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悬臂梁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923605B

    公开(公告)日:2023-08-25

    申请号:CN202210446646.7

    申请日:2022-04-26

    Applicant: 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悬臂梁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微悬臂梁传感器包括相粘合的基部和杆部,基部为固定端,杆部为自由端,所述基部具有两端宽中间窄的收缩结构,且在其基部外表面沿着周向上设置有未完全包裹的导电层,所述导电层具有纳米裂纹结构,所述导电层沿着基部轴向方向上的两端连接有输出电极,所述杆部为中空结构。此外,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利用模板法成型工艺制备上述微悬臂梁传感器的方法,制备方法与材料相匹配,制备工艺简单,易操作;本发明通过材料的选择、结构的设计利用自制模板法制备得到一种新型微悬臂梁传感器,在不影响稳定性的情况下,提升了传感器的应变极值以及促进应变集中,大大提高传感器的应变灵敏系数。

    磨料水射流加工系统
    2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570511A

    公开(公告)日:2023-01-06

    申请号:CN202211090322.0

    申请日:2022-09-07

    Applicant: 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磨料水射流加工系统,包括:基座;位姿调节模块,设置在所述基座上;工件夹持模块,包括传递板以及设置在所述传递板两相对端的测力仪和夹持工位;混料喷射模块,设置在所述位姿调节模块上,所述位姿调节模块可被控制地驱动所述混料喷射模块位移,以使所述混料喷射模块的磨料水射流作用于所述工件夹持模块上的待加工工件,其中,所述传递板被设置为在所述夹持工位被所述混料喷射模块的磨料水射流作用时,所述测力仪被施加响应于所述磨料水射流作用的反馈力。本发明在工件夹持模块中设置了传递板,在传递板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测力仪和放置待加工工件的夹持工位,通过杠杆原理可实时监测水射流的加工力,以对系统做出调整。

    一种缝尖端区域最优压电薄膜摆放形状的确定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2926250B

    公开(公告)日:2023-01-06

    申请号:CN202110373862.9

    申请日:2021-04-07

    Applicant: 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缝尖端区域最优压电薄膜摆放形状的确定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根据压电薄膜摆放形状曲线与最大极值面相垂直,得到压电薄膜摆放形状曲线的切线方程,并根据切线方程得到压电薄膜摆放曲线。本发明缝尖端区域最优压电薄膜摆放形状的确定方法及系统简单可行,得到的摆放形状可以保证缝结构的稳定性,同时获得缝尖端区域最有效的电荷输出。

    一种微型刀具的刃磨方法
    2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986269A

    公开(公告)日:2022-09-02

    申请号:CN202210895510.4

    申请日:2022-07-28

    Applicant: 苏州大学

    Inventor: 樊成 张雷 薛曹阳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型刀具的刃磨方法,刃磨时采用砂轮轴线方向与微型刀具刃的法线方向垂直的砂轮磨削方式,并且对微型刀具的刃形进行误差补偿,实现当减小时,手术刀刃磨加工轨迹整体向左偏移;当增大时,手术刀刃磨加工轨迹整体向右偏移;当减小时,两侧加工轨迹同时向外扩张;当增大时,两侧加工轨迹同时向内收缩,使刃形满足图纸要求且锋利度达标。

    数控铣刀端面修磨装置及修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043082B

    公开(公告)日:2022-07-08

    申请号:CN202110314359.6

    申请日:2021-03-24

    Applicant: 苏州大学

    Inventor: 樊成 张雷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数控铣刀端面修磨装置,包括基台,设于基台上的第一移动机构、第二移动机构和数控系统,设于第一移动机构上的磨刀组件和测量感应组件,以及设于第二移动机构上的工件装夹组件;磨刀组件在第一移动机构的作用下沿y轴方向移动,用于修磨刀具;工件装夹组件在第二移动机构的作用下沿x轴方向移动,用于夹持刀具;测量感应组件包括用于测量待磨铣刀长度的感应器以及用于定位待磨铣刀角度的侧头角向定位头;数控系统连接第一移动机构,磨刀组件,第二移动机构,工件装夹组件以及测量感应组件,用以协调上述各部件之间的联动运作。本发明实现了对铣刀(包括二刃立铣刀,三刃立铣刀,四刃立铣刀)的高精度数控修磨。

