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264079B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210609886.4
申请日:2022-05-31
Applicant: 燕山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激振体内置式自破冰电磁阀,涉及电磁阀技术领域。通过套设在中心导柱组件上的激振体产生超声波,实现声能定向传递,在冻结界面产生热量和剪切应力,破冰效率高且能耗低。该电磁阀包括上下连接的电磁吸合部和阀座;阀座内设有阀出流孔和中空阀管,中空阀管内设有阀进流孔;电磁吸合部内设有阀控运动部,阀控运动部包括中心导柱组件;中心导柱组件位于中空阀管的上方;中心导柱组件的上部小端上套设衔铁环,衔铁环与中心导柱组件的下部大端之间设有激振体;激振体能够激励超声波并实现声能定向传递,使超声波传递到所述中心导柱组件的下端面,并产生热量和剪切应力;阀座与中心导柱组件之间设有环形密封垫。
-
公开(公告)号:CN115416474B
公开(公告)日:2025-01-03
申请号:CN202211232606.9
申请日:2022-10-10
Applicant: 燕山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纵置多模四轮驱动系统及混合动力汽车,纵置多模四轮驱动系统包括增速离合器、副电机、传动总成、后传动轴、后驱动桥轮间差速器、主电机、变模执行机构、前传动轴、前驱动桥轮间差速器、发动机;发动机通过增速离合器与副电机相连,副电机与传动总成的输入轴Ⅰ相连;主电机与传动总成的输入轴Ⅱ相连;前驱动桥轮间差速器通过前传动轴与传动总成的前桥输出轴相连;后驱动桥轮间差速器通过后传动轴与传动总成的后桥输出轴相连;变模执行机构的数量为两个,分别控制同步器Ⅰ、同步器Ⅱ左右移动,使系统处于不同的驱动模式。本系统可以通过协调前后轴力矩分配,大幅度提升整车的动力性、经济性、通过性和主动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416213B
公开(公告)日:2024-06-18
申请号:CN202311545698.0
申请日:2023-11-20
Applicant: 燕山大学
IPC: B60L7/08 , B60T13/58 , B60W10/08 , B60W10/188 , B60W10/11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汽车回馈制动控制领域,并公开了一种双模耦合驱动式汽车回馈制动失效复合控制系统和方法,包括:获取双模耦合驱动式汽车中各传感器采集的系统数据,对系统数据进行分析,得到车辆状态数据;基于车辆状态数据对当前车辆驱动模式和各驱动电机状态进行分析,当双模耦合驱动式汽车在分布式驱动模式下存在失效驱动电机,使未失效驱动电机进行扭矩降低,通过液压制动系统对制动扭矩进行补偿;在扭矩降低过程中进行横向位移修正,横向位移修正完成后进行换挡,双模耦合驱动式汽车恢复正常回馈制动行驶。本发明技术方案能够解决前驱或后驱分布式驱动车辆在单侧驱动电机回馈制动失效带来横向位置偏移和无法进行能量回收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565867B
公开(公告)日:2024-05-10
申请号:CN202311543986.2
申请日:2023-11-20
Applicant: 燕山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模耦合驱动电动汽车对开路面稳定性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获取车辆信息,所述车辆信息包括方向盘转角、车速、车轮半径和车轮转速等;S2双模耦合驱动系统识别车辆当前运行状态并进行变模控制;S3根据车辆当前运行状态信息输出驱动电机转矩信号及转向电机转向力矩信号;S4驱动电机接收到驱动电机转矩信号并将驱动力输出给两侧车轮,为车辆提供动力,同时转向电机接收转向电机控制器的转向力矩信号,为车辆提供转向,实现基于双模耦合驱动系统的驱动防滑和主动转向协同控制。本发明充分利用耦合式驱动系统的优点,在极大提升电动汽车在对开路面上动力性的同时,还可很好的保证其通过性和侧向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06427529B
公开(公告)日:2019-02-01
申请号:CN201610246181.5
申请日:2016-04-20
Applicant: 燕山大学
Abstract: 一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多模耦合驱动系统,发动机的输出轴通过电动离合器与副驱动电机相连,主驱动电机和副驱动电机均为盘式电机,副驱动电机固联于传动总成的一侧,主驱动电机固联于传动总成的另一侧,传动总成与变模执行机构、电池组相连,半轴组件A和半轴组件B分别与传动总成相连,半轴组件A的自由端插接在车轮组件A的内部,半轴组件B的自由端插接在车轮组件B的内部。本发明在实际驱动过程中将根据不同行驶工况,通过调整离合器和两套同步器接合和断开的时机,合理地选取混合动力和纯电动的各种驱动模式。该系统兼具现有各类现有混合动力系统的优点,明显提高车辆的动力性、经济性和主动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09017265A
公开(公告)日:2018-12-18
