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453331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682702.2
申请日:2024-11-22
Applicant: 湖南农业大学 , 湖南石门渫峰名茶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茶叶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提高红茶色香味品质的红茶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萎凋;S2、振动:将萎凋叶置于振动槽中传输振动,得到摊凉叶;S3、揉捻;S4、发酵;S5、初干;S6、酵转:将经步骤S5初干后的茶叶置于发酵房中进行酵转,得到酵转叶;S7、足干。本发明在现有红茶制作萎凋、揉捻、发酵、初干、复干等工艺基础上,一方面引入流槽振动工艺,加速了香气前体物质的转化,同时减轻因传统摇青过程中造成叶片过度的机械损伤。另一方面,本方法在红茶初干后采用酵转工艺,合成聚酯儿茶素、茶黄素和茶红素,进一步提升红茶的滋味和汤色品质。
-
公开(公告)号:CN115005290A
公开(公告)日:2022-09-06
申请号:CN202210632170.6
申请日:2022-06-07
Applicant: 湖南农业大学 , 古丈县古阳河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一种利用群体品种茶鲜叶高效快速加工优质红条茶的方法,是在现有红条茶制作工艺基础上,以群体品种茶鲜叶为原料,根据红条茶色、香、味、形的品质形成机制和群体品种茶鲜叶理化品质特点,采用间歇式热风萎凋、低温揉捻、先高后低变温发酵、烘‑滚‑烘式做形干燥等工艺技术,实现利用群体品种茶鲜叶高效快速加工优质红条茶的效果。本方法制作的红条茶具有干茶条索紧细、显锋苗、色泽乌润以及汤色橙红明亮、蜜香浓郁且带花香、滋味醇爽、茶黄素含量相对较高的优异品质特征,从而突破了传统利用群体品种茶鲜叶加工红条茶的品质缺陷和效率不高的难题,有效缓解了当前群体品种茶鲜叶大多被弃采的产业发展瓶颈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3499449A
公开(公告)日:2021-10-15
申请号:CN202110978112.4
申请日:2021-08-24
Applicant: 湖南农业大学 , 湖南辰投碣滩茶业开发有限公司
IPC: A61K47/69 , A61K31/353 , A61K31/198 , A61P3/04 , A61P3/06
Abstract: 一种具协同增效作用的EGCG+L‑茶氨酸/β‑环糊精包合物,是以β‑环糊精为载体,将EGCG和L‑茶氨酸药物分子包合在β‑环糊精中形成。本发明通过将EGCG和L‑茶氨酸混合以β‑环糊精包合,水溶性和稳定性能更好,不仅提高了EGCG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还增强了EGCG与L‑茶氨酸之间的协同增效作用,能显著预防肥胖病及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生,对于茶叶功能成分开发与利用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7988280B
公开(公告)日:2021-03-02
申请号:CN201810015263.8
申请日:2018-01-08
Applicant: 湖南农业大学
IPC: C12P13/00
Abstract: 一种从十字花科蔬菜种子中提制异硫氰酸酯高纯品的方法,该方法以资源丰富、硫代葡萄糖苷含量高的新鲜的成熟十字花科蔬菜种子为原料,先将该原料加水研磨成浆并进行发酵处理,然后依次采用乙酸乙酯萃取、纳米膜初步纯化、聚酰胺树脂纯化、HP2MGL树脂再次纯化、结晶等先进提制技术及工艺,取得了工厂规模化生产异硫氰酸酯高纯品的技术突破,获得了高纯异硫氰酸酯提取物,不仅为其药理药效的研究和功能性终端产品的开发提供优质原料,而且真正地实现了安全、简便、合理、经济的十字花科蔬菜种子资源的高值化利用,充分体现出绿色化学生产的理念和循环经济的策略。
-
公开(公告)号:CN110839890A
公开(公告)日:2020-02-28
申请号:CN201911223533.5
申请日:2019-12-03
Applicant: 湖南农业大学
IPC: A23L33/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健肌作用的膳食营养补充剂及其制备方法,该补充剂功能成分是茶黄素(theaflavin,TF)、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theaflavin-3-gallate,TF3G)、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theaflavin-3′-gallate,TF3’G)和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theaflavin-3,3′-digallate,TFDG)四种主要单体的混合物。本发明的膳食营养补充剂能够促进肌肉再生,抑制肌肉蛋白质降解,抑制肌肉蛋白的氧化损伤,促进肌肉细胞的存活,提高运动能力,具有极为广阔的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07593941A
公开(公告)日:2018-01-19
申请号:CN201710859941.4
申请日:2017-09-21
