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模组全生命周期热电耦合建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127688A

    公开(公告)日:2023-05-16

    申请号:CN202211224630.8

    申请日:2022-10-09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池模组全生命周期热电耦合建模方法,属于电动汽车电池热行为分析与热模型构建领域,该方法将电池充放电特性试验中得到的电参量与电池热行为挂钩,重点关注了负极SEI膜的厚度与电阻参量的变化,引入了阿伦尼乌斯公式与能斯特方程,提出了循环老化影响因子IFSEI与温度修正因子IFT,在耦合ROM降阶模型进行提速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母排的产热与传热对电池模组热电行为的影响,对比了极耳间虚拟电气连接与实体电气连接下电池模组温度的变化,显著提升了汽车实际驾驶环境下电池模组热电行为模拟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对电池结构的改进与后续电池热管理方案的可靠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一种耦合石墨烯与热泵的电池组热管理系统及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675505A

    公开(公告)日:2021-11-19

    申请号:CN202110803312.6

    申请日:2021-07-11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耦合石墨烯与热泵的电池组热管理系统及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石墨烯电加热器预热系统和热泵/液冷系统耦合而成。电加热器预热系统由辅助电池组、控制器、石墨烯元件组成,辅助电池组由导线与控制器相连,控制器通过导线与石墨烯元件相连。热泵/液冷系统由压缩机、四通阀、冷凝器、膨胀阀、冷板和石墨烯元件组成,其中四通阀的一条管道依次连接四通阀的S口、压缩机和四通阀的D口;另一条管道依次连接四通阀的E口、冷板、膨胀阀、冷凝器和四通阀的C口。本发明将环境温度分为三种情况,分别采用石墨烯加热器、热泵系统和液冷系统对寒冷、低温和高温环境工况下的动力电池进行热管理。其中,热泵系统和液冷系统通过四通阀进行转换。

    混流温均性柱状电池组
    1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8258359A

    公开(公告)日:2018-07-06

    申请号:CN201710819739.9

    申请日:2017-09-07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设计了一种提高电池组热控能力的混流温均性柱状电池组。成组的各排电池通过高导热胶与导热片粘接,各排导热片再与两侧液流板换热,导热片开有气流孔。电池组内设有小型风扇促进电池包腔体内气体环流,实现增强气流串通的混流传热作用。其中,相邻各排导热片气流孔错列,并与电池座端从上到下缝隙宽窄交错,进一步增强气流纵向和横向的多维流动扰动性,由此增加电池导热片空气侧的热传递。本发明通过气动串流、孔隙/缝隙交错的多维气流扰动,辅助增强导热片和电池空气侧的热传递能力,提升排间气动串流的温均作用,改善电池组态内部的温度均匀性和一致性。本发明适用于电池组热管理的冷暖热控过程,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一种小型生物质锅炉炉拱
    1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764039A

    公开(公告)日:2015-07-08

    申请号:CN201510205134.1

    申请日:2015-04-27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锅炉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小型生物质锅炉炉拱。该炉拱包括象鼻型前拱、阶梯型炉床、后拱、左侧围火板和右侧围火板,其中所述的左、右侧围火板设置在小型生物质锅炉燃烧室内左、右侧水冷壁面上,所述的象鼻型前拱设置在左、右侧围火板之间的前部,有中空的象鼻型前拱内腔;所述的阶梯型炉床设置在象鼻型前拱的下方,有中空的阶梯型炉床内腔;所述的后拱由上斜面和下斜面组成,设置在左、右侧围火板之间的后部。本发明是一种能解决生物质燃料在小型锅炉燃烧室内停留时间短,燃烧不充分,不利于燃烧等问题的小型生物质锅炉炉拱。

    耦合新型仿生热管的电池热管理装置制备及双向热流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943265A