申请号:CN201810768939.0
申请日:2018-07-13
Applicant: 燕山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合动力汽车多模耦合四轮驱动系统,包括发动机、电动离合器、盘式电机、主驱动电机、传动总成、模式切换执行机构、驱动桥轮间差速器、半轴、驱动轮。其中,传动总成能实现双侧集中、双侧分布、单侧集中和单侧分布式驱动的功能,传动总成中央差速器为非对称式多片离合器差速器。该系统可以根据车辆的复杂行驶工况需求采取多种机电耦合驱动模式并动态分配前后轮驱动力矩,实现单独前轮驱动,单独后轮驱动,前、后轮分布式驱动和前、后轮集中式驱动,解决现有四轮驱动系统的结构缺陷和协调控制各难题,大幅提高整车的动力性、经济性、稳定性和通过性。
-
公开(公告)号:CN108036953A
公开(公告)日:2018-05-15
申请号:CN201711335496.8
申请日:2017-12-14
Applicant: 燕山大学
IPC: G01M17/007
Abstract: 一种轮毂电机驱动汽车集成设计与协同控制试验平台及实现方法,所述平台包括整车控制系统、主动分布式驱动系统、EMB电子机械式制动系统、主动转向系统、动力电池组及电池管理系统、整车车架结构和悬架模块;整车控制系统包括整车控制器、操纵机构传感器和通讯系统;主动分布式驱动系统包括四个电机控制器、四个轮毂电机、四个车轮、加速踏板以及轮毂电机传感器;EMB电子机械式制动系统包括EMB控制器、四个EMB制动器、制动踏板传感器、轮缸压力传感器以及EMB制动器转角和位移传感器;主动转向系统包括转向系统操纵机构和转向执行结构、转向控制器以及转向节转角和转矩传感器;本发明平台整车车架结构简单,工艺简洁,扩展性强。
-
公开(公告)号:CN105946851A
公开(公告)日:2016-09-21
申请号:CN201610298612.2
申请日:2016-05-06
Applicant: 燕山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W20/20 , B60W20/40 , B60W2510/0657 , B60W2510/083 , B60W2510/244 , B60W2520/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合动力汽车多模耦合驱动系统的变模控制方法,该方法步骤为:整车控制器通过与各传感器通讯来获取各子系统的信息,实现司机驾驶意图解析、车辆运行状态识别和电池状态估计;接着,进行模式切换与力矩分配控制,包括驱动系统模式优选与切换控制策略制定以及基于能耗最小原则计算各动力子系统的驱动力矩分配系数,生成所需的控制指令;然后,将生成的控制指令通过CAN通讯传递给各控制器,控制离合器接合、驱动模式选取和各动力单元的力矩输出,实现多模耦合驱动控制;最后,接收各控制器反馈信息并结合各传感器信号共同实现闭环控制。本发明在不同行驶工况下,充分利用集中式驱动系统可以通过变速来提高动力性、经济性和分布式驱动系统可以独立协调两侧驱动力矩分配,实现灵活的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的优点,明显提高车辆行驶的动力性,经济性和行驶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05799485A
公开(公告)日:2016-07-27
申请号:CN201610236957.5
申请日:2016-04-15
Applicant: 燕山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车用多模耦合驱动系统的变模执行机构,该变模执行机构采用变模鼓式结构,包括变模驱动电机、二级行星齿轮减速器、扭转减震器、变模鼓、变模鼓壳体、两个变模横杆、两个变模拨杆,两个变模拨叉。二级行星齿轮减速器输入端和变模驱动电机输出轴相连。扭转减震器输入端和二级行星齿轮减速器输出端相连,输出端和变模鼓相连。变模鼓一端和扭转减震器相连,一端和变模鼓壳体相连。变模鼓壳体固定在传动系统外壳上。变模横杆两端插入传动系统外壳上。变模鼓上设有两条环形变模凹槽和一条限位槽。本发明可实现多模耦合驱动系统的模式切换,可在多模耦合驱动系统大部分模式切换过程中保持动力输出的连续性,有效提高了车辆动力性和平顺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796252A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510170371.2
申请日:2025-02-17
Applicant: 燕山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智能车辆目标选择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涉及智能驾驶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通过获取自车、自车所属车道及感知目标信息,依据设定预测比例确定检测范围,计算感知目标在自车坐标系下的角点坐标并拟合车道线,获取感知目标车道信息。随后,采用属性简约算法标注及筛选信息,生成训练数据集。利用支持向量机算法训练模型,得到车辆目标选择模型,用于检测感知目标对自车行驶的影响程度等级,确定目标选择结果。本发明提高了目标选择的准确性和智能车辆驾驶的安全性。本发明能够提高目标选择的准确性和智能车辆驾驶的安全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