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161510A
公开(公告)日:2008-04-16
申请号:CN200710093077.8
申请日:2007-11-29
Applicant: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nventor: 张彬
IPC: B60R21/21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安全气囊复合型展开板,它具有展开板主体和一展开板边框,所述展开板主体通过铰链连接在展开板边框内,所述展开板边框板固定连接在汽车仪表板本体上对应安装安全气囊模块的位置。所述展开板主体上设置有沉孔,通过沉孔将展开板主体与仪表板本体铆接到一起,沉孔在展开板主体上均匀分布,使展开板与仪表板骨架完全贴合并牢固连接。所述展开板边框通过凸焊螺母固定连接在汽车仪表板本体上。所述展开板和展开板边框由钢件材料制作。本发明采用了翻转铰链配合框架结构的复合板结构,展开板及展开板边框应用钢材制作,展开板与仪表板采用铆接设计,这样的结构既保证了展开板的位置稳定性及安装可靠性,又加强了对气囊的导向功能,并通过铰链的设置提高了导向的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343117A
公开(公告)日:2024-07-16
申请号:CN202410614829.4
申请日:2024-05-17
Applicant: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B60W30/09 , B60R21/01 , B60R21/0136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车辆的紧急转向系统、转向方法、车载终端以及车辆,其中,紧急转向系统包括传感部件、固定部件、第一紧急拉杆和第二紧急拉杆;固定部件上设有与传感部件电连接的第一气动组件和第二气动组件;第一紧急拉杆和第二紧急拉杆分别可滑动设置在固定部件的两端,用于与车辆的左前轮和右前轮传动;第一紧急拉杆和固定部件装配的位置处形成第一气室,第一气动组件用于朝向第一气室充气以推动第一紧急拉杆朝向车辆的右侧滑动;第二紧急拉杆和固定部件装配的位置处形成第二气室,第二气动组件用于朝向第二气室充气以推动第二紧急拉杆朝向车辆的左侧滑动。通过气体推动车轮转向,灵敏度高,便于迅速避开被撞物,减小碰撞损伤。
-
公开(公告)号:CN117944610A
公开(公告)日:2024-04-30
申请号:CN202410281226.7
申请日:2024-03-12
Applicant: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汽车车身结构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池包底部碰撞防护结构以及汽车,包括防护梁和旋转运动机构,所述旋转运动机构包括旋转底座、旋转件以及固定设置的导向座,所述旋转底座固定安装于防护梁,所述旋转底座与所述旋转件的一端转动连接且所述防护梁受到碰撞后由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所述导向座连接于所述旋转件的另一端;在第一位置时,防护梁的高度为H1;在第二位置时,防护梁的高度为H2,H2>H1。本发明的电池包底部碰撞防护结构为一种半主动型的防护结构:相对于固定式的被动防护结构,本发明在碰撞过程中可被动改变姿态,进一步提升电池包保护效果;相对于主动防护结构,本发明无驱动装置,成本大幅降低。
-
公开(公告)号:CN117284237A
公开(公告)日:2023-12-26
申请号:CN202311091209.9
申请日:2023-08-28
Applicant: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B60R22/46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限力调节装置、约束系统、控制方法、车辆及存储介质,涉及车辆安全技术领域,能够提高安装带的保护效果。该限力调节装置包括两个固定杆、移动杆以及驱动装置。两个固定杆的轴线相互平行,且两个固定杆之间具有间隙。移动杆设置于两个固定杆之间,且移动杆的轴线与固定杆的轴线平行。移动杆与固定杆之间具有间隙。驱动装置与移动杆连接,用于驱动移动杆沿第一方向移动。第一方向与第一参考面垂直,两个固定杆的轴线位于第一参考面内。本申请的限力调节装置可用于调节安全带的限力值。
-
公开(公告)号:CN113771954B
公开(公告)日:2023-09-22
申请号:CN202111015705.7
申请日:2021-08-31
Applicant: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B62D25/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纯电动汽车机舱防侵入结构,纯电动汽车机舱防侵入结构包括防侵入支架,防侵入支架包括机舱横梁、轮毂包支撑横梁和横梁连接支架,机舱横梁的长度沿左右方向延伸,机舱横梁的两端分别用于与机舱的左边梁和右边梁连接;轮毂包支撑横梁的长度沿左右方向延伸,轮毂包支撑横梁的两端分别用于与左前轮毂包和右前轮毂包连接;横梁连接支架的下端连接在机舱横梁的左部,横梁连接支架的上端连接在轮毂包支撑横梁的左部。本发明能够减轻或消除壁障侵入造成的踏板侵入量较大及壁障变形不均匀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6001720A
公开(公告)日:2023-04-25
申请号:CN202310132830.9
申请日:2023-02-20
