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568009A
公开(公告)日:2023-08-08
申请号:CN202310644396.2
申请日:2023-06-02
Applicant: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具有分段润湿性流道表面的液冷冷板及其制备方法,主要涉及一种能够增强流道沸腾作用的流道表面润湿性设计。本发明依据疏水和亲水两种表面特性增强沸腾作用的机理,提出了一种具有分段润湿性流道表面的液冷冷板,通过流道前部的疏水特性和流道后部的亲水特性,实现冷板沸腾传热系数的提升。提出了一种具有分段润湿性流道表面的液冷冷板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四个过程:(1)流道的构建(2)流道表面的亲水性处理(3)疏水区域的构建(4)顶板盖合。
-
公开(公告)号:CN115527967A
公开(公告)日:2022-12-27
申请号:CN202211205760.7
申请日:2022-09-30
Applicant: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IPC: H01L23/473 , H01L23/367 , H01R13/24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具有微流道散热系统的弹性层间垂直互联装置,该装置由CCGA封装芯片、液冷散热器、弹簧针连接器、电路板等组成。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芯片日益突出的散热问题,传统接插件、PGA、CGA等功能互连层很难满足在振动条件下的可靠性问题。而弹簧针连接器可实现弹性连接。通过创新性的将液冷散热板直接置于芯片下方,大大增强散热效率,并通过芯片触点‑弹簧针连接器‑电路板上布线层‑电路板下布线层实现信号的完整传输路径。
-
公开(公告)号:CN117237908A
公开(公告)日:2023-12-15
申请号:CN202310764375.4
申请日:2023-06-27
Applicant: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IPC: G06V20/58 , G06V20/62 , G06V10/774 , G06V10/764 , G06V10/84 , G06N5/01 , G06N7/0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NB‑SAA的车辆识别方法,有效的提高了车辆识别的识别准确率。方法使用的是改进朴素贝叶斯(Naive Bayes,NB)和模拟退火算法(Simulated Annealing,SAA)。首先获取车辆的原始图像参数;其次进行图像预处理;最后通过使用NB‑SAA方法计算获取车辆的车牌、车身颜色和车辆类型信息。通过实验验证,该方法获取车辆信息识别准确率有明显的提高,可以满足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6471819A
公开(公告)日:2023-07-21
申请号:CN202310644397.7
申请日:2023-06-02
Applicant: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IPC: H05K7/20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级Y形入口流道结构的并联散热器组的设计,主要涉及一种能够改善并联散热器冷却液流量分布均匀性的入口流道结构设计。传统的T形入口流道会导致流入并联散热器组的冷却液流量不均匀,距离冷却液入口越近,流入散热器的冷却液流量越多,反之则越少。当流入并联散热器的流量分布不均衡时,会导致并联热源组的温度不同,造成热源组之间的温度差异。并联数越多,热源组之间的温差越大,“短板效应”更加明显。本发明对传统的T形入口流道—T形出口流道结构进行了改进,通过把T形入口流道改进为多级Y形入口流道,从而使得流入并联散热器组的冷却液流量更加均匀,解决传统T形入口流道—T形出口流道结构下各并联散热器的冷却液流量分布不均匀的问题,以此抑制“短板效应”的发生。
-
公开(公告)号:CN114980700A
公开(公告)日:2022-08-30
申请号:CN202210739801.4
申请日:2022-06-28
Applicant: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IPC: H05K7/20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具有超滑表面的液冷流道散热器制造方法,先加工散热器主体的液冷流道,利用疏水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与聚偏二氟乙烯(PVDF)清漆,甲苯通过高速搅拌制备疏水颗粒溶液;通过在散热器的液冷流道表面涂覆疏水颗粒溶液,加热烘干的方法制备疏水微纳结构;通过在疏水微纳结构中注入与传热介质不互溶的润滑油制备超滑表面;使具有超滑表面的液冷流道具备减阻,耐压,耐腐蚀等功能,实现了液冷流道散热器的综合性能提升。
-
公开(公告)号:CN114975320A
公开(公告)日:2022-08-30
申请号:CN202210812230.2
申请日:2022-07-12
