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水型排气尾管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973191B

    公开(公告)日:2020-09-29

    申请号:CN201910243322.1

    申请日:2019-03-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水型排气尾管,包括与发动机的尾气系统连通的内排气尾管和套设在内排气尾管的外侧的外排气尾管,且外排气尾管的顶端开口向侧部弯折;内排气尾管的顶端延伸至正对顶端开口的位置,且内排气尾管靠近顶端开口的一侧设置有导水槽,导水槽用于将从顶端开口进入的水导向至内排气尾管与外排气尾管所构成的底部间隙内;外排气尾管的底端设置有排水孔,排水孔用于将底部间隙内的水排至外排气尾管的外侧。上述防水型排气尾管,当有雨水侵入时,由于导水槽的存在,使得雨水直接通过导水槽和排水孔排至外排气尾管的外侧。从而有效的避免了雨水通过排气尾管进入发动机后处理系统,减少后处理系统故障率,减少整车的维护成本。

    一种动力输出机构及油田作业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1749828A

    公开(公告)日:2020-10-09

    申请号:CN202010622464.1

    申请日:2020-06-3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石油开采及钻井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动力输出机构及油田作业装置。该动力输出机构包括:飞轮壳、起动机及离合器,起动机和离合器分别位于飞轮壳的两侧;飞轮,其设置于飞轮壳的内部;曲轴,其穿过飞轮壳并连接于飞轮,用于驱动飞轮转动;齿圈,其设置于飞轮壳的内部,齿圈套设于飞轮的外部并选择性传动连接于起动机,起动机能够通过齿圈驱动飞轮转动;内齿,其设置于飞轮的内部并传动连接于离合器。该动力输出机构通过设置起动机,保证在初始启动时动力传输的稳定性。通过飞轮、曲轴、齿圈及内齿的相互配合,利用齿轮传动结构,实现动力传输,使得离合器摩擦系数小,传递效率高,工作平稳顺滑,以保证油田作业机械机构连接的可靠性。

    一种防水型排气尾管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973191A

    公开(公告)日:2019-07-05

    申请号:CN201910243322.1

    申请日:2019-03-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水型排气尾管,包括与发动机的尾气系统连通的内排气尾管和套设在内排气尾管的外侧的外排气尾管,且外排气尾管的顶端开口向侧部弯折;内排气尾管的顶端延伸至正对顶端开口的位置,且内排气尾管靠近顶端开口的一侧设置有导水槽,导水槽用于将从顶端开口进入的水导向至内排气尾管与外排气尾管所构成的底部间隙内;外排气尾管的底端设置有排水孔,排水孔用于将底部间隙内的水排至外排气尾管的外侧。上述防水型排气尾管,当有雨水侵入时,由于导水槽的存在,使得雨水直接通过导水槽和排水孔排至外排气尾管的外侧。从而有效的避免了雨水通过排气尾管进入发动机后处理系统,减少后处理系统故障率,减少整车的维护成本。

    一种用于安装弹性多楔带的工具

    公开(公告)号:CN103335078A

    公开(公告)日:2013-10-02

    申请号:CN201310296614.4

    申请日:2013-07-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安装弹性多楔带的工具,包括驱动杆、支撑杆、导向杆和导向块;支撑杆垂直固定在驱动杆的端部;导向杆固定在驱动杆上,与支撑杆平行且相距预定距离;导向块的一侧为与导向杆连接的安装面,另一侧具有定位槽。安装弹性多楔带时,将支撑杆的端部支撑在带轮的轮毂,使导向块的定位槽卡在带轮的轮边,将弹性多楔带绕在导向块上,手握驱动杆施力,则带轮转动,由于导向块对弹性多楔带的限制,带轮转动的同时拉伸弹性多楔带,并将弹性多楔带带入带轮的轮槽,即完成了弹性多楔带的安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工具,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提高了弹性多楔带的安装效率。

    发动机前端轮系传动系统

    公开(公告)号:CN203347921U

    公开(公告)日:2013-12-18

    申请号:CN201320384935.5

    申请日:2013-07-0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前端轮系传动系统,包括曲轴皮带轮、水泵皮带轮、风扇皮带轮、自动涨紧轮、惰轮和皮带,其结构特点是所述惰轮为平惰轮,所述皮带为多楔带,所述皮带依次绕过曲轴皮带轮、风扇皮带轮、惰轮、水泵皮带轮、自动涨紧轮。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紧凑,轮系传动简单,可靠性高,增大了配套范围,在驱动附件相同的情况下,比原来的前端轮系驱动皮带长度缩短,且惰轮使用平惰轮,水泵皮带轮使用槽轮,自动涨紧轮为同向涨紧轮,大大改善了自动涨紧轮的受力情况,可靠性高,安装方便,用户的维护成本低。