Applicant: 湖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菌香红茶的加工方法,是在现有红茶制作的萎凋、揉捻、发酵、初干、复干等工艺基础上,以夏季或秋季适制红茶的茶鲜叶为原料,融入菌花香形成的工艺技术,即包括初次萎凋、二次萎凋、冷揉、充氧调控发酵、初干、复干、毛茶拼配、变温醇化、汽蒸、渥堆、接种冠突散囊菌、压制定型、发花干燥等工艺的方法。该方法针对夏秋季茶鲜叶利用率低、品质较差、香气无特性等现状,通过本发明创新工艺使所制的红茶具有金花茂密、颗粒均匀、色泽鲜活以及冲泡后菌香浓郁且带花香、汤色红棕明亮、滋味鲜醇浓厚等优异品质特征。本方法不仅能显著改善传统夏秋红茶在色、香、味、形方面的感官品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减了夏秋茶鲜叶资源被浪费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4498448A
公开(公告)日:2015-04-08
申请号:CN201410849876.3
申请日:2014-12-31
Applicant: 湖南农业大学
IPC: C12N9/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N9/0059 , C12Y110/03001
Abstract: 一种茶叶多酚氧化酶同工酶单体PP01和PP02及其制备方法,是针对当前茶叶多酚氧化酶纯化倍数低、上载样品蛋白量少、操作时间长,获得的同工酶仅为某一相对分子量的同工酶而未能获得氨基酸序列结构、分子量、等电点、酶学性质等明确的同工酶单体的技术现状,依次采用丙酮粉富集酶蛋白、硫酸铵分级沉淀、强阴离子交换色谱、凝胶介质层析、分子鉴定、酶学性质分析等技术及优化工艺,分离制备了氨基酸序列结构、分子量、等电点、酶学性质等明确的两种茶叶多酚氧化酶同工酶单体。该方法不仅具有成本低、制备量大、针对性强、操作周期短等优点,而且对深化茶叶多酚氧化酶同工酶的分离纯化技术、推动利用茶叶多酚氧化酶同工酶单体定向酶促合成茶黄素组分以及茶叶多酚氧化酶优势同工酶开发利用、同工酶固定化、酶蛋白结构解析、酶基因克隆与功能验证等具有重要理论实践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2641311B
公开(公告)日:2013-04-03
申请号:CN201210157277.6
申请日:2012-05-21
Applicant: 湖南农业大学
IPC: A61K9/127 , A61K36/185 , A61P3/06 , A61P7/02 , A61P9/12 , A61P35/00 , A61P39/06 , A61K131/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猕猴桃籽油脂质体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量取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置于恒温振荡器中,水浴加热至60℃,并保持恒温;(2)以无水乙醇为溶剂,配制浓度为15~25mg/ml的卵磷脂,5~20mg/ml的胆固醇,5~20mg/ml的猕猴桃籽油混合溶液;(3)将步骤(2)中的混合溶液注入到步骤(1)中的磷酸盐缓冲液中,60℃恒温水浴,然后进行超声处理,加蒸馏水定容,密封,灭菌后即得猕猴桃籽油脂质体口服溶液。用本发明方法制得的猕猴桃籽油脂质体口服液,猕猴桃籽油的稳定性高,安全,避免了猕猴桃籽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化,从而达到方便运输和长期保藏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02443614B
公开(公告)日:2012-12-12
申请号:CN201110353889.8
申请日:2011-11-10
Applicant: 湖南农业大学
IPC: C12P17/06 , C07D311/6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从绿茶提取物中分离纯化表没食子儿茶素单体的方法,本发明方法以绿茶提取物为原料,经过单宁酶酶解,吸附树脂柱色谱吸附后以含水乙醇洗脱,收集富含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解吸馏分,高效外循环浓缩回收乙醇,再用反渗透膜低温浓缩,结晶处理,最终冷冻干燥得到高纯度的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单体。本发明方法简便,单体提取率及产品纯度高,制备周期短,成本低,适宜规模型工业化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02702286A
公开(公告)日:2012-10-03
申请号:CN201210196416.6
申请日:2012-06-14
Applicant: 湖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以NKA-2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杜仲叶中桃叶珊瑚苷的方法,包括以pH为中性的食用乙醇从杜仲叶中提取桃叶珊瑚苷粗提物,并将该桃叶珊瑚苷粗提物以NKA-2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以得到桃叶珊瑚苷提取物。该方法采用食用乙醇安全无毒地提取并分离桃叶珊瑚苷,不仅能工业化生产安全有效的不同纯度规格的桃叶珊瑚苷提取物,而且真正地实现了安全、简便、合理、经济的杜仲资源的高值化利用和系列产品的工业化生产,充分体现出绿色化学生产的理念和循环经济的策略。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