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565792A
公开(公告)日:2024-08-30
申请号:CN202410845317.9
申请日:2024-06-27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多源载荷加载的汽车制动盘性能试验台架及其方法,属于汽车制动盘检测技术领域,试验台架包括台架底座、设置在底座上表面的第一滑轨、动力驱动机构以及分别安装在滑轨上的传感器机构、机械载荷加载机构和热载荷加载机构。试验方法为一种基于多源载荷加载的汽车制动盘性能试验台架的试验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打破了制动钳和制动块对制动盘开发的限制,能够进行热载荷与机械载荷的单独加载和联合加载,可以方便地获取制动盘在不同载荷工况下的变形场与温度场。基于以上功能,该试验系统可以检验制动盘的机械性能与热性能,明确机械性能或热性能关键的设计参数,能够缩短制动盘开发周期,具有经济简便、效率高的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17807824A
公开(公告)日:2024-04-02
申请号:CN202311702192.6
申请日:2023-12-12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G06F30/23 , G06F30/17 , G06F30/15 , G06F119/1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接触刚度改善的制动尖叫抑制方法,包括:制动尖叫台架试验;制动盘/制动块接触压力分布特性试验;制动盘/制动块非均匀接触刚度试验;制动盘/制动块接触压力分布仿真;制动器接触副法向接触刚度试验;制动器约束刚度试验;导向销衬套刚度试验;制动器约束模态实验;制动器约束模态仿真与分析;制动器摩擦尖叫复模态分析;接触刚度对制动尖叫的影响分析;制动摩擦尖叫控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模型预测精度高,改善了现有模型中各部件接触刚度设置存在任意性的缺点,实现了制动尖叫的精确预测;从接触刚度修改的角度,提出了制动尖叫的控制手段,有效的降低了制动尖叫的倾向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189180B
公开(公告)日:2024-03-26
申请号:CN202111352656.6
申请日:2021-11-16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动汽车永磁同步电机转矩脉动的抑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建立高精度瞬时转矩模型进行闭环全转矩计算获取电磁转矩;2)通过反馈控制获取反馈补偿谐波电流;3)通过前馈控制获取前馈补偿谐波电流;4)以电机原参考电流、反馈补偿谐波电流以及前馈补偿谐波电流共同构成总参考电流,并根据总参考电流进行永磁同步电机运行控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考虑磁场谐波和电流谐波、采用前馈加反馈的控制方法、控制精度高、适用性强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7634039A
公开(公告)日:2024-03-01
申请号:CN202311671014.1
申请日:2023-12-06
Applicant: 上海汽车变速器有限公司 , 同济大学
IPC: G06F30/15 , G06F30/2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减振模型的仿真分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设置上坡冲击工况和下坡冲击工况,并根据冲击力矩峰值与目标力矩的比值确定仿真分析的评价指标;基于上坡冲击工况和下坡冲击工况对预设整车动力模型的冲击系数和评价指标进行仿真分析。本发明为了分析车辆在不同冲击工况下传动系统的冲击载荷和冲击系数,设置上坡冲击工况和下坡冲击工况,并且以触碰台阶后轮毂处冲击力矩峰值与目标力矩的比值作为评价指标,在进行仿真分析过程中,在上坡冲击工况和下坡冲击工况两种情形下,对预设整车动力模型的冲击系数进行分析并与评价指标进行比对,从而保证了预设整车动力模型的有效性,提高了预设整车模型的防振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0098819B
公开(公告)日:2021-03-26
申请号:CN201910238959.1
申请日:2019-03-27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H03H17/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道路噪声主动控制系统的零相位在线去直流滤波器,包括:第一延时器:用以将输入信号x(n)延时fs个单位长度得到延时信号x(n‑fs);第一减法器:以输入信号x(n)与延时信号x(n‑fs)作为输入并相减做差,得到输出的差值信号w(n);第一加法器:将差值信号w(n)与中间延迟信号r(n‑1)作为输入并相加,得到中间信号r(n);第二延时器:用以将中间信号r(n)延时1个单位长度;第一乘法器:用以将中间信号r(n)与采样频率fs相除得到输入信号x(n)的平均值第二减法器:将输入信号x(n)与平均值相减做差得到去直流的输出信号y(n)。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能够实现在线去直流分量,并不会引入相位变化,适用于噪声主动控制中直流分量的在线去除。
-
公开(公告)号:CN109994098B
