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024915A
公开(公告)日:2017-08-08
申请号:CN201610074204.9
申请日:2016-02-02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G05B23/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网控制器板卡故障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该系统包括数据采集模块、存储模块、数据训练模块、故障检测控制模块和上位机,所述的数据采集模块输入端连接电网控制器板卡,输出端连接存储模块和故障检测控制模块,所述的数据训练模块和故障检测控制模块均连接存储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将采集的电网控制器板卡数据发送至存储模块,数据训练模块通过存储模块中的数据进行数据训练建立训练模型并存储至存储模块中,故障检测控制模块实时接收数据采集模块的采集数据,并对比存储模块中的训练模型自动诊断控制器板卡的故障点和故障类型,并将其发送至上位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检测方便、检测的效率和准确度高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5039877B
公开(公告)日:2016-11-30
申请号:CN201510474484.8
申请日:2015-08-05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C22C49/06 , C22C49/14 , C22C47/14 , C22C101/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碳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该复合材料的成分按质量百分数为:稀土Nd:0.4‑0.6%;碳纤维8‑10%;Si:5.5%‑6.5%;Cu:1‑4%;Fe:1.0%;Mn:0.5%;Mg:0.1%;Zn:1.0%;余量为Al。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复合材料加入了稀土元素钕,不仅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耐腐蚀性能,还可以提高材料的加工性能,成型出结构复杂的零部件。对去胶、粗化前的碳纤维进行树脂保护的处理,克服现有碳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碳纤维易损伤的不足,树脂热解实现了去胶处理,同时,热解后的树脂变成多孔材料,增加了碳纤维表面粗糙度,完成了粗化处理。对碳纤维进行保护的同时完成了传统工艺所需的去胶、粗化,一举两得。
-
公开(公告)号:CN105751916A
公开(公告)日:2016-07-13
申请号:CN201610111346.8
申请日:2016-02-29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磁浮列车悬浮控制方法,用于控制磁浮列车电磁铁两端的串联线圈组的电流,该方法采用周期控制,每个控制周期执行以下步骤:1)获取电磁铁两端的悬浮传感器的数据信号以及传感器诊断信号;2)根据传感器诊断信号,分别判断各数据是否有故障,并根据判断结果进行悬浮控制信号的选择;3)根据悬浮控制信号,计算两端串联线圈组所需电流期望值;4)获取第一端主控制器和第二端主控制器自身诊断信号,并发送至冗余控制器,并根据诊断控制串联线圈组电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结合故障诊断信息及冗余控制器,在主控制器或悬浮传感器部分故障时,磁浮列车仍能正常工作,减少停运时间,提高了磁浮列车的可用度。
-
公开(公告)号:CN105218134A
公开(公告)日:2016-01-06
申请号:CN201510482353.4
申请日:2015-08-07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C04B35/80 , C04B35/565 , C04B35/622 , B61H7/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碳纤维增韧碳化硅复合材料板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采用碳纤维表面除胶与活化、3D纤维编织、表面热解碳沉积、浸渍胶体制备、浸渍与裂解、反应烧结等步骤制备得到碳纤维增韧碳化硅复合材料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将长碳纤维进行3D编织,引入Z向纤维克服了2D复合材料层间性能低的缺点,提高了厚度方向的力学性能;通过气相沉积在碳纤维表面形成热解碳作为复合材料界面,热解炭界面层被用来传递整个材料的受力以及其他信息,起到“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在浸渍胶液中加入短碳纤维,提高复合材料界面的结合力,使得复合材料的强度更高。
-
公开(公告)号:CN119932966A
公开(公告)日:2025-05-06
申请号:CN202510431304.1
申请日:2025-04-08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磁浮列车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磁浮列车智能振动抑制装置,包括磁体框架以及在磁体框架上的多个间隔布置的横梁,还包括:多个附加外框,每两个为一组分别固定在磁体框架的内外两侧平行的壁面上;两个导向座固定安置在每组附加外框的顶端;横向滑台能够活动的卡接在两个导向座的内侧,横向缓冲台安置在位于内侧的附加外框的外壁上;垂向缓冲台安置在横向滑台的顶端;顶部连接座连接在垂向缓冲台的顶端;温度调节机构包括至少一个输出端,温度调节机构的输出端连接于横向缓冲台以及垂向缓冲台。本发明主要目的在于实现振动抑制效果的持续性和智能化监测。
