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减震器总成
    21.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4304993U

    公开(公告)日:2021-09-28

    申请号:CN202022764432.3

    申请日:2020-11-25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一种后减震器总成,包括后减震器上支座、后弹簧、减震器、缓冲块和防尘罩,后减震器上支座包括支座上骨架、支座下骨架、支座弹性体和支座中间骨架,支座下骨架中央下表面设有下凸台,下凸台外周套设防尘罩,防尘罩外周套设后弹簧,支座弹性体的中间横向硫化一体成型有支座中间骨架,减震器的活塞杆穿设于支座上骨架、支座中间骨架和支座下骨架的中央并与支座上骨架可拆卸固定连接,减震器的中下部设有减震器外筒,减震器外筒的外周环设有弹簧下座,后弹簧的下端与弹簧下座相抵。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零件集成程度高,降低了窜动与异响风险,三种不同传递通道,解决了后减振器上支座总成骨架受力大的问题,提升整车乘坐舒适性。

    一种管件组成的三角形结构轻量化控制臂

    公开(公告)号:CN214295451U

    公开(公告)日:2021-09-28

    申请号:CN202023328313.X

    申请日:2020-12-30

    Inventor: 符琳 陈小燕 李方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管件组成的三角形结构轻量化控制臂,包括前连杆、后连杆和纵连杆,所述前连杆、后连杆、纵连杆焊接为三角形,所述前连杆、后连杆、纵连杆均为管件。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通过三根管件拼焊而成形成稳固的三角形结构,能满足新能源汽车的空间布置、强度、刚度、模态以及底盘NVH性能要求;采用管件拼焊,焊缝数量少,减少焊接缺陷,结构简单,重量轻,降低制造成本,具备很好的的轻量化优势;管件只需进行简单的折弯以及打扁就可以,无需复杂的冲压模具,减少了模具的开发成本,大大缩短了开发周期和开发成本。

    一种高性能轻量化电动车副车架

    公开(公告)号:CN210707612U

    公开(公告)日:2020-06-09

    申请号:CN201921615422.4

    申请日:2019-09-2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一种高性能轻量化电动车副车架,包括前横梁、左纵梁和右纵梁,前横梁左右两端均固定设有副车架前安装支架合件,副车架前安装支架合件的顶部固定连接副车架前安装套管,副车架前安装支架合件通过副车架前安装套管与汽车左大梁和汽车右大梁可拆卸固定连接,左纵梁和右纵梁前端分别焊接于所述前横梁后侧,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后端均固定设有副车架后安装套管,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通过副车架后安装套管与对应的汽车左大梁和汽车右大梁可拆卸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一种高性能轻量化电动车副车架,结构简单,重量减轻,管件结构无焊接缝其代替焊接减少了焊接长度和数量,连接方式短且直,连接结构刚度明显提升,节约了材料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一种后驱副车架组件
    24.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9305659U

    公开(公告)日:2019-08-27

    申请号:CN201822063101.X

    申请日:2018-12-1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后驱副车架组件,包括横向设置的前横梁和后横梁,纵向设置的左纵梁和右纵梁,所述前横梁、后横梁、左纵梁和右纵梁围设成“井”字形,所述前横梁左端部固定于所述左纵梁上,所述前横梁右端部固定于所述右纵梁上,所述后横梁前侧面固定于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的后端部上,主减速器可拆卸固定于“井”字形中央腔体内的所述后横梁前侧面上。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驱副车架组件,其结构简单,有效降低后副车架整体重量,达到轻量化目的,提高整车经济性,而且能够为主减速器提供安装点,满足主减速器安装方便需求,有很好平台化优势,有利于车辆的稳定性。(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扭力梁
    25.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2538620U

    公开(公告)日:2025-02-28

    申请号:CN202421409791.9

    申请日:2024-06-19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车辆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扭力梁,扭力梁包括横梁、纵臂、弹簧盘和车轮支架,横梁的两端分别与纵臂搭接,横梁沿第一方向延伸,纵臂沿第二方向延伸;车轮支架设有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两者中的至少一者沿沿第二方向向远离车轮支架中心的方向弯曲后与纵臂连接;弹簧盘设有第四连接部与第五连接部,两者中的至少一者沿第二方向向远离弹簧盘中心的方向弯曲后与纵臂连接。本申请的扭力梁,车轮支架与弹簧盘的部分沿第三方向向外弯曲,与纵臂的连接的应力从沿竖直方向的单区域应力转变为水平方向上的多区域应力,减小应力对连接部分的焊缝的影响,以减少焊缝因应力产生裂纹等的风险,进而提高扭力梁的使用寿命,保证行车安全。

