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震胶体积膨胀率的测试方法、测试工装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9757453A

    公开(公告)日:2025-04-04

    申请号:CN202411863387.3

    申请日:2024-12-17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减震胶体积膨胀率的测试方法、测试工装及系统,涉及车身制造技术领域,方法应用于减震胶体积膨胀率的测试系统,系统包括预先制作的测试工装和热机械分析仪,方法包括:获取预先注入待测试减震胶的测试工装的初始工装总高度和胶体初始高度;将测试工装置于热机械分析仪的样品区;按照预设的目标温度和测试升温速率控制热机械分析仪加热测试工装;获取加热过程中的各测试时刻对应的推杆瞬时移动距离;针对各测试时刻,根据初始工装总高度、胶体初始高度和该测试时刻对应的推杆瞬时移动距离,确定待测试减震胶在该测试时刻的减震胶体积膨胀率。本申请可以获得减震胶加热过程中的各测试时刻的减震胶体积膨胀率。

    一种上导轨加强结构
    1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416982B

    公开(公告)日:2013-04-10

    申请号:CN201110341644.3

    申请日:2011-11-02

    Inventor: 郭明龙 秦海 许冰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上导轨加强结构,包括C柱区域一侧面固定在一起的侧围外板和上导轨以及与所述侧围外板和所述上导轨均固定在一起的一体成形的流水槽连接板,所述流水槽连接板的两侧向上折弯中部设有向上的凸起,所述流水槽连接板的两侧面分别与所述侧围外板和所述上导轨的表面固定,所述流水槽连接板的内壁与所述固定在一起的侧围外板和上导轨之间形成空腔。本发明的上导轨加强结构可以有效提高车身C柱区域搭接头的刚度和零件连接强度,增加车身的刚度和局部强度,解决C柱上接头刚度和强度不足的问题,提高整体车身质量。

    一种上导轨加强结构
    13.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2295003U

    公开(公告)日:2012-07-04

    申请号:CN201120428557.7

    申请日:2011-11-02

    Inventor: 郭明龙 秦海 许冰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上导轨加强结构,包括C柱区域一侧面固定在一起的侧围外板和上导轨以及与所述侧围外板和所述上导轨均固定在一起的一体成形的流水槽连接板,所述流水槽连接板的两侧向上折弯中部设有向上的凸起,所述流水槽连接板的两侧面分别与所述侧围外板和所述上导轨的表面固定,所述流水槽连接板的内壁与所述固定在一起的侧围外板和上导轨之间形成空腔。本实用新型的上导轨加强结构可以有效提高车身C柱区域搭接头的刚度和零件连接强度,增加车身的刚度和局部强度,解决C柱上接头刚度和强度不足的问题,提高整体车身质量。

    一种安全带加强板组件
    14.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2294670U

    公开(公告)日:2012-07-04

    申请号:CN201120408101.4

    申请日:2011-10-2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安全带加强板组件,包括贯穿后侧围内板D柱窗框区域的第一安全带加强板和固定于所述D柱上角区域的第二安全带加强板,所述第一安全带加强板的型面紧贴所述后侧围内板固定,所述第二安全带加强板与所述后侧围内板固定,所述第一安全带加强板的上部与所述第二安全带加强板的下部相叠加并在D柱上端形成腔体,所述第一安全带加强板的外侧固定有安全带安装螺母板,所述安全带安装螺母板上设有用于安装安全带的安全带安装螺母。本实用新型的安全带加强板组件结构简单、有效增强车身D柱特别是D柱窗框上角区域的刚度,并有效消除D柱薄弱区域,可以通过拉力试验并满足第三排座椅安全带国家法规要求。

    一种车身加油口门铰链
    15.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1439666U

    公开(公告)日:2010-04-21

    申请号:CN200920141087.9

    申请日:2009-07-17

    Inventor: 秦海 许冰 黄宗斌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身加油口门铰链,包括铰链销和铰链臂,所述的加油口门铰链偏置式设置于加油口门中间偏上位置,所述的铰链销两端与加油口门加强板相铰接,穿透于铰链臂卷耳与加强板卷耳交替形成的通道内。本实用新型采用铰链偏置式安装,解决了空间受限制时铰链的安装问题;同时,此种结构增长的铰链销以及全包式的卷耳增强了铰链对大尺寸加油口门的控制;设置于铰链臂上的筋条提高了铰链的刚度;增加两个安装孔的距离,提高了铰链的稳定性,增加了对大尺寸加油口门的控制;解决了加油口门易开以及易与其周边零件干涉问题。

