半导体基板,具有第1面和第2面;元件区域,设于半导体基板;末端区域,设于元件区域的周围的半导体基板,具有设于半导体基板的第1面的第1导电型的第1半导体区域、设在第1半导体区域与第2面之间的第2导电型的第2半导体区域、设在第1半导体区域上的第1绝缘膜、和设在第1半导体区域上且处于第1绝缘膜之间的第2绝缘膜;第1电极,设在元件区域的第1面上,与第1半导体区域电连接;以及第2电极,设在半导体基板的第2面上。
-
公开(公告)号:CN105280724A
公开(公告)日:2016-01-27
申请号:CN201410577594.2
申请日:2014-10-24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IPC: H01L29/872 , H01L29/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9/872 , H01L23/482 , H01L23/4824 , H01L23/4827 , H01L24/05 , H01L24/48 , H01L24/49 , H01L29/0619 , H01L29/1608 , H01L2224/04042 , H01L2224/4813 , H01L2224/4846 , H01L2224/4847 , H01L2224/491 , H01L2924/00014 , H01L2224/45099 , H01L2224/45015 , H01L2924/207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抑制阳极电极与二极管的密接力下降、抑制二极管的浪涌耐受量下降的半导体装置。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具备:第1电极;第2电极;第1导电型的第1半导体区域,设在上述第1电极与上述第2电极之间,与上述第1电极接触;第2导电型的第2半导体区域,有选择地设在上述第1半导体区域与上述第2电极之间;接触区域,设在上述第2半导体区域与上述第2电极之间,与上述第2半导体区域及上述第2电极接触;多个第2导电型的第3半导体区域,设在上述第2电极与上述第1半导体区域之间,与上述第2电极接触;以及配线,与上述第2电极接触,与上述第2电极的接合部分位于上述第3半导体区域的上方,不位于上述接触区域的上方。
-
公开(公告)号:CN106531801A
公开(公告)日:2017-03-22
申请号:CN201610137248.1
申请日:2016-03-10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IPC: H01L29/78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雪崩耐量的半导体装置。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具备:SiC层,其具有第1面及第2面;第1电极,其与第1面相接;第1导电型的第1SiC区域,其设置在SiC层内;第2导电型的第2SiC区域,其至少一部分包围第1电极与第1面相接的区域而设置在SiC层内,且设置在第1SiC区域与第1面之间;第2导电型的第3SiC区域,其包围第2SiC区域而设置在SiC层内,且设置在第1SiC区域与第1面之间,第2导电型杂质浓度低于第3SiC区域;及第2导电型的第4SiC区域,其设置在第2SiC区域与第3SiC区域之间的SiC层内,且第2导电型杂质浓度高于第2SiC区域。
-
公开(公告)号:CN104916586A
公开(公告)日:2015-09-16
申请号:CN201410379431.3
申请日:2014-08-04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IPC: H01L21/82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2/12 , G03F7/70433 , H01L22/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使制造成品率提高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为,多个半导体芯片区域的每个半导体芯片区域具有用于配置第1二极管的第1配置区域和用于配置第2二极管的第2配置区域,上述第1二极管具有第1导电型区域以及第2导电型区域,上述第2二极管具有金属膜以及与上述金属膜接触的半导体区域,该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准备能够将上述多个半导体芯片区域配置在面内的晶片基板的步骤;检测上述晶片基板是否存在缺陷,并取得上述缺陷的坐标信息的步骤;以及,根据上述坐标信息来决定上述半导体芯片区域内的上述第1配置区域以及上述第2配置区域的位置,以使得上述缺陷收容在上述第1配置区域中的步骤。
-
公开(公告)号:CN102694011A
公开(公告)日:2012-09-26
申请号:CN201210080160.2
申请日:2012-03-23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IPC: H01L29/06 , H01L29/45 , H01L29/87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9/1608 , H01L21/0465 , H01L29/0619 , H01L29/0692 , H01L29/2003 , H01L29/43 , H01L29/6606 , H01L29/872
Abstract: 根据一个实施例,一种半导体器件包括:第一导电类型的半导体层(10);第二导电类型的第一区(3),其被选择性设置在所述半导体层(10)的第一主表面中;第二导电类型的第二区,其被选择性设置在所述第一主表面中并且与第一区(3)相连接;第一电极(17),其被设置为与半导体层(10)和第一区(3)相接触;第二电极,其被设置为与第二区相接触;以及第三电极(19),其与半导体层中的与第一主表面相对的第二主表面电气连接。
-
公开(公告)号:CN1921148A
公开(公告)日:2007-02-28
申请号:CN200610115100.4
申请日:2006-08-24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IPC: H01L29/778 , H01L29/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9/7787 , H01L29/0649 , H01L29/0657 , H01L29/2003 , H01L29/42316
Abstract: 一种氮化物半导体元件,其特征在于,具备:有导电性衬底部、和高电阻部的基体;由设在所述基体之上的氮化物半导体构成的第1半导体层;设在所述第1半导体层之上,由带隙比所述第1半导体层大的未掺杂或n型氮化物半导体构成的第2半导体层;在所述第2半导体层之上设在所述导电部之上的第1主电极;在所述第2半导体层之上设在所述高电阻部之上的第2主电极;以及在所述第2半导体层之上设在所述第1主电极和所述第2主电极之间的控制电极。
-
公开(公告)号:CN106531801B
公开(公告)日:2019-10-25
申请号:CN201610137248.1
申请日:2016-03-10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IPC: H01L29/78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雪崩耐量的半导体装置。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具备:SiC层,其具有第1面及第2面;第1电极,其与第1面相接;第1导电型的第1SiC区域,其设置在SiC层内;第2导电型的第2SiC区域,其至少一部分包围第1电极与第1面相接的区域而设置在SiC层内,且设置在第1SiC区域与第1面之间;第2导电型的第3SiC区域,其包围第2SiC区域而设置在SiC层内,且设置在第1SiC区域与第1面之间,第2导电型杂质浓度低于第3SiC区域;及第2导电型的第4SiC区域,其设置在第2SiC区域与第3SiC区域之间的SiC层内,且第2导电型杂质浓度高于第2SiC区域。
-
公开(公告)号:CN105280724B
公开(公告)日:2018-06-12
申请号:CN201410577594.2
申请日:2014-10-24
Applicant: 株式会社东芝
IPC: H01L29/872 , H01L29/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9/872 , H01L23/482 , H01L23/4824 , H01L23/4827 , H01L24/05 , H01L24/48 , H01L24/49 , H01L29/0619 , H01L29/1608 , H01L2224/04042 , H01L2224/4813 , H01L2224/4846 , H01L2224/4847 , H01L2224/491 , H01L2924/00014 , H01L2224/45099 , H01L2224/45015 , H01L2924/207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抑制阳极电极与二极管的密接力下降、抑制二极管的浪涌耐受量下降的半导体装置。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具备:第1电极;第2电极;第1导电型的第1半导体区域,设在上述第1电极与上述第2电极之间,与上述第1电极接触;第2导电型的第2半导体区域,有选择地设在上述第1半导体区域与上述第2电极之间;接触区域,设在上述第2半导体区域与上述第2电极之间,与上述第2半导体区域及上述第2电极接触;多个第2导电型的第3半导体区域,设在上述第2电极与上述第1半导体区域之间,与上述第2电极接触;以及配线,与上述第2电极接触,与上述第2电极的接合部分位于上述第3半导体区域的上方,不位于上述接触区域的上方。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