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臂导向滑轮安装装置及起重机

    公开(公告)号:CN105540462B

    公开(公告)日:2017-09-19

    申请号:CN201511008342.9

    申请日:2015-12-2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副臂导向滑轮安装装置及起重机,其中副臂导向滑轮安装装置包括滑轮支座和滑轮支架,滑轮支座安装在副臂上,导向滑轮固定于滑轮支架上,滑轮支架与滑轮支座连接,滑轮支架能够相对于滑轮支座张开或收回,滑轮支架处于张开状态时,导向滑轮能够对与副臂的顶端相连的钢丝绳起过渡支撑作用;滑轮支架处于收回状态时,导向滑轮至少部分地位于副臂的内部。本发明的副臂导向滑轮安装装置可以避免导向滑轮在转运过程中的超高现象,同时可以避免导向滑轮的磕碰和损坏等安全隐患;在导向滑轮处于非工作状态时将导向滑轮收回副臂内部,还可以使副臂的整体造型更加美观。

    转向装置、悬挂油缸、控制系统、方法和起重机

    公开(公告)号:CN106828597A

    公开(公告)日:2017-06-13

    申请号:CN201611221792.0

    申请日:2016-12-2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5/12 B62D5/20 B62D6/0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转向装置、悬挂油缸、控制系统、方法和起重机,涉及工程机械领域。转向控制系统包括:第一角度传感器、第二角度传感器和转向控制器;该第一角度传感器采集与机械转向轴对应的车轮的第一转向角度,并传送至转向控制器;该第二角度传感器采集与电控转向轴对应的车轮的第二转向角度,并传送至转向控制器;该转向控制器根据第一转向角度获得相应行驶模式下的与电控转向轴对应的车轮的理论转向角度,并将第二转向角度与该理论转向角度进行比较,根据这两者的差值控制与电控转向轴对应的车轮进行转向,直至该第二转向角度与该理论转向角度的差值在预设的范围内。本发明实现了控制车轮转向的目的。

    液压调速阀、液压卷扬系统以及起重机液压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5332963B

    公开(公告)日:2017-05-03

    申请号:CN201410475063.2

    申请日:2014-09-1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液压调速阀、液压卷扬系统及起重机液压系统,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的卷扬系统起吊重物的过程中速度的可操控性较差的问题。该液压调速阀内换向阀阀杆由手柄驱动,手柄处于小开口位置时,第一进油端通过压力补偿阀与换向阀相连且通过换向阀阀杆的进油节流口与第一通油端或第二通油端相连,第一进油端还与第二进油端并联后通过换向阀阀杆的旁路回油节流口与回油端相连通;手柄处于大开口位置时,第一进油端通过压力补偿阀与第二进油端并联后经过所述进油节流口与第一通油端或第二通油端相连。该起重机液压系统包括的液压卷扬系统包括本发明提供的液压调速阀。本发明用于提高液压卷扬系统的起吊作业的速度可控性。

    一种卷扬控制系统和起重机

    公开(公告)号:CN105692454A

    公开(公告)日:2016-06-22

    申请号:CN201610231882.1

    申请日:2016-04-1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6C13/20 B66C15/00 B66D1/4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起重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卷扬控制系统和起重机。本发明所提供的卷扬控制系统,其包括卷扬制动器、卷扬马达、升降控制装置和应急下放控制装置,其中,应急下放控制装置可以在升降控制装置失效后控制卷扬制动器和卷扬马达来实现重物的下放。因此,本发明的卷扬控制系统能够实现重物应急下放功能,从而可以简化故障处理过程,缩短处理时间,并降低处理难度。此外,由于本发明的卷扬控制系统是利用重物自身重量来实现重物应急下放功能的,无须提供动力主动控制,因此,本发明还能够有效节约能源。

    液压散热系统、控制方法及起重机

    公开(公告)号:CN105465106A

    公开(公告)日:2016-04-06

    申请号:CN201410550385.9

    申请日:2014-10-1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压散热系统、控制方法及起重机,液压散热系统包括:液压油泵、液压油箱、液压马达、冷却风扇和设置在待散热的液压油路中的风冷器,还包括:电比例流量阀和温度传感器,其中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待散热的液压油路上,能够对所述待散热的液压油路中的油温进行检测,所述电比例流量阀设置在所述液压马达的进油油路上,能够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油温控制进入到所述液压马达的液压油流量,以使所述液压马达的转速与所述待散热的液压油路的油温相适合。本发明能够提高液压散热系统的散热效率,提高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起重机卷扬能量回收与再利用方法和系统、及起重机

