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4934A

    公开(公告)日:1997-11-12

    申请号:CN96191004.6

    申请日:1996-08-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33/32 H01L33/007 Y10S438/93

    Abstract: 一种通过较少步骤的工艺过程制造氮化镓型蓝色发光器件的方法。该器件包括这样一个多层结构,它包含一个用第一导电类型杂质掺杂的第一氮化镓半导体层、一个实质上本征的氮化镓半导体活性层和一个用与第一导电类型相反的第二导电类型杂质掺杂的第二氮化镓半导体层。在该器件的制造中,第一和第二氮化镓半导体层及氮化镓半导体活性层是通过高温CVD形成的,并且随后被留在一种惰性气体中以便自然冷却。

    氮化物半导体器件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000682B

    公开(公告)日:2015-11-18

    申请号:CN201210061235.2

    申请日:2012-03-09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氮化物半导体器件,具备:由AlxGa1-xN构成的第1半导体层(4),其中,0≤x<1;由AlyGa1-yN构成的第2半导体层(5),其中,0<y≤1,x<y;导电性基板(2);第1电极(6);第2电极(8);及控制电极(7)。第2半导体层与第1半导体层直接接合。第1半导体层与导电性基板电连接。第1电极及第2电极与第2半导体层的表面电连接。控制电极设置于在第1电极和第2电极之间的第2半导体层的上述表面上。第1电极与Si-MOSFET102的漏电极(8a)电连接。控制电极与上述MOSFET的源电极(6a)电连接。导电性基板与上述MOSFET的栅电极(7a)电连接。

    氮化物半导体元件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237402A

    公开(公告)日:2011-11-09

    申请号:CN201110109142.8

    申请日:2011-03-18

    Abstract: 本发明的氮化物半导体元件具备:第一半导体层,其设置在基板上且含有第一导电型的氮化物半导体;第二半导体层,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半导体层上、且含有具有与所述第一半导体层的表面载流子浓度相同量的表面载流子浓度的第二导电型的氮化物半导体。在所述第二半导体层上设置第三半导体层,其含有比所述第二半导体层的带隙宽度更宽的氮化物半导体。所述氮化物半导体元件进一步具备第一主电极,其与所述第二半导体层电连接;第二主电极,其与所述第一主电极隔开地设置、且与所述第二半导体层电连接;以及具备控制电极,其在所述第一主电极和所述第二主电极之间、隔着绝缘膜设置在贯通所述第三半导体层和所述第二半导体层而到达所述第一半导体层的第一沟槽的内部。

    氮化物半导体元件
    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237402B

    公开(公告)日:2016-02-03

    申请号:CN201110109142.8

    申请日:2011-03-18

    Abstract: 本发明的氮化物半导体元件具备:第一半导体层,其设置在基板上且含有第一导电型的氮化物半导体;第二半导体层,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半导体层上、且含有具有与所述第一半导体层的表面载流子浓度相同量的表面载流子浓度的第二导电型的氮化物半导体。在所述第二半导体层上设置第三半导体层,其含有比所述第二半导体层的带隙宽度更宽的氮化物半导体。所述氮化物半导体元件进一步具备第一主电极,其与所述第二半导体层电连接;第二主电极,其与所述第一主电极隔开地设置、且与所述第二半导体层电连接;以及具备控制电极,其在所述第一主电极和所述第二主电极之间、隔着绝缘膜设置在贯通所述第三半导体层和所述第二半导体层而到达所述第一半导体层的第一沟槽的内部。

    氮化物半导体装置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022118B

    公开(公告)日:2015-08-05

    申请号:CN201210320351.1

    申请日:2012-08-31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氮化物半导体装置,具备基板(1)、第一氮化物半导体层(3)、第二氮化物半导体层(4)以及在第二氮化物半导体层上(4)设置的源电极(5)、漏电极(6)、第一栅电极(9)、肖特基电极(10)和第二栅电极(12)。在第二氮化物半导体层(4)与第一氮化物半导体层(3)之间的界面处,形成二维电子气。第一栅电极(9)是常截止型FET(20)的栅电极,设置在源电极(5)与漏电极(6)之间。肖特基电极(10)设置在第一栅电极(9)与漏电极(6)之间。第二栅电极(12)是常导通型FET(21)的栅电极,设置在肖特基电极(10)与漏电极(6)之间。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