-
公开(公告)号:CN119726899A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411741190.2
申请日:2024-11-29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H02J3/38 , B60L13/04 , B60L13/10 , G06Q10/063 , G06Q30/06 , G06Q50/40 , G06Q50/06 , H02J3/46 , H02J3/32 , H02J3/06 , H02J3/00 , H02J1/12 , H02J1/10 , H02J1/08 , H02J5/00 , H02J13/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低速磁浮交通能源融合系统架构,系统架构包括中低速磁浮牵引供电系统、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混合储能系统、磁悬浮列车、能量综合管理调度系统和磁浮交通与碳市场协同架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有效利用中低速磁浮交通系统沿线丰富的可再生能源,提高中低速磁浮列车系统的供电可靠性,提升系统的能源使用效率等优点,实现磁浮交通系统与能源系统的融合。
-
公开(公告)号:CN119659349A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411828936.3
申请日:2024-12-12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铁路钢轨列车磁悬浮系统,包括悬浮模块、悬浮保护模块、导向模块和牵引模块,系统连接车体和普通铁轨;悬浮模块包括铁磁性支座和磁场源,磁场源成对布置于普通铁轨两侧,铁磁性支座连接磁场源,磁场源与普通铁轨间留有气隙,铁磁性支座、气隙和普通铁轨构成闭合磁路,闭合磁路通过磁场源产生磁场;悬浮保护模块包括位于车体和普通铁轨之间的悬浮保护轮;导向模块位于普通铁轨的外侧面的导向保护轮;牵引模块包括牵引走行轮和牵引驱动装置,牵引走行轮位于普通铁轨的内侧面,牵引走行轮通过牵引驱动装置驱动旋转。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在普通铁路钢轨上实现了列车的磁悬浮运行形式,具有阻力小、能耗低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9355424A
公开(公告)日:2025-01-24
申请号:CN202411909788.8
申请日:2024-12-24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磁浮列车悬浮系统电磁铁故障检测算法,算法包括建立磁浮列车的悬浮系统模型,并设计状态观测器;采集电磁铁信号并处理,获得残差值;比较残差值与阈值,获得磁浮列车悬浮系统电磁铁的故障信息;重构电磁铁的故障信息。构建三阶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LSEO)能有效检测与重构电磁铁故障,其自适应、自校准功能可应对系统不确定性、噪声等,增强鲁棒性,提高检测可靠性。通过LSEO对故障重构能定量估计磁浮系统故障信息,准确识别故障类型、位置,避免误报和漏报。同时,故障重构为维修提供重要依据,维修人员可快速定位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维修效率,降低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9319770A
公开(公告)日:2025-01-17
申请号:CN202411642840.8
申请日:2024-11-18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抱轨式双边驱动悬浮列车系统,涉及悬浮列车系统技术领域。实现了磁悬浮列车悬浮、导向和驱动功能的解耦,降低了磁悬浮列车的控制复杂度,保证了磁浮列车的安全运行。该系统包括车体结构、工字型支撑梁、悬浮系统、安全限位与制动系统和驱动系统;车体结构包括列车车辆和设置在列车车辆底部的悬浮架;悬浮架为倒“U”型结构,工字型支撑梁的上翼缘和至少一部分腹板伸入悬浮架的空腔内;悬浮系统设置在悬浮架的腔体顶壁面与上翼缘的上表面之间;安全限位与制动系统设置在上翼缘的侧面与悬浮架的腔体侧壁面之间;驱动系统分别设置在工字型支撑梁的腹板的侧面与悬浮架的腔体侧壁面之间。本申请用于提升悬浮驱动系统的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8934890A
公开(公告)日:2024-11-12
申请号:CN202411331227.4
申请日:2024-09-23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F16F9/5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磁浮车辆振动控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超导电动磁浮车辆电磁感应式自供能自传感减振系统,包括轨道、悬浮架、车体、零磁通线圈、双层绕组推进线圈和超导磁体,一系减振系统,包括若干阻尼线圈,零磁通线圈的基波磁场在阻尼线圈中感应电流,电流用于阻碍悬浮系统的振动;二系减振系统,包括磁流变阻尼器和能量管理系统,零磁通线圈和双层绕组推进线圈磁场的谐波成分可被用于发电,通过能量管理系统整流滤波后供给磁流变阻尼器的励磁线圈,磁流变阻尼器与阻尼线圈串联连接,通过阻尼线圈产生的感应电流改变内部磁流变液的粘度抑制悬浮架的振动。本发明解决超导电动磁浮系统高速运行中振动控制问题,提升悬浮系统稳定性和乘坐舒适度。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