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797767A
公开(公告)日:2022-07-29
申请号:CN202210278444.6
申请日:2022-03-21
Applicant: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 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城建水务综合事务中心 , 广东顺水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IPC: B01J20/20 , B01J20/32 , B01J20/30 , C02F1/28 , C10B53/02 , C10B57/08 , C02F101/20 , C02F10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性叶生物炭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将叶生物质粉末置于强碱性溶液中进行改性处理,干燥后即可获得一次改性叶生物质粉末;再将其置于钙镁混合盐溶液中充分浸渍,直接干燥后即可获得二次改性叶生物质粉末,然后在无氧环境中进行热解处理,即可获得改性叶生物炭;其中,所述钙镁混合盐中钙镁元素总质量与一次改性叶生物质粉末的质量比为1:(5~15),所述钙镁混合盐中钙元素与镁元素的质量比为1:(0.5~2),所述热解处理温度为500~700℃,热解处理时间为1~3h。本发明所制得的改性叶生物炭能够同时有效去除废水中的磷酸盐和重金属离子。
-
公开(公告)号:CN118718994A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410765209.0
申请日:2022-03-21
Applicant: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 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城建水务综合事务中心 , 广东顺水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IPC: B01J20/20 , B01J20/04 , B01J20/30 , C02F1/28 , C02F101/10 , C02F101/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性叶生物炭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的改性叶生物炭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将叶生物质粉末置于强碱性溶液中进行改性处理,干燥后即可获得一次改性叶生物质粉末;再将其置于钙镁混合盐溶液中充分浸渍,直接干燥后即可获得二次改性叶生物质粉末,然后在无氧环境中进行热解处理,即可获得改性叶生物炭;其中,所述钙镁混合盐中钙镁元素总质量与一次改性叶生物质粉末的质量比为1:(5‑15),所述钙镁混合盐中钙元素与镁元素的质量比为1:(0.5‑2),所述热解处理温度为500‑700℃,热解处理时间为1‑3h。本发明所制得的改性叶生物炭能够同时有效去除废水中的磷酸盐和重金属离子。
-
公开(公告)号:CN117536040B
公开(公告)日:2024-07-26
申请号:CN202311416448.7
申请日:2023-10-27
Applicant: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IPC: E01C7/32 , E01C11/22 , C02F1/00 , C02F101/16 , C02F101/1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海绵城市建设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适应于海绵城市前端污染物控制的系统。本发明的系统包括碎石层,所述碎石层在厚度方向上,包括第一碎石层,第二碎石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碎石层和所述第二碎石层之间的土工布;并且,所述碎石层包括粗碎石区和细碎石区;所述粗碎石区和所述细碎石区在所述碎石层的平面方向上间隔分布;所述粗碎石区采用6‑8cm规格的粗碎石组成;所述细碎石区采用0.5‑1.5cm规格的细碎石组成;在所述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碎石层的至少部分粗碎石区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二碎石层的至少部分细碎石区的正投影重叠设置;且所述第一碎石层的至少部分细碎石区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二碎石层的至少部分粗碎石区的正投影重叠设置。
-
公开(公告)号:CN117403587A
公开(公告)日:2024-01-16
申请号:CN202311311763.3
申请日:2023-10-11
Applicant: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河涌的技术领域,公开了适用于高密度城市河涌高低水位交错布局结构,包括主涌道,城市包括市区以及郊区,主涌道具有上游段及下游段;郊区布置有两个外涌道,外涌道的上端与上游段连通,外涌道的下端的下游段连通;主涌道与外涌道之间设有多个副涌道;中部段中具有内部蓄水湖,内部蓄水湖连接有分洪道;外涌道中具有外部蓄水湖,外部蓄水湖与内部蓄水湖之间通过分流道连通;上游段、副涌道、外涌道、分洪道以及分流道中分别设有控制闸门;布置主涌道、副涌道以及外涌道,且三者形成连通状态,实现河涌交错布局,快速实现水体的排泄分流等,提高河涌的连通性以及承载能力,大大增强防洪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6282567A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310560855.9
申请日:2023-05-18
