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装置及电气设备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8417549B

    公开(公告)日:2021-09-24

    申请号:CN201710659413.4

    申请日:2017-08-04

    Abstract: 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具有第1电极、第1导电型的第1半导体区域、第2导电型的多个第2半导体区域、第2导电型的第3半导体区域、第1导电型的第4半导体区域、第2导电型的第5半导体区域、栅极电极和第2电极。上述第1半导体区域具有多个第1部分和多个第1突出部。多个第1部分沿着第1方向和与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排列。多个第1突出部分别从多个第1部分突出。第1半导体区域设在第1电极之上。多个第2半导体区域相互隔开间隔而设在除了多个第1部分及多个第1突出部以外的第1半导体区域中。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990456B

    公开(公告)日:2019-12-20

    申请号:CN201510556172.1

    申请日:2015-09-02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特性的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包括:n型SiC衬底;n型SiC层,设置在SiC衬底上,具有第一表面,且n型杂质浓度比SiC衬底低;多个p型第一SiC区域,设置在SiC层的第一表面;多个p型第二SiC区域,设置在第一SiC区域的各者中,且p型杂质浓度比第一SiC区域高;多个硅化物层,设置在第二SiC区域的各者上,在第二SiC区域的相反侧具有第二表面,且SiC衬底到第二表面的距离与SiC衬底到第一表面的距离的差量为0.2μm以下;第一电极,与SiC层及硅化物层相接地进行设置;以及第二电极,与SiC衬底相接地进行设置。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990456A

    公开(公告)日:2016-10-05

    申请号:CN201510556172.1

    申请日:2015-09-02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特性的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包括:n型SiC衬底;n型SiC层,设置在SiC衬底上,具有第一表面,且n型杂质浓度比SiC衬底低;多个p型第一SiC区域,设置在SiC层的第一表面;多个p型第二SiC区域,设置在第一SiC区域的各者中,且p型杂质浓度比第一SiC区域高;多个硅化物层,设置在第二SiC区域的各者上,在第二SiC区域的相反侧具有第二表面,且SiC衬底到第二表面的距离与SiC衬底到第一表面的距离的差量为0.2μm以下;第一电极,与SiC层及硅化物层相接地进行设置;以及第二电极,与SiC衬底相接地进行设置。

    半导体装置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694034B

    公开(公告)日:2015-01-07

    申请号:CN201110301089.1

    申请日:2011-08-3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种半导体装置,其具有:第一导电型的半导体层、多个第一沟槽、绝缘层、导电层、第一半导体扩散层、及阳极电极。半导体层,形成于半导体基板上,且具有比第一杂质浓度小的第二杂质浓度;多个第一沟槽,以从半导体层的上表面向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于半导体层中;导电层,以隔着绝缘层埋入第一沟槽的方式形成,且从半导体层的上表面向下方延伸到第一位置;第一半导体扩散层,从位于多个第一沟槽之间的半导体层的上表面起而到达第二位置,且具有比第二杂质浓度小的第三杂质浓度;阳极电极,与第一半导体扩散层进行肖特基接合。从半导体层的上表面到第二位置的长度为从半导体层的上表面到第一位置的长度的1/2以下。

    半导体装置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694034A

    公开(公告)日:2012-09-26

    申请号:CN201110301089.1

    申请日:2011-08-3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种半导体装置,其具有:第一导电型的半导体层、多个第一沟槽、绝缘层、导电层、第一半导体扩散层、及阳极电极。半导体层,形成于半导体基板上,且具有比第一杂质浓度小的第二杂质浓度;多个第一沟槽,以从半导体层的上表面向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于半导体层中;导电层,以隔着绝缘层埋入第一沟槽的方式形成,且从半导体层的上表面向下方延伸到第一位置;第一半导体扩散层,从位于多个第一沟槽之间的半导体层的上表面起而到达第二位置,且具有比第二杂质浓度小的第三杂质浓度;阳极电极,与第一半导体扩散层进行肖特基接合。从半导体层的上表面到第二位置的长度为从半导体层的上表面到第一位置的长度的1/2以下。

    半导体装置
    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845683B

    公开(公告)日:2021-03-12

    申请号:CN201710120963.9

    申请日:2017-03-02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能够使可靠性提高的半导体装置。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具备:第1电极;第2电极;栅电极;第1导电型的第1碳化硅区域,设于第1电极与第2电极之间;第1导电型的第2碳化硅区域,设于第1电极与第1碳化硅区域之间,且第1导电型杂质的杂质浓度高于第1碳化硅区域;第2导电型的第3碳化硅区域,设于第1电极与第2碳化硅区域之间;第1导电型的第4碳化硅区域,设于第1电极与第3碳化硅区域之间;第1导电型的第5碳化硅区域,设于栅电极与第2碳化硅区域之间;第1导电型的第6碳化硅区域,设于第1电极与第2碳化硅区域之间,并与第1电极接触;以及栅绝缘层,设于栅电极与第3碳化硅区域以及第5碳化硅区域之间。

    半导体器件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022098A

    公开(公告)日:2013-04-03

    申请号:CN201210071400.2

    申请日:2012-03-16

    Abstract: 实施方式涉及的半导体器件具备:衬底;第1导通部;第2导通部;半导体部;第1电极部;第2电极部;第1绝缘部;及第2绝缘部。第1导通部在Z轴方向上延伸。第2导通部在Z轴方向上延伸,沿着X轴方向与第1导通部分离。半导体部设置在第1导通部和第2导通部之间。第1电极部在第1导通部和第2导通部之间于Z轴方向上延伸。第2电极部在第1电极部和第2导通部之间于Z轴方向延伸,与第1电极部分离。第1绝缘部设置在第1电极部和半导体部之间,在第1电极部的边界面的法线方向上具有第1厚度。第2绝缘部设置在第2电极部和半导体部之间,在第2电极部的边界面的法线方向上具有比第1厚度还厚的第2厚度。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