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692419B
公开(公告)日:2021-09-03
申请号:CN201911038735.2
申请日:2019-10-29
Applicant: 湖南农业大学 , 石门县茶祖印象太平茶业专业合作社
IPC: A01G17/00
Abstract: 一种利用山区稻田改植茶树的方法,是以适宜耕作茶树的山区稻田为基础,按照茶树营养生理及其对水、肥、环境的要求,采用深翻暴晒、开设排水灌溉沟及围沟、种植沟并施入底肥等方法对稻田进行科学整理,然后通过选用抗逆性较强的茶树良种、单行双株种植、铺草、定型修剪、灌溉以及在茶园四周种植遮阴树或间作绿肥植物等措施种植与维护幼龄茶树,最大限度解决山区稻田存在犁底保水层而影响茶树生长发育并导致改植茶树存在成活率低、成园慢、产量低的问题,从而实现茶树高成活率、成园快、高产优质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0214835A
公开(公告)日:2019-09-10
申请号:CN201910490349.0
申请日:2019-06-06
Applicant: 湖南农业大学
IPC: A23F3/14
Abstract: 一种排毒养颜花香果味养生茶,是以花香型红茶、千两茶、茯砖茶、茉莉花茶、红枣、桂圆、桂花、茉莉花为主要原料,经过复配制得。本发明对茯砖茶、千两茶的配用,使得养生茶具有润肠通便和抗氧化的功能;花香型红茶、茉莉花茶的配用,调和了黑茶的口感、汤色、香气;桂花、茉莉花的配用,使得养生茶具有丰富、优雅的花香;红枣、桂圆的配用,使得养生茶具有养颜补血、调补气虚的作用,并增加甜度,调和了养生茶的口感,使得风味更为大众所接受,也满足了大众尤其是女性对排毒养颜产品的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04498448B
公开(公告)日:2016-04-06
申请号:CN201410849876.3
申请日:2014-12-31
Applicant: 湖南农业大学
IPC: C12N9/02
Abstract: 一种茶叶多酚氧化酶同工酶单体PP01和PP02及其制备方法,是针对当前茶叶多酚氧化酶纯化倍数低、上载样品蛋白量少、操作时间长,获得的同工酶仅为某一相对分子量的同工酶而未能获得氨基酸序列结构、分子量、等电点、酶学性质等明确的同工酶单体的技术现状,依次采用丙酮粉富集酶蛋白、硫酸铵分级沉淀、强阴离子交换色谱、凝胶介质层析、分子鉴定、酶学性质分析等技术及优化工艺,分离制备了氨基酸序列结构、分子量、等电点、酶学性质等明确的两种茶叶多酚氧化酶同工酶单体。该方法不仅具有成本低、制备量大、针对性强、操作周期短等优点,而且对深化茶叶多酚氧化酶同工酶的分离纯化技术、推动利用茶叶多酚氧化酶同工酶单体定向酶促合成茶黄素组分以及茶叶多酚氧化酶优势同工酶开发利用、同工酶固定化、酶蛋白结构解析、酶基因克隆与功能验证等具有重要理论实践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3288843B
公开(公告)日:2014-05-21
申请号:CN201310172177.5
申请日:2013-05-10
Applicant: 湖南农业大学
IPC: C07D493/06
Abstract: 一种以五倍子单宁酸生产废弃物转化合成鞣花酸的方法,该方法以五倍子工厂化单宁酸生产废弃物作为原料,利用其中含量丰富的单宁酸和没食子酸等有机物化学催化转化合成鞣花酸,变废为宝,实现五倍子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并且使鞣花酸达到高纯品的要求,不仅方便配比成不同纯度规格的鞣花酸提取物,还可为其药理药效的研究和功能性终端产品的开发提供高纯品,充分体现出有限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的策略。
-
公开(公告)号:CN102715302B
公开(公告)日:2013-04-03
申请号:CN201210236782.X
申请日:2012-07-10
Applicant: 湖南农业大学
IPC: A23F3/14
Abstract: 一种利用夏秋茶鲜叶加工无苦涩味夏秋绿茶的方法,是在现有绿茶制作的基础上,以夏季或秋季的茶鲜叶为原料,并于杀青叶上添加有绞股蓝、甘草、甜菊糖等植物源提取物。该方法针对夏季与秋季茶鲜叶由于茶多酚等苦涩味物质含量过高而未能得以利用的现状,根据夏秋绿茶苦涩滋味特性、人体舌部感觉有阀值以及绞股蓝、甘草、甜菊糖等植物源提取物的参味、甘味与甜味特性,在杀青叶初揉前加入植物源提取物,使提取物中的参味、甘味、甜味物质与夏秋绿茶中的苦涩味物质相互调和,从而解决夏秋绿茶滋味过于苦涩、无消费市场以及夏秋季茶鲜叶资源被浪费的问题,真正地实现了安全、简便、合理、经济的茶叶资源的高值化利用和系列产品的工业化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02719367A
公开(公告)日:2012-10-10
申请号:CN201210235889.2
申请日:2012-07-10