Applicant: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IPC: H01L23/473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含有微小流道的散热器,主要涉及一种能够改善流体分布的微小流道散热器,该散热器包括入水口、出水口、引流肋板、肋板、发热单元,所述的散热器内部平行设置有多条流道,本发明对传统的I型布置的散热器进行了改进,通过在入口处设置引流肋板,从而使得流体分布更均匀,解决了传统I型布置的散热器流量分布不均的问题,通过将改进后的微小流道散热器与传统的I型散热器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改进后的散热器流体分布更均匀,与传统的I型散热器相比较,改进后的散热器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4936439A
公开(公告)日:2022-08-23
申请号:CN202210739481.2
申请日:2022-06-28
Applicant: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IPC: G06F30/17 , G06F30/23 , G06F30/28 , G06F113/14 , G06F113/08 , G06F119/14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边界层厚度的液冷流道散热器流阻评估方法,用于评估液冷流道散热器流阻。先根据液冷流道散热器结构,建立几何模型;利用fluent软件把几何模型转化为有限元仿真模型并进行计算;获取液冷流道水冷散热系统流道内液体流速数据,并通过液体流速数据获得液冷流道壁面边界层厚度数据;利用边界层厚度与流道其他参数计算出流阻评估函数Rv,将流阻评估函数Rv作为液冷流道散热器流阻评估指标,Rv总越小,则液冷流道散热器表流阻越小,该方法步骤简洁易懂,为设计超滑液冷流道水冷散热系统时,流阻评估提供了帮助。
-
公开(公告)号:CN117725770A
公开(公告)日:2024-03-19
申请号:CN202311236355.6
申请日:2023-09-25
Applicant: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IPC: G06F30/23 , G06F17/11 , G01N25/12 , G06F111/10 , G06F113/08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基于沸腾曲线的液冷流道沸腾临界热流密度(CHF)判别方法,用于保证液冷流道沸腾散热系统的性能稳定。由于空间的限制,流道内沸腾易出现段塞流,此时流道壁面直接同蒸汽接触,热流密度迅速下降。通过绘制以热流密度为y轴,壁面过热度为x轴的流道沸腾曲线,由通过监视流道内两相流体流型转换成观察流道沸腾曲线的斜率变化来判别临界热流密度的发生。当流道沸腾曲线的斜率由正转负(测温点处曲线斜率由正转负且持续3个及以上测温点处的曲线斜率为负值)时,即可认为临界热流密度发生。该方法能够在不需要监视流道内两相流体流型的前提下,准确判断出临界热流密度在流道沿程发生的位置,且能得到临界热流密度发生时的热流密度大小,达到保证沸腾散热器性能稳定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7200084A
公开(公告)日:2023-12-08
申请号:CN202311236516.1
申请日:2023-09-25
Applicant: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IPC: H02G1/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机器人布线RV线缆固定器,包括:支座,用于支撑膜片开口弹簧座,该支座设有平面齿轮;插销和压缩弹簧:用于连接支座和膜片开口弹簧座;膜片开口弹簧座:用于安装膜片开口弹簧,该弹簧座设有平面齿轮用于和支座的平面齿轮啮合和压线角度旋转动作;膜片开口弹簧:用于夹紧RV线缆。与传统固线方式相比,本RV线缆固定器呈现了全新的固线方式即压线式固线,可方便快捷地改变压线角度并通过更换不同规格膜片开口弹簧,固定导体标称截面积在0.3mm2~2.5mm2范围的机器人布线RV线缆(一般地,一根布线RV线缆含有多股、单股线径小于1mm的芯线),极大提升了固线的稳定性和高效性。具有较高的柔性,能满足平面及三维空间的布线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6313949A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310276796.2
申请日:2023-03-21
Applicant: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IPC: H01L21/673 , B23K3/06 , H01L21/677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CCGA微簧焊柱存储方法,该方法解决了CCGA微簧焊柱在存储过程中所产生簧间缠绕的问题,该方法由一个传送装置和不同尺寸的斗状CCGA微簧焊柱存储工装所组成。传送装置与储存工装之间采用定位销组装的方式进行固定。斗状CCGA微簧焊柱存储工装设计为不同孔道数目的存储工装。存储工装两侧设有定位键与定位槽,不同孔道数目的存储工装通过定位键的方式进行组合,该方式可以适用于不同尺寸的待焊件,具有灵活度高,适用范围广的优点。孔道直径设计为微簧焊柱外径的1.1倍,该直径尺寸可以有效保证微簧焊柱顺利进入孔道。孔道高度设计为10‑13mm,孔道内可以存放10‑13根微簧焊柱,该设计可以保证植柱过程中的连续性,提高植柱效率高。本发明结构简单、成本低、保存难度底,在微电子封装工艺技术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