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阀瓣的微泵
    11.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3655092U

    公开(公告)日:2021-07-09

    申请号:CN202022315881.X

    申请日:2020-10-18

    Applicant: 海南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微流控芯片领域。它由一个长600μm、高100μm的水平通道组成。在水平通道长度方向的中点处,连接一个垂直腔室。通道底部连接有两个倾斜的阀瓣,阀瓣用于局部阻挡沿通道长度方向的流动,两个阀瓣相隔一定距离,间距中点位于水平通道的中点,阀瓣与通道水平边成45度角,水平通道中心位置设置一块三角形挡板。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在于:一种带有阀瓣的微泵在低雷诺数下有效,用于克服流体动阻力。一种带有阀瓣的微泵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堵塞风险,并且不会损害生物材料,因此它通常是微流体系统的首选组件。

    一种基于连续流的光诱导介电泳微粒分离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11358388U

    公开(公告)日:2020-08-28

    申请号:CN201922107387.1

    申请日:2019-11-29

    Applicant: 海南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微流控芯片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基于连续流的光诱导介电泳微粒分离装置,包括两个入口,两个出口,微流体通道,两个缓冲室和光诱导介电泳芯片。通过在光诱导介电泳芯片的不同位置施加光照,改变相应位置的电导率,产生非均匀电场,驱动微流体通道中两种微粒运动。两种微粒的半径和介电常数不同,导致其受到的光诱导介电泳力大小不同,基于此,我们分离出不同的粒子,本实用新型的优势在于:分离效率高;所需采集的微粒样品少;不需要分别对两种微粒进行标记,对分离对象的损伤小;不需要设计复杂的微流体通道,也不需要设计复杂的电极,只要按需对不同位置施加光照即可实现对两种微粒的分离。(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一种用于光诱导介电泳装置的遮光膜

    公开(公告)号:CN210605302U

    公开(公告)日:2020-05-22

    申请号:CN201921093117.3

    申请日:2019-07-12

    Applicant: 海南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光诱导介电泳装置的遮光膜,主要包括顶层氧化铟锡玻璃层1、光导层2、衬底氧化铟锡玻璃层3、遮光膜4、遮光膜通透区5、光斑6,其特点在于,顶层氧化铟锡玻璃层1和衬底氧化铟锡玻璃层3相对设置,并在其两端边缘处接入信号发生器,在衬底氧化铟锡玻璃层3的上表面镀有光导层2,下表面涂覆有遮光膜4,遮光膜4经图案化形成一遮光膜通透区5,光源自底向上垂直照射遮光膜4时,光线经过遮光膜通透区5在光导层2上形成光斑6,进而在微通道内产生非均匀电场,迫使通道内电中性悬浮粒子受电场极化而发生定向移动,通过调节信号发生器的电压、频率,达到操纵微纳粒子的目的。

    一种基于介电泳力驱动的纳米颗粒分类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09866339U

    公开(公告)日:2019-12-31

    申请号:CN201920218079.3

    申请日:2019-02-21

    Applicant: 海南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纳流控芯片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基于介电泳力驱动的纳米颗粒分类装置。所述的颗粒分类装置包括十字形通道,上出口通道、下出口通道。在上出口通道上边界处与下出口通道下边界处嵌有电极。发明所采用的分类方法是:不同表面电荷极性的待分类颗粒从十字形通道左端入口处直线流入,在流动过程中受到介电泳力的驱动,使表面带有不同极性电荷的颗粒运动轨迹发生变化。表面带正电荷的颗粒向下出口通道运动,表面带负电荷的颗粒向上出口通道运动,表面不带电荷的颗粒运动轨迹不发生变化。本实用新型的优势在于:所述分类装置仅需施加外加电场便可实现工作;总体装置结构简单,结构成型方便,成本低;分类效率高。

    一种用于卤代烃脱卤素的曲折式微反应器

    公开(公告)号:CN209465010U

    公开(公告)日:2019-10-08

    申请号:CN201920086159.8

    申请日:2019-01-18

    Applicant: 海南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纳流体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用于卤代烃脱卤素的曲折式微反应器,包括入料口、加热通道、第一弧形通道、第一反应直通道、第二弧形通道、第二反应直通道、第三弧形通道、第三反应直通道、第四弧形通道、第四反应直通道、第五弧形通道、第五反应直通道、第六弧形通道、冷却通道、出料口组成。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曲折式微反应器,在反应直通道壁上镀铂表面的催化作用下,使得溶液中的卤代烃在通过反应直通道时发生脱卤反应,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主要优势在于:利用金属铂作为催化剂,反应效率高;将铂镀在反应通道壁表面,利用表面化学反应的方法,使得溶液不会被铂元素污染;本设计可应用于海水淡化、溶液检测等领域。