Applicant: 湖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微生物产γ-谷氨基甲酰胺合成酶催化合成L-茶氨酸的方法,是从茶树根际土壤筛选得到γ-谷氨基甲酰胺合成酶酶源菌株近玫色锁掷孢酵母(Sporidiobolus pararoseus)T-C2,保藏编号为CCTCC NO:M2012232,以获得纯化的γ-谷氨基甲酰胺合成酶,并应用该酶进行酶促合成L-茶氨酸,从而得到了具有高酶活力的γ-谷氨基甲酰胺合成酶生产合成L-茶氨酸的方法,其合成效率远高于现有微生物酶酶促合成L-茶氨酸技术,实现了安全、简便、高效、经济化生产,为后续开展L-茶氨酸大规模微生物酶促发酵生产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02228100A
公开(公告)日:2011-11-02
申请号:CN201110222334.X
申请日:2011-08-04
Applicant: 湖南农业大学
IPC: A23F3/08
Abstract: 一种高茶黄素红茶的制备方法,是取茶鲜叶萎凋后,将速溶绿茶用水溶解后,将速溶绿茶水溶液均匀地喷于萎凋叶上,混匀;将混匀后的萎凋叶进行揉捻、分筛,筛面叶复揉并解块后,与筛底叶发酵,再将发酵叶薄摊,干燥后制得,该方法在揉捻前加入速溶绿茶水溶液,增加了儿茶素等茶黄素合成底物,大大提高了成茶品质,特别是成品茶中茶黄素的含量。该方法可克服鲜叶自身品质特征而造成的汤色发暗,滋味淡薄,浓强度与收敛性差等缺陷,提高中国红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
公开(公告)号:CN101856427A
公开(公告)日:2010-10-13
申请号:CN201010212059.9
申请日:2010-06-29
Applicant: 湖南农业大学
IPC: A61K36/81 , A61P37/02 , A61P11/14 , A61P35/00 , A61P1/00 , A01N65/38 , A23L1/29 , A23L1/30 , A23K1/14 , A61K125/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60/877
Abstract: 一种从马铃薯皮中提制龙葵素的方法,包括以超声波辅助乙醇安全无毒地从马铃薯皮中提取龙葵素粗提物;及将龙葵素粗提物以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制得马铃薯龙葵素提取物。该方法能安全有效地工业化生产20~35%纯度规格的马铃薯龙葵素提取物,实现马铃薯资源的高值化利用和系列产品的工业化生产,且采用天然产物化学和中药现代化生产技术提取、及分离纯化马铃薯主要活性成分龙葵素,充分体现了绿色化学生产的理念。
-
公开(公告)号:CN119453331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682702.2
申请日:2024-11-22
Applicant: 湖南农业大学 , 湖南石门渫峰名茶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茶叶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提高红茶色香味品质的红茶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萎凋;S2、振动:将萎凋叶置于振动槽中传输振动,得到摊凉叶;S3、揉捻;S4、发酵;S5、初干;S6、酵转:将经步骤S5初干后的茶叶置于发酵房中进行酵转,得到酵转叶;S7、足干。本发明在现有红茶制作萎凋、揉捻、发酵、初干、复干等工艺基础上,一方面引入流槽振动工艺,加速了香气前体物质的转化,同时减轻因传统摇青过程中造成叶片过度的机械损伤。另一方面,本方法在红茶初干后采用酵转工艺,合成聚酯儿茶素、茶黄素和茶红素,进一步提升红茶的滋味和汤色品质。
-
公开(公告)号:CN115005290A
公开(公告)日:2022-09-06
申请号:CN202210632170.6
申请日:2022-06-07
Applicant: 湖南农业大学 , 古丈县古阳河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一种利用群体品种茶鲜叶高效快速加工优质红条茶的方法,是在现有红条茶制作工艺基础上,以群体品种茶鲜叶为原料,根据红条茶色、香、味、形的品质形成机制和群体品种茶鲜叶理化品质特点,采用间歇式热风萎凋、低温揉捻、先高后低变温发酵、烘‑滚‑烘式做形干燥等工艺技术,实现利用群体品种茶鲜叶高效快速加工优质红条茶的效果。本方法制作的红条茶具有干茶条索紧细、显锋苗、色泽乌润以及汤色橙红明亮、蜜香浓郁且带花香、滋味醇爽、茶黄素含量相对较高的优异品质特征,从而突破了传统利用群体品种茶鲜叶加工红条茶的品质缺陷和效率不高的难题,有效缓解了当前群体品种茶鲜叶大多被弃采的产业发展瓶颈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