Applicant: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IPC: C02F3/32 , C02F3/34 , C02F3/02 , C02F103/00 , C02F101/3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水生态、水环境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城市河流低水位运行低碳生态修复方法。在修复过程中,先将河道水深控制在10cm以内,持续运行3个月以上;在运行过程中,控制水中溶解氧在8mg/L以上;再将河道水深控制在20‑30cm,待河道中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成活率在90%以上后,开始提升河道水深至50‑60cm,在水深提升过程中,调控水中溶解氧在7mg/L以上;待河道水深提升至50‑60cm后,控制水体透明度达到50cm以上,再向水中投放底栖动物和/或鱼类,使其自然繁殖,运行过程中控制水中溶解氧在6mg/L以上,河道中水流流速一般为0.3‑0.5m/s,控制原则为河道底质的不冲和不淤流速。
-
公开(公告)号:CN108867578B
公开(公告)日:2023-05-12
申请号:CN201811027998.9
申请日:2018-09-04
Applicant: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组合型的平板闸门,包括:门框;闸板,内嵌于所述门框内,且在拉杆的带动下沿门框的高度方向上下运动,以截/放水;所述闸板上开设第一通孔,其通过拍门密封,以对水流进行单向控制。所述门框被隔板分隔形成上槽口和下槽口且还包括防堵装置,其包括:一对网筐;两对第一油缸;第一方杆远离固定杆的一端设置有挡板,其两端均突出于所述第一方杆;所述可沿内外方向滑动且不脱落的设置在所述网筐上;所述滑动筛网的内侧均匀设置有多个能沿内外方向压缩的第一弹簧。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结合了普通闸门及拍门的优点,并防堵塞的、可广泛应用于灌区及其他的水利工程的组合型平板闸门。
-
公开(公告)号:CN110991047B
公开(公告)日:2023-04-25
申请号:CN201911225346.0
申请日:2019-12-04
Applicant: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IPC: G06F30/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水质质量预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源地水库蓝藻水华的快速预警方法,根据历史降藻浓度数据建立的蓝藻水华爆发特征藻浓度模型、气温变化影响特征藻浓度模型、以及正常蓝藻水华特征藻浓度模型,并确定划分度函数;根据划分度函数确定衰减因数、权重因数以及临界阈值,根据权重因数、当日藻浓度数据和前n日有效藻浓度计算特征藻浓度;将特征藻浓度与临界阈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确定当日藻浓度是否能够引起蓝藻水华爆发。本发明提供基于藻浓度监测的蓝藻水华预警,根据历史藻浓度数据建立相应的模型,计算相应的临界阈值,各数据均通过计算得到,而不是经验数据,能够有效提高蓝藻水华预警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568400A
公开(公告)日:2023-01-06
申请号:CN202211354667.2
申请日:2022-11-01
Applicant: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环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菌藻共生种植基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研制的产品包括20‑30份粘合剂黄土,15‑20份固化剂硅酸盐水泥,1‑2份功能细菌,1‑2份微藻孢子;其中,所述功能细菌选自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厌氧氨氧化细菌、硫氧化细菌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微藻孢子选自鱼腥藻、聚球藻、川蔓藻中的一种或多种。制备时,包括将混合均匀后的原料上机压制成规格为长轴长:短轴长为1.5:1‑2.5:1的椭球形;将压制成型的种植基送入养护室进行养护3‑4d至表面硬结固化,得到菌藻共生种植基。应用时,包括将所述菌藻共生种植基铺设于河道,待铺设完成后,向铺设区域种植耐污沉水植物。
-
公开(公告)号:CN114521521B
公开(公告)日:2022-12-20
申请号:CN202210210903.7
申请日:2022-03-03
Applicant: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IPC: A01K61/7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仿生鱼礁的技术领域,公开了锚定浮式立体仿生鱼礁装置,包括漂浮结构,漂浮结构呈网状;漂浮结构的下方连接有多个固定绳,固定绳的上端与漂浮结构连接,固定绳的下端朝下延伸;固定绳上设有多组用于粘附鱼卵及微生物的外部粘附基质,外部粘附基质环绕固定绳的外周,呈伞状布置;固定绳的底部连接有筑巢容器,筑巢容器中具有供鱼类栖息、庇护以及索饵的容纳腔;锚定浮式立体仿生鱼礁装置,为鱼类创造仿自然生境,实现使鱼类产卵、觅食、栖息、庇护为一体,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生境保护措施,其利用多组外部粘附基质可以为鱼类产卵提供场所,可以粘附鱼类的鱼卵,结构简单,功能多样化。
-
公开(公告)号:CN114804563B
公开(公告)日:2022-10-11
申请号:CN202210734914.5
申请日:2022-06-27
Applicant: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污染底泥碳氮硫污染物同步去除的方法,属于环境修复领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以自制生态环保型缓释功能材料为添加剂;向污泥底泥中添加所述添加剂;所述添加剂是由如下方法得到:取河道污泥底泥湿泥,用水稀释成泥浆后,用盐酸调节pH,压滤,收集滤饼,随后焙烧,再经粉碎,筛分,得焙烧底泥;将焙烧底泥和反硝化细菌休眠体搅拌混合均匀,再加入硝酸盐,得混合底泥;将粘合剂和热塑性弹性体在水中混合分散,加入水质量3‑5%的乳化剂,搅拌分散均匀,得预制浆料;将混合底泥和预制浆料搅拌分散后,冷冻干燥,即得自制生态环保型缓释功能材料。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