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670240B
公开(公告)日:2023-02-24
申请号:CN201811555660.0
申请日:2018-12-18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PC: G06F30/18 , G06F30/13 , G06F30/20 , G06Q10/047 , G06Q50/26 , G06F111/04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城市多模式公交网络初始线路生成方法,它通过界定公交线路的客流量、功能层次和平均运行速度的关联关系,生成骨干公交、主干公交和地区公交三个功能层次的公交线路;本发明根据公交系统的规模经济效应,通过搜索两类期望路径判断是否发生公交客流聚集现象,当发生客流聚集现象时,通过改变已有初始线路行车轨迹从而生成新的初始线路服务于当前公交出行需求;本发明考虑城市多模式公交网络中不同功能层次的公交线路之间、相同功能层次但不同公交线路之间的衔接关系,生成衔接已有初始线路的、出行起点端和终点端的初始线路。本发明可为城市多模式公交网络规划设计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提高多模式公交网络设计方案的科学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313957B
公开(公告)日:2022-07-05
申请号:CN202110596352.8
申请日:2021-05-30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PC: G08G1/0967 , G08G1/0968
Abstract: 针对车辆在通过无信号灯交叉路口时存在等待时间长,通行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增强型Dijkstra算法的无信号灯交叉路口车辆调度方法。本专利以智能车辆为研究对象,把交叉路口网格化,由网格之间的连线描述车辆的行驶轨迹,创新的制定了动态网格权值赋值原则,通过确定网格的方向权值、安全权值和优先级权值为车辆寻找到通行时间最短的路径。增强型Dijkstra算法在Dijkstra算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实现了动态权值下求最短路径的目的,可以根据实际车辆环境灵活调整每个车辆的行驶轨迹。仿真结果表明,增强型Dijkstra算法调度能够在保持较低的冲突次数的前提下减少车辆总通行时间,在一定条件下相比Dijkstra算法,车辆平均停车延误减少1.5s,冲突率下降13%。
-
公开(公告)号:CN111216666A
公开(公告)日:2020-06-02
申请号:CN202010070109.8
申请日:2020-01-21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车辆追尾防护系统,包括防护单元、距离监控单元和充气单元,防护单元包括设置在车辆尾部的支撑组件和设置在支撑组件内的充气气囊,距离监控单元用于监控该车辆与后方车辆的距离,其包括设置在车辆尾部的雷达摄像头、超声波收发器,距离监控单元监测确认后方车辆和监测后方车辆的相对距离发送给控制器,通过控制器对接收的图像信息和距离信息进行分析判断,进而驱动充气组件对充气气囊进行充气,使充气气囊从支撑组件内弹出,位于后方碰撞的车辆和该车辆之间,为后方追尾车辆和该车辆之间提供弹性阻力,避免后方车辆直接碰撞至该行驶的车辆直接碰撞,有效效减小了追尾碰撞的车辆损伤,并提高了驾驶员及车内乘客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709366A
公开(公告)日:2024-09-27
申请号:CN202410710474.9
申请日:2024-06-03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119/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行车风险场模型的建立方法,包括:(1)、沿道路线方向建立x轴,垂直于道路线方向建立y轴,构建平面环境场并垂直于平面环境场建立代表场强大小的z轴,以构建三维环境场;(2)、对于运动的物体i,若无需驾驶风格系数,计算该运动的物体i在环境场中场强;(3)、对于运动的物体i,若运动的物体i为车辆,且需考虑驾驶风格系数,则计算该运动的物体i在环境场中场强;(4)、计算静止的物体i在环境场中场强;步骤(5),综合步骤(2)‑(4),构建行车风险场统一模型。本发明行车风险场模型的建立方法增加了道路边界对于行车的影响,以及物体速度与间距影响的考量,为行车预警与路径规划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0135055B
公开(公告)日:2023-05-16
申请号:CN201910395173.0
申请日:2019-05-13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PC: G06F30/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城市多模式公交网络客流分配方法,包括将实际城市多模式公交网络转化为多模式公交网络表示模型;假设车内客流、同站换乘客流、进站客流和异站换乘客流的上车优先级;确定乘客选择各类虚拟网络节点出射弧段的概率;构建最短超级路径模型,运用动态规划方法设计最短超级路径模型的求解算法,确定任意出行起点到某一出行终点的最短超级路径;根据虚拟网络弧段的流量划分概率以及最短超级路径,计算虚拟网络节点与虚拟网络弧段的客流量以及客流滞留概率;运用连续平均法,提出多模式公交网络流量加载方法。本发明用于获得多模式公交网络中各条公交线路上公交弧段的客流量,提高多模式公交网络中客流分配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