Applicant: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B60R21/2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内收仪表板的副驾驶安全气囊支撑结构,包括内收仪表板以及支撑模块;所述内收仪表板对应副驾驶座的前方位置设置有上侧板体以及下侧板组件,所述下侧板体设置在所述上侧板体的下侧,并且所述下侧板组件的后侧外表面从上至下向前倾斜;在所述下侧板组件前侧形成有用于容纳所述支撑模块的容纳空间,所述支撑模块能够使至少部分所述下侧板组件向后转动,以支撑充气展开后的副驾驶安全气囊。本发明在能够为副驾驶座上的乘客提供较大的腿部空间的同时,还能够为副驾驶安全气囊提供支撑,保证副驾驶安全气囊能够对乘客的头部提供足够的保护,降低副驾驶座上的乘客受到的头颈部伤害。
-
公开(公告)号:CN115235790A
公开(公告)日:2022-10-25
申请号:CN202210903764.6
申请日:2022-07-28
Applicant: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1M17/00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汽车安全测试装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远端保护工况通用台车试验装置,包括刚性座椅工装总成和刚性中控扶手工装总成,刚性座椅工装总成包括刚性坐盆和刚性靠背,刚性靠背的一侧连接有X向气囊安装支架或者Y向气囊安装支架;刚性坐盆的一侧设有座椅安装结构;座椅底座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安全带固定板和第二安全带固定板,第一安全带固定板和第二安全带固定板上均开设有安全带固定孔;刚性中控扶手工装总成设在靠近第二安全带固定板的一侧,刚性中控扶手工装总成上可拆卸的连接有扶手安装支架。本发明能搭载不同安装方式、不同袋型的远端保护气囊,且能够验证不同高度的中控扶手箱对人体伤害的影响,进而可以多次使用,降低试验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5099096A
公开(公告)日:2022-09-23
申请号:CN202210736800.4
申请日:2022-06-27
Applicant: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保护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车辆碰撞波形预测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包括:S1构建碰撞波形数据库:根据碰撞场景参数及其边界,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碰撞波形数据库;S2获取波形的特征值:对碰撞波形数据库中每一个仿真样本的波形进行特征值的提取,包括X、Y、Z方向的真实加速度曲线和绕X、Y、Z轴的真实旋转位移曲线;S3构建机器学习模型:用于预测加速度曲线特征值的预测模型1和旋转位移曲线特征值的预测模型2;S4波形预测:将场景的具体参数分别输入预测模型1和2,分别得到X、Y、Z方向加速度曲线的特征值和绕X、Y、Z轴的旋转位移曲线的特征值,进而得到预测加速度曲线和绕预测旋转位移曲线。本发明可用较少的样本集,快速得到不同场景下车辆的碰撞波形,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预测的精度,可作为乘员损伤预测的输入,最终实现自动驾驶险态场景下的路径规划和预碰撞系统的触发。
-
公开(公告)号:CN113212449B
公开(公告)日:2022-06-07
申请号:CN202110488074.4
申请日:2021-04-30
Applicant: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方案涉及一种前碰撞预警系统的功能触发参数调整方法,可自学习驾驶员的不同驾驶风格,有效减少前碰撞预警系统的误报和漏报率,提升预警精确性和有效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其包括:判断驾驶员在任意t时刻是否制动车辆;若在任意t时刻驾驶员制动车辆,则判断车辆的前碰撞预警系统是否在t‑tr时段内触发预警功能;若触发预警功能,则在当车辆的平均制动减速度和车辆的持续制动时间在驾驶员制动车辆的过程中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按照第一调整方式调整前碰撞预警系统的跟车时距触发阈值;若未触发预警功能,则在当车辆的当前跟车时距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按照第二调整方式调整前碰撞预警系统的跟车时距触发阈值。
-
公开(公告)号:CN113771948A
公开(公告)日:2021-12-10
申请号:CN202110984506.0
申请日:2021-08-25
Applicant: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下车身前部结构,包括前横梁、副车架、左副纵梁和右副纵梁,所述左副纵梁和所述右副纵梁互相对称,所述左副纵梁的前侧和所述右副纵梁的前侧分别与所述前横梁的左右两侧连接,所述左副纵梁的后侧和所述右副纵梁的后侧分别与所述副车架的左右两侧连接,还包括加强弧形管,所述加强弧形管的顶部与所述前横梁的中部连接,所述加强弧形管的左侧端部与所述左副纵梁连接,所述加强弧形管的右侧端部与所述右副纵梁连接,所述加强弧形管的左侧端部和所述加强弧形管的右侧端部互相对称。本发明能够提升碰撞传力效果以及碰撞过程中的折弯吸能效果,增加碰撞传力结构的稳定性,降低碰撞对乘员舱的冲击。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