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414202A
公开(公告)日:2022-04-29
申请号:CN202210090905.7
申请日:2022-01-26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小比例风洞模型的车轮旋转工况试验装置,由比例模型支架、电机总成和控制系统组成,所述比例模型支架采用纵向窄矩形支架和横向宽矩形支架双层叠加的方式组合,二者之间采用40型角码进行连接固定,两个支架之间一共有四处,8个角码对两个之间进行固定,用于连接天平传感器和支撑小比例模型的四个支座布置于横向宽矩形支架的两侧。本试验装置对比例模型的车轮旋转提供了一种经济且有效的解决方案,既保证了车轮旋转过程中转速可控,又保证了车轮旋转过程的稳定性。本控制程序是对需求车轮旋转的实验给出了明确的可控制方法,并且保证在实时实验过程中可以对驱动电机进行监测与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08598622A
公开(公告)日:2018-09-28
申请号:CN201810396545.7
申请日:2018-04-28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H01M10/613 , H01M10/625 , H01M10/633 , H01M10/6563 , H01M10/656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613 , H01M10/625 , H01M10/633 , H01M10/6563 , H01M10/656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冷却行为优先级判断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稳定状态下,分别摄动触发式改变散热器风扇转速与水泵流量,比较热管理影响效果择优作为主要冷却动作行为。本发明电池冷却行为优先级判断的控制方法可在热管理过程中,判断目前电池冷却行为热况属于水流量较小带来的热量不足,或是因风扇转速所致散热量不足,或因制冷剂流量导致换热量小。进一步针对性采取冷却行为,强化热控效果并增效节能。
-
公开(公告)号:CN105932361B
公开(公告)日:2018-05-25
申请号:CN201610541499.6
申请日:2016-07-11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H01M10/613 , H01M10/625 , H01M10/6561 , H01M10/6563 , H01M10/6567 , H01M10/655 , H01M10/48 , H01M10/4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电池组复合热管理系统,包括动力电池组、信号巡检控制器、PCM相变冷却器、电池风冷散热器、电池液冷散热器、热泵空调、循环泵、三个电磁控制阀、设置在动力电池组内的四组温度传感器及设置在动力电池组周围的温度传感器,该系统具备PCM相变冷却、风冷散热器冷却和热泵空调辅助冷却的联合热管理能力。还涉及一种温度一致性主动控制方法,在动力电池组热管理过程中,通过实时判定电池组内温度和时间步长控制方法调控各热管理支路的运行与关闭,实现动力电池组入口冷却液流温度的梯级降序冷却,避免低温入口冷却液与初始高温电池组间的大温差换热引起的剧烈温度波动,提升热管理过程电池组内温度一致性,保障电池组效能和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07579185A
公开(公告)日:2018-01-12
申请号:CN201710956973.6
申请日:2017-10-16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H01M2/10 , H01M10/613 , H01M10/617 , H01M10/625 , H01M10/643 , H01M10/6551 , H01M10/6555 , H01M10/6556 , H01M10/656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圆肋导热柱状电池组,柱状电池均匀布列在电池包腔体内,电池液流板位于电池包腔体下部,导热圆肋、弹片式导热环套分别置于电池液流板上;弹片式导热环套由位于弹片式导热环套基部的中心环套、端部的四个均匀分散设置的C型导热弹片、以及位于C型导热弹片弹性臂自由端的凸肋结构组成;中心环套嵌套导热圆肋;每个C型导热弹片夹装紧套环绕在一个柱状电池外;从而形成了围绕导热圆肋的电池对称性组合单元。保证电池工作在最佳的温度范围,提高电池组换热效率,改善电池单体温均性和电池模组温度一致性。
-
公开(公告)号:CN105135461B
公开(公告)日:2017-06-09
申请号:CN201510523786.X
申请日:2015-08-25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了一种生物质燃料锅炉,具体的说是一种小型生物质颗粒燃料锅炉送料装置。该装置包括由电机带动的储料仓、给料机构、推料机构、拨火机构和阶梯状火床,给料机构中的给料翻板设置在储料仓的下端,一侧与储料仓铰接,另一侧卡在储料仓的边缘凸起上;推料机构设置在阶梯状火床的第一层阶梯上并且能在第一层阶梯滑动;给料机构与推料机构铰接;拨火机构设置在储料仓的下部与给料机构传动连接。本发明利用生物质颗粒燃料流淌性能好及其堆积角特性,实现自动落料,防止炉膛内火焰串烧到料仓连火问题,并且有松灰拨火功能,防结焦。火床存蓄炉拱热辐射热和对流换热,一次风火床表面供给,颗粒燃料固体部分充分燃烧,使得燃烬率提高。
-
公开(公告)号:CN106711371A
公开(公告)日:2017-05-24
申请号:CN201611271304.7
申请日:2016-12-15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H01M2/10 , H01M10/613 , H01M10/625 , H01M10/656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1077 , H01M2/1083 , H01M10/613 , H01M10/625 , H01M10/6567
Abstract: 本发明为方形电池成组方法及其液体换热装置,属于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领域,特别涉及动力电池液流换热的换热装置及轻量化和安全性的提高。本装置去除以往的电池间有流体流动的换热结构,采用在电池单体间布置石墨衬垫和换热片的方式,流体从底部焊接的液流换热板内流过,从而带走电池传递给石墨衬垫和换热片的热量。这种布置方式避免了大量液体流动在电池之间,有利于电池包的轻量化;同时当电池包受到撞击时,避免电池正负极通过流体形成短路,提高了电池包的安全性。除此之外,本发明还对整个热管理装置的分水器、分水器固定套、固定保护结构以及外部壳体进行了设计。
-
公开(公告)号:CN103840234A
公开(公告)日:2014-06-04
申请号:CN201410097857.X
申请日:2014-03-14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H01M10/6568 , H01M10/6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220/20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在电池组液流叠层换热扁管束结构中,采用扁管束换热结构,形成换热流体与动力电池间的传热通道,换热管束以交错排布方式保证电池片温均性,既达到良好的换热能力,又可减少换热流体容量及所需流程空间,实现轻量化。
-
公开(公告)号:CN103557732A
公开(公告)日:2014-02-05
申请号:CN201310570945.2
申请日:2013-11-13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F28D20/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60/145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将PCM相变材料内置于薄壁的薄腔体内封装,形成薄腔体的管式封装结构,有效提升PCM相变蓄能融解和凝固转化效率,缩短蓄热和释热的过程时间;再者,针对PCM薄腔封装体组成的管束排布模块结构利用各模块横置、竖置交替、同向间距错排布置形成模块组合结构,造成传热流体多碰壁网状混流,达到传热强化目的;同时,各模块组合由折流板分隔形成多流程,实现了进一步增强对流换热和变向流动多维冲刷PCM薄腔管束的紊流程度。
-
公开(公告)号:CN119808584A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510012463.8
申请日:2025-01-06
Applicant: 吉林大学 ,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30/27 , G06F18/24 , G06F119/08 , G06F119/0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混合动力汽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混合动力平台热‑能量集成仿真优化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流程:步骤一,热能数据采集,确定热系统架构,在车辆工作位置设置检测设备,利用检测设备采集车辆各个位置的多组热能数据;步骤二,数据预处理,将采集的每组热能数据按照车辆位置进行分类,并对每组数据进行标记;步骤三,数据整合,根据每组数据建立不同的动力平台热与能量之间关系的仿真模型,并对每组仿真模型数据进行修正;采用多组仿真模型进行对比分析,提高数据准确性,并利用深度学习模型进行路径优化,减少所需时间,提高优化效率,最终通过人工确定需求,符合实际所需。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