    抛光方法和系统
    2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8000244A

    公开(公告)日:2018-05-08

    申请号:CN201711232004.2

    申请日:2017-11-30

    Applicant: 苏州大学

    Inventor: 樊成 张雷 赵启智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抛光方法和系统,该抛光方法是先在材料表面形成一层比材料本身硬度低的氧化层,然后采用磨粒进行抛光。该抛光系统包括并列设置的等离子枪和气囊抛光工具,等离子枪安装于等离子枪安装板上,等离子枪安装板和气囊抛光工具之间设置有升降气缸,该升降气缸固定于气囊抛光工具上、且与等离子枪安装板之间可相对移动。本发明提供的结合等离子表面改性和气囊抛光的抛光工具及方法,能够有效降低碳化硅硬脆材料表面硬度,降低抛光碳化硅硬脆材料的难度,对平面和自由曲面有良好的贴合度,满足不同条件下的抛光需求,能够达到普通抛光无法达到的表面粗糙度,而且结构相对简单,气密性好,方便设备的安装。

    一种气囊抛光工具、系统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369064B

    公开(公告)日:2017-01-25

    申请号:CN201410669176.6

    申请日:2014-11-20

    Applicant: 苏州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气囊抛光工具、系统和方法,该工具包括依次连接的电机、减速器、中空转轴和气囊,所述中空转轴具有一中空腔体,该中空腔体的两端分别连通于所述气囊和一通气导管,所述通气导管上设置有电气比例阀,所述气囊抛光工具还包括一检测所述气囊内气体压强的压强传感器,所述气囊抛光工具还包括一检测工具正向压力的压力传感器。本发明的基于电气比例阀的可以实时控制抛光表面接触压力和接触压强的气囊抛光工具,该气囊抛光工具可以满足不同加工表面对不同加工压力的要求,可以提高加工精度,简化抛光过程,降低加工成本,而且结构相对简单,易于控制。

    三栖飞行平台
    2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9408754B

    公开(公告)日:2025-05-13

    申请号:CN202510031973.X

    申请日:2025-01-09

    Applicant: 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三栖飞行平台,包括,主机架;飞行组件,包括多个旋翼组件;水陆组件,包括一对腿部结构,腿部结构包括连杆组件及位于连杆组件末端并用于驱动三栖飞行平台在地面运动的陆行组件;连杆组件包括与主机架连接的第一关节部及位于第一关节部与陆行组件之间并具有一转动自由度的第二关节部,腿部结构还包括一连接至第二关节部并用于使所述三栖飞行平台在水面漂浮或滑行的滑板,且第二关节部转动时,滑板及陆行组件随同运动,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得三栖飞行平台处于不同的运动形态,实现飞行、陆地行进或水面漂浮/滑行,以及进一步的在如沙地或雪地等低附着力的地形行进,同时,增加飞行距离及延长飞行时间、提高抗风性能。

    一种面向多轴数控机床的时间最优速度曲线规划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556636A

    公开(公告)日:2025-03-04

    申请号:CN202510124010.4

    申请日:2025-01-26

    Applicant: 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面向多轴数控机床的时间最优速度曲线规划方法,包括:建立约束的适应度模型和整体速度适应度模型;将刀具轨迹速度曲线进行划分得到多个分段的速度曲线;基于约束适应度模型和整体速度适应度模型,对多个分段的速度曲线顺次进行独立优化,得到各个分段的最优速度曲线;对相邻分段之间的连接段的速度曲线进行独立优化,得到各个连接段的最优速度曲线;基于各个分段和连接段的最优速度曲线,得到刀具轨迹最优速度曲线;本发明能够跳出局部最优,并且在满足数控机床动力学约束、加工精度约束、刀尖末端速度约束,加工效率要求的基础上,降低速度曲线的优化时间,提高优化计算效率。

    液态金属在磨料液中的运动控制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9458155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662033.2

    申请日:2024-11-20

    Applicant: 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流道加工技术领域,涉及液态金属在磨料液中的运动控制方法及系统:获取磨粒粒度、磨粒浓度、液态金属液滴质量、k时刻液态金属液滴的位置和运动速度、k+1时刻液态金属液滴的目标位置;拟合磨粒粒度和磨粒浓度与阻尼系数的关系,并构建阻尼系数方程、k时刻的粘性力方程、k时刻的净外力方程、k时刻的反馈力方程和k时刻的恢复力方程;基于k时刻的粘性力方程、k时刻的净外力方程、k时刻的反馈力方程和k时刻的恢复力方程之和为0,构建k时刻液态金属液滴运动控制方程,对k时刻液态金属液滴运动控制方程求解得到k时刻液态金属液滴的运动加速度,从而控制液态金属液滴的运动速度。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