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应于海绵城市前端污染物控制的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7536040B

    公开(公告)日:2024-07-26

    申请号:CN202311416448.7

    申请日:2023-10-27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海绵城市建设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适应于海绵城市前端污染物控制的系统。本发明的系统包括碎石层,所述碎石层在厚度方向上,包括第一碎石层,第二碎石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碎石层和所述第二碎石层之间的土工布;并且,所述碎石层包括粗碎石区和细碎石区;所述粗碎石区和所述细碎石区在所述碎石层的平面方向上间隔分布;所述粗碎石区采用6‑8cm规格的粗碎石组成;所述细碎石区采用0.5‑1.5cm规格的细碎石组成;在所述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碎石层的至少部分粗碎石区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二碎石层的至少部分细碎石区的正投影重叠设置;且所述第一碎石层的至少部分细碎石区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二碎石层的至少部分粗碎石区的正投影重叠设置。

    一种城市河流低水位运行低碳生态修复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282567A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310560855.9

    申请日:2023-05-1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水生态、水环境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城市河流低水位运行低碳生态修复方法。在修复过程中,先将河道水深控制在10cm以内,持续运行3个月以上;在运行过程中,控制水中溶解氧在8mg/L以上;再将河道水深控制在20‑30cm,待河道中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成活率在90%以上后,开始提升河道水深至50‑60cm,在水深提升过程中,调控水中溶解氧在7mg/L以上;待河道水深提升至50‑60cm后,控制水体透明度达到50cm以上,再向水中投放底栖动物和/或鱼类,使其自然繁殖,运行过程中控制水中溶解氧在6mg/L以上,河道中水流流速一般为0.3‑0.5m/s,控制原则为河道底质的不冲和不淤流速。

    一种基于“先泥后水”新修复模式的城镇河湖水生态修复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896394B

    公开(公告)日:2022-08-05

    申请号:CN202111211194.6

    申请日:2021-10-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先泥后水”新修复模式的城镇河湖水生态修复方法,以用于城镇河湖底泥原位修复与微生态重构,其包括以下步骤:通过SedCaN颗粒,实现厌氧底泥碳氮硫污染物同步削减,之后基于微生物驯化散播,原位调控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实现有氧微生物生态系统构建。本发明提供的河湖污染原位治理模式与方法具有低耗能、低成本、更高效、更全面、更安全的优势,能够实现水体‑底泥健康生态系统构建与污染物协同削减的原位治理目标。在15天内可以去除底泥硫化物等耗氧污染95%,基本消除底泥黑臭,解决了有氧工艺难以快速恢复污染底泥自然环境的技术瓶颈,工期缩短30天以上,同时对比清淤方案可节约成本40‑50%以上。

    一种揭示河道低水位底泥自然修复机理的模拟实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5728470A

    公开(公告)日:2023-03-03

    申请号:CN202310040975.6

    申请日:2023-01-1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河道水生态治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揭示河道低水位底泥自然修复机理的模拟实验装置。该揭示河道低水位底泥自然修复机理的模拟实验装置包括配水池组件、试验段组件、集水槽组件、蒸汽回收机构与下压组件,试验段组件安装于配水池组件的右侧,集水槽组件安装于试验段组件的右侧,蒸汽回收机构安装于试验段组件的上方,下压组件安装于配水池组件的上方。配水池组件能够补充试验段组件的试配水,集水槽组件用于收集弃水,蒸汽回收机构能够收集试验段组件的试配水,用于补充配水池组件内的试配水,下压组件能够配合蒸汽回收机构补充配水池组件内的试配水,进而扰动配水池组件内的试配水,从而加快配水池组件吸附试配水上表面的杂质。

    一种基于“先泥后水”新修复模式的城镇河湖水生态修复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896394A

    公开(公告)日:2022-01-07

    申请号:CN202111211194.6

    申请日:2021-10-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先泥后水”新修复模式的城镇河湖水生态修复方法,以用于城镇河湖底泥原位修复与微生态重构,其包括以下步骤:通过SedCaN颗粒,实现厌氧底泥碳氮硫污染物同步削减,之后基于微生物驯化散播,原位调控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实现有氧微生物生态系统构建。本发明提供的河湖污染原位治理模式与方法具有低耗能、低成本、更高效、更全面、更安全的优势,能够实现水体‑底泥健康生态系统构建与污染物协同削减的原位治理目标。在15天内可以去除底泥硫化物等耗氧污染95%,基本消除底泥黑臭,解决了有氧工艺难以快速恢复污染底泥自然环境的技术瓶颈,工期缩短30天以上,同时对比清淤方案可节约成本40‑50%以上。

    一种适应于海绵城市前端污染物控制的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7536040A

    公开(公告)日:2024-02-09

    申请号:CN202311416448.7

    申请日:2023-10-27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海绵城市建设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适应于海绵城市前端污染物控制的系统。本发明的系统包括碎石层,所述碎石层在厚度方向上,包括第一碎石层,第二碎石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碎石层和所述第二碎石层之间的土工布;并且,所述碎石层包括粗碎石区和细碎石区;所述粗碎石区和所述细碎石区在所述碎石层的平面方向上间隔分布;所述粗碎石区采用6‑8cm规格的粗碎石组成;所述细碎石区采用0.5‑1.5cm规格的细碎石组成;在所述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碎石层的至少部分粗碎石区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二碎石层的至少部分细碎石区的正投影重叠设置;且所述第一碎石层的至少部分细碎石区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二碎石层的至少部分粗碎石区的正投影重叠设置。

    一种基于低水位运行的浅水型水生态修复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185604A

    公开(公告)日:2023-12-08

    申请号:CN202311434243.1

    申请日:2023-11-01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城市河流水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低水位运行的浅水型水生态修复方法。修复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S1:对河道表层底泥进行自然强化修复,降低还原性硫化物(AVS)含量;S2:对修复后河道的河床进行微地形改造,构建深槽‑浅滩‑沙洲地形;其中,深槽的平均深度低于浅滩平面25‑30cm,而沙洲的平均高度高于浅滩平面15‑20cm。随后,控制水位高于浅滩平面8‑10cm,持续10‑15天,以提供底栖生物生境条件;S3:将水深保持在10‑30cm;运行30‑45天;S4:将水深提升至50‑60cm,运行30‑45天;S5:当水体透明度达到50cm时,将水深提升至80‑100cm;直至河道水生态完成修复。

    一种污染底泥修复方法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282794A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310566784.3

    申请日:2023-05-19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污染底泥修复方法。本发明的修复方法包括:调控河道中水位于低水位,所述低水位为水位平均高度为10‑30cm;随后通过在河道上游和下游设置围堰,以调控河道中水位处于低水位,随后向低水位河道中施加硝酸钙,以使硝酸钙溶解于低水位河水中,再对低水位区域的河道底泥进行打孔,静置处理12‑15d后,打开上游和下游围堰,利用低水位河水冲刷底泥3‑4d后,重新闭合上游和下游的围堰;随后向河道中施加过氧化钙,再对低水位区域的河道底泥进行打孔,静置处理10‑12天后,拆除上游和下游围堰,继续保持河道处于低水位运行。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