    一种垂直电极主动式微流体混合器

    公开(公告)号:CN211537567U

    公开(公告)日:2020-09-22

    申请号:CN201922120947.7

    申请日:2019-12-02

    Applicant: 海南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微流控芯片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垂直电极主动式微流体混合器,包括两个入口,一个出口,微混合通道,4个电极,混合室,挡块。在混合室相隔90度方位施加4个电极,通过在微流体通道不同位置施加电极,产生外加电场,在流经混合室时因4个电极对所流经微流体电渗作用垂直于微流体主运动方向,在混合室的空间内产生漩涡,打破了原先微流体的层流状态,进而促进流体的混合。本实用新型的优势在于:无需对微混合通道进行复杂设计,只需通过控制电极上施加的电压就能实现微流体的混合,提高了混合效率。

    一种基于交流电的电渗微混合器

    公开(公告)号:CN210934766U

    公开(公告)日:2020-07-07

    申请号:CN201921486923.7

    申请日:2019-09-09

    Applicant: 海南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交流电的电渗微混合器,包括第一入口,第二入口,微混合单元,挡块,连接通道,直角微流通道,半圆弧微流通道,流体出口。微混合单元中都包含一号电极、二号电极、三号电极以及四号电极。通过在挡块不同位置设置电极,施加不同交流电压,产生空间不均匀电场,借助电场力打破微流体流动的层流状态,加强两种微流体的对流作用,实现两种微流体的混合。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电极结构设计简单;整个微流体混合器结构紧凑,以较短的微通道实现微流体的高效率、高质量混合。

    一种锥形单纳米颗粒种类检测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09878649U

    公开(公告)日:2019-12-31

    申请号:CN201821999810.2

    申请日:2018-11-30

    Applicant: 海南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纳米流控芯片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锥形单纳米颗粒种类检测装置,包括依次顺次连接的接正电压的电极(1)、矩形入口通道(2)、锥形检测通道(3)、矩形出口通道(4)、接零电压的电极(5)、电流表(6)、外接电源(7)组成;所述的矩形出口通道(4)为表面不带有电荷的矩形结构,长度和宽度大小与矩形入口通道(2)相同;在矩形出口通道(4)下边界处有接零电压的电极(5),在矩形入口通道(2)上边界处有接正电压的电极(1)。本实用新型的优势在于:锥形单纳米颗粒种类检测装置整体结构简单,尺寸小,只需少量检测颗粒样本,便可实施颗粒种类检测。单个待检测颗粒流过锥形检测通道时读取电流表电流量并与标定电流量进行比对,便可确认通过颗粒种类,高效实现颗粒种类检测。

    一种漏斗形单纳米颗粒种类检测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09656611U

    公开(公告)日:2019-11-19

    申请号:CN201821914257.8

    申请日:2018-11-20

    Applicant: 海南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纳流控芯片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漏斗形单纳米颗粒种类检测装置,包括接正电压的电极、漏斗形入口通道、直检测通道、矩形出口通道、接零电压的电极、电流表、外接电源;该装置接正电压的电极与漏斗形入口通道相连、漏斗形入口通道与直检测通道相连、直检测通道与矩形出口通道相连、矩形出口通道与接零电压的电极相连、接零电压的电极与电流表串联后接外接电源,上述结构依次顺次组合连接。本实用新型的优势在于:漏斗形单纳米颗粒种类检测装置整体尺寸小,结构简单,不需要设计具有复杂结构的纳流体通道,在单个待检测颗粒流过直检测通道时通过电流表电流变化量来确认通过颗粒种类,实现颗粒快速种类检测。

    一种新型芯片用铝质散热器

    公开(公告)号:CN209249450U

    公开(公告)日:2019-08-13

    申请号:CN201822147502.3

    申请日:2018-12-20

    Applicant: 海南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芯片用铝质散热器,属于微流道散热器,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如何能够对安装在矩形横截面通道内的电子电路元件进行冷却。其结构主要包括与待冷却芯片1表面相接触的高导热平片2、带有散热肋片4的铝质柱体3、带有空气出入口6和7的微流道盒体5,其特点在于,铝质柱体3与高导热平片2焊接为一整体,且铝质柱体3间隔交错分布在高导热平片2上表面,柱体上部开有通槽以形成散热肋片4,通槽方向与空气流动方向平行,空气以一定速度从微流道入口6流入,通过与带有散热肋片4的铝质柱体3充分接触,并在微流道出口7将热量排放出去,从而实现高效传输热量的目的。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