    公开(公告)号:CN105438988A

    公开(公告)日:2016-03-30

    申请号:CN201410681243.6

    申请日:2014-11-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起重机卷扬能量回收与再利用方法和系统、及起重机。该方法包括:卷扬马达将起重机吊重下落过程中重物产生的重力势能转换为液压能;第一液压动力装置将卷扬马达产生的液压能转换为主传动轴的机械能,其中第一液压动力装置与主泵同轴连接;主传动轴通过分动箱带动第二液压动力装置进行旋转,其中分动箱连接在发动机输出轴上,发动机通过分动箱与第二液压动力装置并联;第二液压动力装置给蓄能器充液,将第二液压动力装置的机械能转换成液压能储存起来。本发明通过将重物下降的重力势能进行回收,并加以利用,从而实现节能减排,同时降低了液压系统的发热,提高了液压系统的作业效率。

    一种执行机构调节装置和工程机械

    公开(公告)号:CN105402177A

    公开(公告)日:2016-03-16

    申请号:CN201510996756.0

    申请日:2015-12-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5B11/16 B66F9/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执行机构调节装置和工程机械。本发明所提供的执行机构调节装置,其包括与第一执行机构连接的第一执行机构连接部、与第二执行机构连接的第二执行机构连接部以及液控组件,其中,液控组件能够控制第一执行机构连接部和第二执行机构连接部反向运动、同向运动以及每个执行机构连接部的单独运动。因此,本发明的执行机构调节装置,能够通过控制两个执行机构同向运动、两个执行机构反向运动以及每个执行机构单独运动等四种方式来调节两个执行机构之间的位置关系,从而使得执行机构调节装置的功能更加完善,调节方式更加灵活方便,作业效率更高。

    悬挂油缸以及起重机
    1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5332969A

    公开(公告)日:2016-02-17

    申请号:CN201410712771.3

    申请日:2014-11-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悬挂油缸以及起重机,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对复杂、恶劣工况的适应能力较差的技术问题。该悬挂油缸包括缸筒、活塞杆以及减振支座,减振支座包括防脱体、连接座、柔性垫以及球铰轴承内圈,连接座、柔性垫以及球铰轴承内圈上均设置有连接通孔;防脱体与连接座背离缸筒或活塞杆的部分相抵接且防脱体通过可拆卸连接结构与缸筒与活塞杆两者其中之一相连接;柔性垫介于连接座的部分区域与球铰轴承内圈的部分区域之间且柔性垫分别与连接座的部分区域、球铰轴承内圈的部分区域相连接。该起重机包括本发明提供的悬挂油缸。本发明用于提高悬挂油缸对复杂、恶劣工况的适应能力。

    一种提高液压油泵响应速度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3486101B

    公开(公告)日:2015-11-25

    申请号:CN201310456704.5

    申请日:2013-09-2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液压油泵响应速度的控制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应用于包括变量泵、变量缸和阻尼的油泵液压系统;包括以下步骤:发动机启动之前或瞬间,向所述变量缸输入恒定压力的液压油,使变量泵推至最小排量,所述油泵液压系统的压力稳定为中位怠命压力;所述恒压油源提供的恒定压力略大于所述变量泵的起始压力和所述进油单向阀开启压力之和。本发明能够控制变量泵在不同工况下采用不同的响应时间,以减小油泵液压系统所产生压力冲击和液压负载。

    控制起重机卷扬相对吊臂随动的方法和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3466453B

    公开(公告)日:2015-08-19

    申请号:CN201310455181.2

    申请日:2013-09-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控制起重机卷扬相对吊臂随动的方法和系统,方法如下:接收到地面模式指令,且当吊臂进行变幅动作时,根据变幅幅度控制吊钩与地面距离保持不变;进行伸缩动作时,根据伸缩长度控制吊钩与地面距离保持不变;接收到臂头模式指令,且当吊臂进行变幅动作时,吊钩保持于当前状态;进行伸缩动作时,根据伸缩长度控制吊钩与臂头距离保持不变。该方法、系统,设置出四种工作模式,操控过程中,吊钩将自动保持与臂头或地面距离不变,无需人为控制。相较于背景技术,本发明一方面实现了自动化控制,有效避免吊装事故的发生;而且,又将吊钩位置控制为与臂头或地面距离保持不变,以适应不同工况需求,控制效果良好。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