    一种节温器
    6.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0505169U

    公开(公告)日:2024-02-20

    申请号:CN202322194427.7

    申请日:2023-08-15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节温器,包括主阀门、节温器座和拉杆。主阀门安装在节温器座内,节温器座上开设有通孔,拉杆通过通孔安装在节温器座内,拉杆的第一端与主阀门连接,拉杆的第二端外露于节温器座。本方案公开的节温器,增加了拉杆,拉杆能够在外力的作用下沿通孔的轴线方向运动,以拉动主阀门,使主阀门开启。本申请公开的节温器,工作人员可以在节温器的外部借助外力打开节温器,以使发动机冷却系统进入大循环,使发动机冷却,实现了在不拆卸节温器的前提下,解决节温器失效造成发动机高温限扭的问题。

    发动机集成支架
    7.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3743684U

    公开(公告)日:2021-07-20

    申请号:CN202022360580.9

    申请日:2020-10-2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发动机集成支架,包括用于安装整车支撑梁的中部安装部、位于两侧的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均设有用于与发动机固定连接的发动机安装区域,第一翼板上设有用于安装惰轮的惰轮安装区域和用于安装空调压缩机的空调压缩机安装区域,第二翼板上设有用于安装发电机的发电机安装区域;第一翼板上,惰轮安装区域位于发动机安装区域的外侧,空调压缩机安装区域位于第一翼板的侧面上并靠近惰轮安装区域;第二翼板上,发电机安装区域位于发动机安装区域的外侧。该发动机集成支架将整车支撑梁、惰轮、空调压缩机和发电机集中安装在发动机上,防止空调压缩机和发动机之间的多楔带安装偏斜,减少了零件,提高了装配效率。

    一种装载机及其柴油机和柴油机前端轮系

    公开(公告)号:CN206530404U

    公开(公告)日:2017-09-29

    申请号:CN201720017710.4

    申请日:2017-01-0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柴油机前端轮系,包括安装在曲轴上的曲轴皮带轮和与风扇连接的风扇皮带轮,其还包括第一惰轮和第一传送带。其中,第一惰轮设置在曲轴皮带轮和风扇皮带轮之间,第一传送带绕设在曲轴皮带轮、第一惰轮和风扇皮带轮上,以将作为动力输出单元的曲轴皮带轮上的动力输出。通过增加惰轮可改变曲轴皮带轮与风扇皮带轮之间的距离,并且保证第一传送带的动力传递的稳定性,改变第一传送带的尺寸达到改变风扇位置的目的。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具有上述柴油机前端轮系的柴油机和具有该柴油机的装载机。

    发动机前端轮系传动系统

    公开(公告)号:CN204691900U

    公开(公告)日:2015-10-07

    申请号:CN201520294499.1

    申请日:2015-05-0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前端轮系传动系统,包括曲轴皮带轮、水泵皮带轮、发电机皮带轮、空调压缩机皮带轮、第一自动张紧轮、第二自动张紧轮、惰轮、第一皮带、第二皮带和风扇皮带轮,第一皮带依次绕过曲轴皮带轮、第一自动张紧轮、水泵皮带轮、空调压缩机皮带轮,第二皮带依次绕过曲轴皮带轮、第二自动张紧轮、发电机皮带轮、惰轮、风扇皮带轮。本实用新型采用两层皮带结构驱动方式,通过第一皮带将曲轴皮带轮的动力传递到第一自动张紧轮,再传递到水泵皮带轮,水泵皮带轮将力传递到空调压缩机皮带轮,第二皮带将曲轴皮带轮的驱动力传递到第二自动张紧轮,再传递到发电机皮带轮,最后传递到风扇皮带轮,此轮系结构紧凑,传动简单,可靠性高。

    一种发动机前端轮系
    1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4458026U

    公开(公告)日:2015-07-08

    申请号:CN201420826853.6

    申请日:2014-12-2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前端轮系,包括设有曲轴皮带轮和水泵带轮的发动机机体,发动机机体上设有竖向设置的带有第一带轮的第一发电机和带有第二带轮的第二发电机,第一带轮的垂直中心线和第二带轮的垂直中心线共线;第一发电机和第二发电机分别通过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安装于发动机机体上,第一支架与水泵带轮对应设置,第二支架设置于发动机进气管上;曲轴皮带轮、水泵带轮、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之间环绕有传动带并位于同一平面内;位于曲轴皮带轮和水泵带轮之间的发动机机体上设有自动张紧轮。保证两发电机同步工作的同时,前端轮系布置更加合理有序,减少了传动带的长度,节约了成本,且占用空间小,同时保证了设备运行和动力传递的稳定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