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643717B
公开(公告)日:2013-12-11
申请号:CN201210114573.8
申请日:2012-04-12
Applicant: 东北农业大学
Inventor: 江连洲 , 隋玉林 , 于殿宇 , 张少明 , 徐志海 , 王立琦 , 周晓丹 , 张春艳 , 李万振 , 邹小雨 , 王玥 , 宋鹏 , 张佳宁 , 时敏 , 李志平 , 王雪 , 宋云花 , 刘鑫
IPC: C11B5/00 , A23D9/06 , C07C403/2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20/544
Abstract: 一种用超临界CO2流体以卡诺拉油为共溶剂从废白土中萃取β-胡萝卜素,并将提纯的β-胡萝卜素添加到一级大豆油中,研究它在一级大豆油中的稳定性及其抗氧化作用。步骤实现:一、用超临界CO2流体以卡诺拉油为共溶剂从大豆油脱色后的废白土中萃取β-胡萝卜素;二、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萃取后的物质,并将其中的β-胡萝卜素分离提纯;三、光照对β-胡萝卜素在大豆油中稳定性的影响;四、温度对β-胡萝卜素在大豆油中稳定性的影响;五、β-胡萝卜素添加量对大豆油过氧化值的影响;本发明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在大豆油中保存β-胡萝卜素的方法,在大豆油中加入天然抗氧化剂β-胡萝卜素后,可减少大豆油在贮存过程中发生氧化酸败。
-
公开(公告)号:CN102776065A
公开(公告)日:2012-11-14
申请号:CN201210256605.8
申请日:2012-07-24
Applicant: 东北农业大学
Abstract: 包埋-交联磷脂酶A1聚集体用于大豆油脱胶的方法,本发明涉及用包埋-交联磷脂酶A1聚集体对大豆毛油进行脱胶的方法。选择包埋-交联磷脂酶A1聚集体进行脱胶,是为了解决实际生产中酶反应条件不易控制而导致酶失活以及酶法脱胶中磷脂酶成本高的问题。包埋-交联磷脂酶A1聚集体用于大豆油脱胶的方法通过以下步骤实现:一、包埋-交联磷脂酶A1聚集体的制备;二、大豆毛油前期处理;三、向油中添加包埋-交联磷脂酶A1聚集体;四、搅拌后离心,即实现用包埋-交联磷脂酶A1聚集体对大豆毛油进行脱胶的工艺。用本发明中的方法对大豆毛油进行脱胶处理,其脱胶效率比现有方法提高了5~25%,经济效益增加1~3%。
-
公开(公告)号:CN101999600B
公开(公告)日:2012-10-31
申请号:CN201010508851.9
申请日:2010-10-18
Applicant: 东北农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从纳豆中提取微生物生产纳豆的方法,本发明涉及采用分离纯化的方法提取生产纳豆的纳豆芽孢杆菌,将分离纯化后的该菌接入蒸煮大豆中发酵生产纳豆,在此过程中确定生产纳豆的最佳生产工艺:用3倍的清水浸泡大豆12h,沥水后,在121℃条件下蒸煮30min;随即,将从纳豆中提取出的纳豆芽孢杆菌接入到蒸煮大豆中;最后,对影响纳豆生产的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和后熟时间等因素进行考察。最优工艺条件: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24h、后熟时间24h。此时,蛋白质含量为19.34%较常规方法生产的纳豆平均提高1%,得到纳豆的口味佳,营养丰富。
-
公开(公告)号:CN101993779A
公开(公告)日:2011-03-30
申请号:CN201010541072.9
申请日:2010-11-12
Applicant: 东北农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两段式脱臭塔降低植物油脂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方法,属于食品安全技术领域。本发明以脱色大豆油为原料,选择外加热式汽提蒸馏脱臭塔,采用两段式脱臭工艺,使酮类、醛类等具有较高蒸汽压的物质大部分在上段板式塔中脱除,然后在极限真空状态下对油脂进行加热至高温,使高沸点的脂肪酸、烃类在下段板式塔中脱除;与传统的板式脱臭塔相比,本发明减少了油脂在没有达到极限真空条件下的受热时间,降低了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并且减少了反式异构体的形成,提高了成品油的质量,成品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控制在1.0%以下。
-
公开(公告)号:CN101962597A
公开(公告)日:2011-02-02
申请号:CN201010508881.X
申请日:2010-10-18
Applicant: 东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是将饱和蒸汽通入水化脱胶油中,进行油脂脱胶的方法。通过加热将H2O由液态变为气态,破坏H2O分子间的氢键,使H原子核裸露在外,具有类似质子的作用具有极高的能量,攻击非水化磷脂中的金属离子,使磷脂酸与二价金属离子解离,同时由于冷凝作用,使水由气态又变成液态,生成的α-磷脂酸可通过水化脱胶的方法除去。蒸汽法脱除非水化磷脂采取如下步骤,将水化脱胶油在一定的搅拌速度下加热,通入一定量的饱和蒸汽,进行非水化脱胶,脱胶后磷含量为17.9mg/kg。与其它方法相比,蒸汽脱胶未添加任何化学试剂,没有残留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1423530B