    一种双横臂悬挂的后驱电动车后副车架

    公开(公告)号:CN214296127U

    公开(公告)日:2021-09-28

    申请号:CN202023297291.5

    申请日:2020-12-3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横臂悬挂的后驱电动车后副车架,包括前横梁、左上纵梁、左下纵梁、右上纵梁、右下纵梁、后上横梁和后下横梁,其中,所述前横梁的左端与所述左下纵梁的前端连接,所述前横梁的右端与所述右下纵梁的前端连接,所述左下纵梁的后端与所述后下横梁的左端连接,所述右下纵梁的后端与所述后下横梁的右端连接,所述左上纵梁的前端与所述左下纵梁的前端连接,所述左上纵梁的后端与所述后上横梁的左端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满足底盘双横臂悬架系统布置,简化了结构,降低了成本,满足整车对后副车架刚度、强度、模态、疲劳寿命要求,满足整车轻量化分解目标。

    一种电动车“工”字型结构简单稳固的前副车架

    公开(公告)号:CN214296121U

    公开(公告)日:2021-09-28

    申请号:CN202023297393.7

    申请日:2020-12-3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动车“工”字型结构简单稳固的前副车架,包括副车架主体梁,所述副车架主体梁的左端连接有摆臂安装支架左支撑梁,所述副车架主体梁的右端连接有摆臂安装支架右支撑梁,所述摆臂安装支架左支撑梁沿前后方向贯穿所述副车架主体梁的左端,所述摆臂安装支架右支撑梁沿前后方向贯穿所述副车架主体梁的右端,所述摆臂安装支架左支撑梁、摆臂安装支架右支撑梁相平行,所述摆臂安装支架左支撑梁、副车架主体梁、摆臂安装支架右支撑梁呈工字形布置。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工”字型结构设计,结构简单,布局紧凑,轻量化优势明显,成本低。

    一种可自调节长度实现轮胎束角调节的汽车控制臂

    公开(公告)号:CN214295452U

    公开(公告)日:2021-09-28

    申请号:CN202023328315.9

    申请日:2020-12-3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自调节长度实现轮胎束角调节的汽车控制臂,包括控制臂主体和调节螺母,所述控制臂主体包括相分离的第一段臂和第二段臂,所述第一段臂的一端连接有球销总成,所述第一段臂的另一端设有第一螺杆,所述第二段臂的一端连接有衬套,所述第二段臂的另一端设有第二螺杆,所述调节螺母分别与所述第一螺杆、第二螺杆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螺杆、第二螺杆的螺纹的旋转方向相反。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调节螺母与杆身的啮合长度来实现控制臂长度变化,从而在整车上实现束角值的调节,不需要其他辅助结构,成本低。

    一种后减振器加强支架
    29.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4112210U

    公开(公告)日:2021-09-03

    申请号:CN202022780263.2

    申请日:2020-11-25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后减振器加强支架,包括加强部和夹持部,所述加强部为圆形桶状,所述加强部套设于减振器贮油桶的下端,所述减振器贮油桶的下端穿过所述加强部与吊环固定连接,所述加强部的下端两侧相对设有向下延伸的夹持部,两个所述夹持部的下端与吊环的两侧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一种后减振器加强支架,结构简单,可以有效降低行车过程中出现焊接单点失效风险,提升减振器和吊环焊接可靠性。

    一种控制臂的安装支架
    3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1567577U

    公开(公告)日:2020-09-25

    申请号:CN201922420349.1

    申请日:2019-12-3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一种控制臂的安装支架,包括车架大梁连接支架和控制臂支撑支架,所述车架大梁连接支架呈U形,所述车架大梁连接支架包括左侧竖板、底板和右侧竖板,所述左侧竖板和所述右侧竖板顶端分别向外延伸设有大梁翻边,所述车架大梁连接支架通过所述大梁翻边与车架大梁固定连接,所述控制臂支撑支架呈反L形,所述控制臂支撑支架包括控制臂支撑支架竖板和控制臂支撑支架横板,所述控制臂支撑支架竖板的上部左侧固定于所述右侧竖板的外侧,所述控制臂支撑支架横板与所述车架大梁连接支架的底板构成横U形结构,控制臂可旋转的连接于U形结构内。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轻量化,设计成本低,实现控制臂与车身连接一起并解决控制臂与车身高度差问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