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384139A
公开(公告)日:2023-07-04
申请号:CN202310398046.2
申请日:2023-04-14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17/13 , G06F119/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考虑节流和切换非线性的液压开关变换系统解析建模方法,属于液压开关变换系统领域。本发明方法步骤为:1)建立液压开关变换系统元件的输入输出关系;2)系统拓扑集总参数等效;3)系统处理为无开关元件的、结构不变的单一拓扑形式,并保留节流和切换非线性特性;4)建立系统非线性静态模型和与静态工作点相关的邻域线性动态模型。本方法能够通过解析式在系统不同参数配置和不同输入下反映系统输出,求解速度快。明确了系统参数对输出的影响规律,缩小了参数调节范围,给出了系统动态响应的优化目标函数,可应用解决液压开关变换系统多工况下输出评估、参数配置困难的问题。对液压开关变换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提供指导。
-
公开(公告)号:CN114161227B
公开(公告)日:2024-05-03
申请号:CN202111628981.0
申请日:2021-12-28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PC: B23Q17/0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仿真特征和信号特征融合的刀具磨损量监控方法,S1:获取原始振动信号,同时测量后刀面磨损量;S2:对原始振动信号进行信号预处理并提取信号特征;S3:进行基于拉伸、压缩和霍普金森压杆实验的第一状态材料的J‑C本构模型参数标定;S4:进行基于硬度实验的除第一状态材料外的其他状态材料的J‑C本构模型修正;S5:获取同种材料不同状态的仿真特征;S6:对信号特征和仿真特征进行特征选择和特征降维,得到融合后的低维度特征;S7:将每次走刀得到的降维后的特征和相应的后刀面磨损量来训练LSTM模型;S8:通过输入每次走刀得到的特征后得到后刀面的磨损量。本发明减少模型修正的工作量,避免了重复的实验,同时还能提高模型的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6674642A
公开(公告)日:2023-09-01
申请号:CN202310734443.2
申请日:2023-06-20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PC: B62D6/00 , B62D5/04 , B62D111/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重型多轴转向车辆行驶安全性的容错控制系统及方法,该系统包括:故障诊断模块,用于接收车辆输出的车轮转角信息,判断转向轮是否卡死;上层控制模块,用于当转向轮卡死时,利用自适应滑模控制算法计算出维持车辆稳定所需要的附加侧向力和附加横摆力矩;下层控制模块,用于根据上层控制模块得到的附加力和力矩,对非故障车轮的轮胎侧向力进行优化分配;容错控制模块,用于求解故障发生后轮胎力的容错可行域,判断优化分配后的轮胎侧向力是否在容错可行域的范围内,并根据判断结果为不同的失效模式选择最佳的容错控制器对故障车辆进行容错控制。该系统及方法有利于提高重型多轴车辆转向卡死时的轨迹跟踪精度和横摆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624467A
公开(公告)日:2023-08-22
申请号:CN202310413033.8
申请日:2023-04-18
Applicant: 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速开关阀动态特性的测试系统,包括高速开关阀、驱动控制模块、液压控制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和上位机;所述高速开关阀与驱动控制模块、液压控制模块和数据采集模块分别连接;所述上位机与驱动控制模块和数据采集模块分别连接;所述驱动控制模块包括依次连接的控制器、逻辑模块和驱动器;所述控制器还与上位机连接;所述液压控制模块包括压力源和测试阀块;所述数据采集模块包括数据采集器、电流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所述电流传感器获取驱动器与高速开关阀之间的电流;所述进油口安装流量传感器及压力传感;所述数据采集器与电流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上位机分别连接。本发明有效提高高速开关阀动态特性的测试效率及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8998428A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411113681.2
申请日:2024-08-14
Applicant: 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带阀芯位置检测的高速开关阀及阀芯位置检测方法,包括外壳、线圈骨架、激励线圈、感应线圈、衔铁、轭铁、推杆、阀座、阀芯、复位弹簧;外壳内固定的线圈骨架上缠绕有激励线圈和感应线圈,衔铁和轭铁安装在线圈骨架的内孔中,推杆在轭铁内孔中轴向滑动,推杆一侧与阀芯接触,另一侧与衔铁接触;感应线圈包括缠于激励线圈的第一感应线圈、第二感应线圈;当高速开关阀工作时,衔铁经推杆推动阀芯运动,使感应线圈输出阀芯位置检测信号;本发明在通油和不通油的情况下都可以实现对高速开关阀阀芯位移的测量,并且不需要外接昂贵的传感器,测试更加便捷、成本更低、精度更高,有利于解决高速开关阀阀芯位移难测量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6989808A