    公开(公告)日:2020-03-31

    申请号:CN201910400310.5

    申请日:2019-05-07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应用新型仿生植物超亲水特性制备的复合型电池热管理装置及其双向热流控制方法。其中仿生热管集与电池进行固-固接触换热,仿生热管集与底部的底置冷/热板直接接触,实现了电池与底置冷/热板的热量传递。同时当电池由冷却工况转为预热工况时,仿生热管集的冷热端随着底置冷/热板的状态改变而进行传热方向的自适应转换。本发明方法克服了以往重力型热管受重力影响冷端的液体不能依靠毛细力上升至热端导致热管内部无法实现热力循环和冷热端自适应调节,极大地提升了电池组高温环境及严苛工况下的高效冷却以及寒冷低温环境下的快速预热能力,保障电动汽车电池组最佳工作温度、功率输出、循环寿命以及热安全性。

    多融点相变材料梯级蓄能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868390A

    公开(公告)日:2014-06-18

    申请号:CN201410095866.5

    申请日:2014-03-14

    Applicant: 吉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60/145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多融点相变材料组合蓄能用于热量或冷量的存储利用过程中,通过能量蓄积时进出口方位与释放利用时进出口方位的互换实现多融点相变组合与载热或载冷流体流向配合,达到能量梯级存储的高效作用;其中,不同融点相变材料组合排列可有效实现其在不同温度下融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热量和冷量的充分存储,以及在相反相变过程中的热量和冷量的充分释放利用,特别对于蓄能装置中不断传热而温度变化的载流体具有良好的温度蓄能利用适应性,达到提升蓄能利用效率。

    电池组温度均衡系统及主动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361034B

    公开(公告)日:2024-12-31

    申请号:CN201811103786.4

    申请日:2018-09-13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为降低电池组内温度差异引起的内耗和效能衰减,本发明提供一种动力电池组冷却系统及主动温度均衡控制方法,在电池组冷却过程中,通过实时判定电池组内各传感器的平均温度和最大温度差异,开启与关闭各冷却回路并调控风扇和水泵的转速,实现电池组入口冷却液流温度的步进式缓升与缓降,降低入口冷却液与高温电池组间大温差换热带来的剧烈温度波动,提高其内部单体电池间温度一致性、工作效能和热安全性。

    耦合新型仿生热管的电池热管理装置制备及双向热流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943265B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1910400310.5

    申请日:2019-05-07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应用新型仿生植物超亲水特性制备的复合型电池热管理装置及其双向热流控制方法。其中仿生热管集与电池进行固‑固接触换热,仿生热管集与底部的底置冷/热板直接接触,实现了电池与底置冷/热板的热量传递。同时当电池由冷却工况转为预热工况时,仿生热管集的冷热端随着底置冷/热板的状态改变而进行传热方向的自适应转换。本发明方法克服了以往重力型热管受重力影响冷端的液体不能依靠毛细力上升至热端导致热管内部无法实现热力循环和冷热端自适应调节,极大地提升了电池组高温环境及严苛工况下的高效冷却以及寒冷低温环境下的快速预热能力,保障电动汽车电池组最佳工作温度、功率输出、循环寿命以及热安全性。

    一种电动汽车锂电池组过热链式分解反应抑制系统与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960518A

    公开(公告)日:2023-10-27

    申请号:CN202311219327.3

    申请日:2023-09-21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适用于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锂电池组过热链式分解反应抑制系统及方法,使用温度来判断动力电池处于过热链式分解反应的哪一阶段,并针对性地采用喷射制冷剂的方法对过热的动力电池进行有效冷却。在整个换热过程中,主要以制冷剂在动力电池表面形成液膜,再进行沸腾换热为主,制冷剂在喷射空间的运动过程也会强化空间对流换热,制冷剂被喷射到动力电池表面也会加强表面对流换热,通过这些方式来显著提升换热能力,从而有效降低动力电池的温度。另外制冷剂汽化不会使动力电池出现骤冷,防止对动力电池造成损害,并可将过热链式分解反应抑制在发生热失控之前,可同时兼顾冷却效果以及健康安全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