公开(公告)号:CN109405839B
公开(公告)日:2022-04-12
申请号:CN201811238610.X
申请日:2018-10-23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PC: G01C21/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多路径的交通网络离线地图匹配算法,包括获取GPS轨迹数据中缺失的GPS轨迹点;将GPS轨迹点导入道路电子地图中,对每个GPS轨迹点建立缓冲区,选取道路网络中与缓冲区有交集的路段,导出形成子网络;基于空间连接和最短路径建立初始路径集;将所有的初始路径集的路段端点归类为路径节点集,将子网络上的除路径节点集以外的路段端点归类为局部节点集;构建路段与节点关联矩阵以及节点与路段关联矩阵;建立潜在路径集;对潜在路径集中的所有路段进行判断,所投影GPS轨迹点的数量最多的路段为所选匹配路段。本发明减少了迭代次数,加快算法完成速率,能有效将GPS轨迹点准确的匹配到正确的路段上,准确性更高。
-
公开(公告)号:CN118709366B
公开(公告)日:2025-05-13
申请号:CN202410710474.9
申请日:2024-06-03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119/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行车风险场模型的建立方法,包括:(1)、沿道路线方向建立x轴,垂直于道路线方向建立y轴,构建平面环境场并垂直于平面环境场建立代表场强大小的z轴,以构建三维环境场;(2)、对于运动的物体i,若无需驾驶风格系数,计算该运动的物体i在环境场中场强;(3)、对于运动的物体i,若运动的物体i为车辆,且需考虑驾驶风格系数,则计算该运动的物体i在环境场中场强;(4)、计算静止的物体i在环境场中场强;步骤(5),综合步骤(2)‑(4),构建行车风险场统一模型。本发明行车风险场模型的建立方法增加了道路边界对于行车的影响,以及物体速度与间距影响的考量,为行车预警与路径规划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1216666B
公开(公告)日:2022-12-09
申请号:CN202010070109.8
申请日:2020-01-21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车辆追尾防护系统,包括防护单元、距离监控单元和充气单元,防护单元包括设置在车辆尾部的支撑组件和设置在支撑组件内的充气气囊,距离监控单元用于监控该车辆与后方车辆的距离,其包括设置在车辆尾部的雷达摄像头、超声波收发器,距离监控单元监测确认后方车辆和监测后方车辆的相对距离发送给控制器,通过控制器对接收的图像信息和距离信息进行分析判断,进而驱动充气组件对充气气囊进行充气,使充气气囊从支撑组件内弹出,位于后方碰撞的车辆和该车辆之间,为后方追尾车辆和该车辆之间提供弹性阻力,避免后方车辆直接碰撞至该行驶的车辆直接碰撞,有效效减小了追尾碰撞的车辆损伤,并提高了驾驶员及车内乘客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313957A
公开(公告)日:2021-08-27
申请号:CN202110596352.8
申请日:2021-05-30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PC: G08G1/0967 , G08G1/0968
Abstract: 针对车辆在通过无信号灯交叉路口时存在等待时间长,通行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增强型Dijkstra算法的无信号灯交叉路口车辆调度方法。本专利以智能车辆为研究对象,把交叉路口网格化,由网格之间的连线描述车辆的行驶轨迹,创新的制定了动态网格权值赋值原则,通过确定网格的方向权值、安全权值和优先级权值为车辆寻找到通行时间最短的路径。增强型Dijkstra算法在Dijkstra算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实现了动态权值下求最短路径的目的,可以根据实际车辆环境灵活调整每个车辆的行驶轨迹。仿真结果表明,增强型Dijkstra算法调度能够在保持较低的冲突次数的前提下减少车辆总通行时间,在一定条件下相比Dijkstra算法,车辆平均停车延误减少1.5s,冲突率下降13%。
-
公开(公告)号:CN110055910A
公开(公告)日:2019-07-26
申请号:CN201910421780.X
申请日:2019-05-21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适应雾霾环境的交通路标指示牌,其包括底板、支撑杆、安装杆、指示牌、第一连接箱、第二连接箱、第一导管、第二导管、万向管、连接管、风机、过滤管,所述第一连接箱固定在指示牌后侧上端面上,所述第二连接箱固定在指示牌后侧下端面上,所述连接管固定在支撑杆上侧右端,所述连接管的右端连接过滤管,所述过滤管的右端与风机连接,所述连接管与第一连接箱通过第一导管相连通,所述风机的出气口与第二连接箱进气口通过第二导管相连通。本发明合理利用风机对指示牌周围的抽风,再通过对雾霾净化后吹出可以安全排放的空气,实现对指示牌前面的雾霾的吹散,进而更有利于司机对指示牌的观察,且设计合理,符合社会需求。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