公开(公告)日:2021-02-02
申请号:CN201910026973.5
申请日:2019-01-11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G10K11/17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次级通路离线重构的计权噪声主动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获取噪声主动控制系统的原次级通路传递函数x(n);2)确定噪声信号的加权形式,并获取噪声信号在确定加权形式下系统函数的单位冲击响应h(n),并将该响应h(n)作为加权滤波器;3)对所述的原次级通路传递函数进行离线重构;4)用所述的重构后的次级通路传递函数替换原次级通路传递函数;5)对所述的噪声主动控制系统重新进行参数匹配,以达到计权噪声主动控制的最佳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快速、方便、提升降噪量和降噪带宽、不增加计算量和硬件投入、快速参数匹配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6740060B
公开(公告)日:2019-12-03
申请号:CN201611225686.X
申请日:2016-12-27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拖曳臂三连杆悬架的轮边减速电驱动系统,所述的拖曳臂一端活动连接至车架,所述第一控制臂活动连接拖曳臂和车架,第二控制臂活动连接拖曳臂和车架,第三控制臂活动连接拖曳臂和车架,所述的电机壳体与减速箱壳体一体化集成充当拖曳臂三连杆悬架中的拖曳臂,构成一体化拖曳臂总成结构,所述的电机质心布置于靠近车架的位置;减速驱动时,电机上输出轴充当减速箱输入轴,通过减速箱输出轴将动力输出,所述的拖曳臂三连杆悬架控制车轮跳动过程中外倾角和前束角,保持行驶过程中轮胎竖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一体化集成度高、等效簧下质量小、外倾角和前束角保持稳定、悬架系统受力均衡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0098819A
公开(公告)日:2019-08-06
申请号:CN201910238959.1
申请日:2019-03-27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H03H17/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道路噪声主动控制系统的零相位在线去直流滤波器,包括:第一延时器:用以将输入信号x(n)延时fs个单位长度得到延时信号x(n-fs);第一减法器:以输入信号x(n)与延时信号x(n-fs)作为输入并相减做差,得到输出的差值信号w(n);第一加法器:将差值信号w(n)与中间延迟信号r(n-1)作为输入并相加,得到中间信号r(n);第二延时器:用以将中间信号r(n)延时1个单位长度;第一乘法器:用以将中间信号r(n)与采样频率fs相除得到输入信号x(n)的平均值 第二减法器:将输入信号x(n)与平均值 相减做差得到去直流的输出信号y(n)。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能够实现在线去直流分量,并不会引入相位变化,适用于噪声主动控制中直流分量的在线去除。
-
公开(公告)号:CN107544284A
公开(公告)日:2018-01-05
申请号:CN201710595419.X
申请日:2017-07-20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工况下汽车制动器摩擦噪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复合工况下汽车制动器摩擦噪声的整车道路试验;B,悬架动态K&C特性试验;C,复合工况下汽车前悬架多体动力学仿真分析;D,直线工况下汽车制动器摩擦噪声复模态仿真;E,直线工况下汽车制动器摩擦噪声台架试验;F,复合工况下汽车制动器摩擦噪声的复模态分析;G,复合工况下汽车制动器摩擦噪声的关键因素分析;H,复合工况下汽车制动器摩擦噪声的控制方法提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不仅可以预测直线行驶工况下汽车制动器摩擦噪声现象,而且可以再现复合工况下汽车制动器的制动噪声,为解决制动噪声问题提供了新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06842037A
公开(公告)日:2017-06-13
申请号:CN201611145947.7
申请日:2016-12-13
Applicant: 同济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M99/002 , G01R31/38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电‑热‑机特性测试支架装置及其应用,包括底座、电池正面支架、电池反面支架、用于安装传感器的传感器面板以及固定传感器面板的传感器支架,电池正面支架安装在底座上,电池反面支架连接在电池正面支架上,传感器支架通过传感器支架固定块安装在底座上。本发明采用电涡流位移传感器代替了接触式位移传感器,具有更高的测试精度和更完备的测试方案,可同时进行温度测试和位移形变测试,对充放电过程中电池的电信号、位移形变信号和温度信号进行同步采集,更加全面地分析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的变化,解决了已有测试装置普遍存在的测试位点较少的问题,且设计结构具有可扩展性和通用性,可适应不同结构电池的测试需求。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