    一种B柱上端接头结构
    16.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3601385U

    公开(公告)日:2014-05-21

    申请号:CN201320684741.7

    申请日:2013-11-0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B柱上端接头结构,包括上边梁内板、侧围外板、B柱内板和B柱加强板,所述B柱内板上部与所述上边梁内板固定连接,所述侧围外板、所述上边梁内板和所述B柱加强板固定连接,所述侧围外板、B柱内板和B柱加强板固定连接,所述B柱内板为I形,所述上边梁内板上与所述B柱内板单独固定位置处设置有向外凸出的台阶面,所述台阶面与所述上边梁内板之间设有弧形过渡段,所述B柱内板的上部与所述台阶面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的B柱上端接头结构简单、B柱上端圆角处可以避免四层焊接,提高焊接工艺性、而且避免出现缺口,降低应力值,避免应力集中、降低成本、提高性能。

    一种顶盖后横梁焊合组件
    17.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1484500U

    公开(公告)日:2010-05-26

    申请号:CN200920141086.4

    申请日:2009-07-17

    Inventor: 秦海 许冰 李佩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顶盖后横梁焊合组件,属于汽车车身零部件技术领域,包括顶盖后横梁内板、后横梁外板和尾门铰链加强板;所述的尾门铰链加强板的前端与所述的顶盖后横梁内板、后横梁外板同时焊接,所述的尾门铰链加强板的后端与顶盖后横梁外板焊接。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优化设计的结构,通过改变搭接关系和增加筋条的方式,有效地增加了顶盖后横梁焊合件的刚度和局部强度,从而有效解决顶盖后横梁焊合件变形的量过大的问题,同时可以有效抑制顶盖后横梁外板铰链安装面处出开裂的问题,同时也更有利于整车模态,并且不影响焊接、总装等工艺,不会产生表面质量问题,几乎不增加成本。

    一种新型汽车顶盖
    18.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1437377U

    公开(公告)日:2010-04-14

    申请号:CN200920141085.X

    申请日:2009-07-17

    Inventor: 秦海 许冰 廖毅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汽车顶盖,属于汽车车身零部件技术领域,包括顶盖前端的斜壁和翻遍构成的前挡风玻璃安装槽,该前挡风玻璃安装槽的两个末端分别设置加强区,每个加强区设置3-8条加强筋条。本实用新型通过对顶盖的前端进行优化设计,在前挡风玻璃安装槽的两个末端分别设置加强区,并对加强区的筋条的数量、宽度、高度及间距都进行了优化设计,从而有效提高了前端的刚度,解决了顶盖前端变形开裂的问题。这种优化设计的结构增加了顶盖前端的刚度,同时不会增加成本,对顶盖的制造也不会产生任何负面影响,有利于车身成本和整车重量的控制,该优化结构有效解决了顶盖前端该处开裂的问题。

    一种车辆的顶盖装饰板安装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01437347U

    公开(公告)日:2010-04-14

    申请号:CN200920141090.0

    申请日:2009-07-17

    Inventor: 秦海 李佩 柏宏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的顶盖装饰板安装结构。所述车辆的顶盖装饰板安装结构,包括顶盖、后侧围外板和装饰板,所述顶盖设有独立的第一安装支架,所述后侧围外板设有独立的第二安装支架和第三安装支架,所述装饰板通过所述第一安装支架、第二安装支架和第三安装支架与所顶盖和所述后侧围外板相连接。所述车辆的顶盖装饰板安装结构无须在后侧围外板上冲孔,简化了冲压工艺,有利于车身的密封性;装饰板安装时无需螺钉,简化了焊接以及总装工艺;克服了装饰板振动产生的噪声,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减少了焊点。

    一种上弯梁框架组件
    2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6374832U

    公开(公告)日:2017-08-04

    申请号:CN201621471047.7

    申请日:2016-12-2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上弯梁框架组件,包括上弯梁和两个上弯梁支撑板,所述上弯梁支撑板上部分别可拆卸固定于所述上弯梁左右两端部,所述上弯梁支撑板下部分别固定于前纵梁前端上部,所述上弯梁设有上弯梁腔体,所述上弯梁支撑板设有支撑板腔体,所述上弯梁腔体与所述支撑板腔体对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上弯梁框架组件,能够保证散热器框架的刚度和强度,提升总装工艺的操作便利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