公开(公告)日:2023-11-03
申请号:CN202310772762.2
申请日:2023-06-28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PC: G01C21/34 , G01C21/28 , G01C21/16 , G01S17/86 , G01S17/931 , G08G1/0968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考虑定位不确定的全轮转向车辆平行泊车路径规划方法,采用惯性导航系统采集车辆的实时坐标信息,陀螺仪传感器获取的航向角数据,通过极大似然估计方法,计算可定位性评价值,并进行归一平滑化,构建可定位性地图;将环境信息转化为栅格地图表示,对地图的边界以及地图的障碍物进行设置,根据地图平滑归一后的可定位性评价值,采用优化节点的启发式成本函数,以引导路径规划避开可定位性值低的区域,再对路径进行平滑处理,以完成泊车路径规划任务。
-
公开(公告)号:CN116879817A
公开(公告)日:2023-10-13
申请号:CN202310837559.9
申请日:2023-07-10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PC: G01R33/12 , G01R33/00 , G01M13/003 , G01B5/14 , G01L5/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参数可调式电‑机械转换器动静态特性测试实验台,包括自左向右依次设置的可调电‑机械转换器、预紧力调节装置和拉压传感器,所述可调电‑机械转换器由可调线圈组件和气隙调节装置组成,所述预紧力调节装置中间设有限位壳套,所述限位壳套内部设有可调刚度复合弹簧,预紧力调节装置左端穿设有第一推杆、右端穿设有第二推杆,第一推杆左、右两端分别与可调电‑机械转换器右端和限位壳套左端对接,所述第二推杆左、右两端分别与限位壳套右端和拉压传感器左端对接。本发明综合了动静态测试两种模式,实现了多测试灵活调节,多参数采集,提高了设备的综合功能、测试效率、精度和操作便捷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629004A
公开(公告)日:2023-01-20
申请号:CN202211297662.0
申请日:2022-10-22
Applicant: 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恒温恒压的高速摩擦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包括摩擦副和对其加热的加热组件,还包括PLC、测量摩擦副摩擦力的测力仪(2)、测量摩擦副摩擦界面温度的热红外成像仪(15);摩擦副包括由销夹具(8)固定的销(11),还包括由外部机构驱动旋转的摩擦盘(12);销夹具的移动由带伺服阀(17)的气缸(4)驱动;所述PLC与加热组件相连,按温度测量结果来控制对销的加热,以使摩擦副摩擦面的温度恒定;所述PLC与伺服阀相连,按摩擦力测量结果,通过控制气缸进气来控制气缸对销的输出压力,使销与摩擦盘间的压力恒定;本发明可以在实验中实现摩擦界面温度和接触压力的精准控制,且可以快速加热,快速更换试样,有效提高了实验的可靠性和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4923796B
公开(公告)日:2024-08-30
申请号:CN202210537828.5
申请日:2022-05-18
Applicant: 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焊接钻杆接头弯扭疲劳试验机,包括试验台面,所述试验台面上固连有高温炉,所述高温炉的右端侧设置有旋转加载组件,所述高温炉的左端侧设置有扭矩加载组件,所述高温炉的下方设置有弯矩加载组件。本发明利用电磁衔铁与测功机的磁力作用分别实现对旋转状态下的焊接钻杆接头进行弯矩和扭矩加载,并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实时调节弯矩和扭矩,实现二维弯扭复合变载荷加载,进行旋转弯曲疲劳试验采用此种加载方式控制精度高,操作简单和应用可靠。本发明能够更加贴近钻杆接头的实际应用受力状态和工作环境,并能够在更加复杂的受力状态下对焊接材料进行疲劳性能测试。
-
公开(公告)号:CN116890909A
公开(公告)日:2023-10-17
申请号:CN202310853443.4
申请日:2023-07-12
Applicant: 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容积/节流调速模式切换的电液转向系统及控制方法,该系统包括泵控系统、回油口阀控系统、信号采集系统、电子控制系统;该方法采用容积调速/节流调速二模式切换的复合控制策略,在容积调速模式下根据转角的偏差信号对伺服电机进行反馈控制,进而控制系统压力,并根据回油口压力控制伺服比例阀从而达到所设定的背腔压力;在节流调速模式下根据目标转角速度前馈及阀口压差反馈对伺服电机进行控制,并根据转角的偏差信号调节伺服比例阀的阀口开度,进而控制系统流量;本发明可满足电液伺服转向系统的高精度动态转向需求,在动力匹配上做到按需供给、节能降耗,同时还避免了系统容腔产生负压,提高系统整体刚度与稳定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