公开(公告)日:2011-01-19
申请号:CN200710144518.2
申请日:2007-10-30
Applicant: 东北农业大学
IPC: C07F9/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20/544
Abstract: 一种用超临界CO2为溶解剂氢化大豆磷脂的方法。本发明涉及大豆磷脂加氢的反应方法。它解决了现有氢化方法中易发生异构化反应,生成反式脂肪酸脂的问题,以及残留有害溶剂的弊端。本发明的步骤如下:将磷脂样品放入到釜中并加一定量的催化剂和磁珠,之后试漏;向釜中充入CO2达到超临界状态后再通入H2直至12~14MPa;加热升温,反应完成后,冷却至室温,将反应物溶解,经离心分离和旋转蒸发后得到产品。本发明采用了超临界流体CO2为溶剂进行加氢反应,由于H2能与超临界CO2流体混溶,减弱了从气相到超临界相的传质阻力,使氢化后的磷脂氢化稳定性得以提高,改善其性质,拓宽其应用领域。在整个氢化过程中没有有害溶剂加入,从而避免了有害溶剂残留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2559378A
公开(公告)日:2012-07-11
申请号:CN201210065054.7
申请日:2010-11-10
Applicant: 东北农业大学
IPC: C11B3/00
Abstract: 用磁性固定化磷脂酶A1精炼毛油的方法,涉及一种用固定化磷脂酶A1精炼毛油的方法。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方法制备固定化磷脂酶A1存在固定化酶分离回收复杂,活力回收率低,及目前尚没有将磁性固定化酶用于精炼毛油的问题。制备及精炼毛油的方法:一、制备磁性固定化磷脂酶A1;二、将毛油加热,加入柠檬酸溶液;三、冷却,调节pH值,再加入磁性固定化磷脂酶A1,搅拌,分离磁性固定化磷脂酶A1,即完成磁性固定化磷脂酶A1的制备方法及精炼毛油的方法。本发明制备的磁性固定化磷脂酶A1的回收率达到85%以上,使毛油的磷含量降到7~10mg/kg。应用于油脂脱胶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2399628A
公开(公告)日:2012-04-04
申请号:CN201110290428.0
申请日:2011-09-20
Applicant: 东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固定化磷脂酶膜用于大豆毛油脱胶的方法。它是为了解决现有的酶脱胶法存在温度和pH不易控制而导致大豆油脱胶效果差以及现有的酶脱胶法成本高的问题。酶的固定化有利于酶的分散、回收和再利用,减少了酶的损耗和残余酶产生的再次污染。固定化磷脂酶膜用于大豆毛油脱胶通过以下步骤实现:一、复合膜的制备;二、磷脂酶的固定化;三、大豆油前期处理;四、向油中添加固定化酶;五、搅拌后离心,即实现固定化磷脂酶膜用于大豆毛油脱胶。用本发明中的方法对大豆毛油进行脱胶处理,提高了脱胶效率,比现有方法提高了20~30%,降低生产成本,成本比现有方法降低了20~40%。
-
公开(公告)号:CN102342333A
公开(公告)日:2012-02-08
申请号:CN201110276714.1
申请日:2011-09-19
Applicant: 东北农业大学
IPC: A23D9/04
Abstract: 一种超临界CO2体系中用脂肪酶膜制备甘油二酯的方法,本发明涉及一种以二氧化碳为溶剂,在超临界体系中采用脂肪酶膜催化甘油解反应制备甘油二酯的方法。在超临界CO2体系中用脂肪酶膜制备甘油二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一、复合膜的制备;二、脂肪酶的固定化;三、脂肪酶膜催化大豆一级油与甘油反应生成甘油二酯。用本发明中的方法提高了酶在反应体系中的活性和稳定性,有利于酶的回收和利用。另外,超临界二氧化碳的使用不仅提高了反应速率,而且避免了其它方法出现的中毒和催化剂失活现象,更重要的是在该反应条件下可阻止甘油解逆反应,从而提高了甘油二酯的含量。用此方法得到反应产物中甘油二酯的含量可达64%。
-
公开(公告)号:CN101838675A
公开(公告)日:2010-09-22
申请号:CN201010171302.7
申请日:2010-05-13
Applicant: 东北农业大学
IPC: C12P33/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20/544
Abstract: 一种用超临界CO2为溶解剂,采用生物酶法合成植物甾醇酯的方法。本发明涉及油脂与植物甾醇进行酯交换合成植物甾醇酯的反应方法。本发明的步骤如下:一、反应物的准备;二、通入CO2试漏;三、调整温度、搅拌速度,进行反应;四、离心得到植物甾醇酯。由于反应物在超临界CO2流体中的溶解度大,分别使脂肪酶和植物甾醇在植物油中的溶解度增加。使酶更易作用于甘三酯sn-3位脂肪酸,酶解下来的脂肪酸和甘二酯分别与植物甾醇反应生成脂肪酸甾醇酯和甘二酯甾醇酯,且无任何溶剂添加,得到的甾醇酯转换率较常规方法提高5%以上。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