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487319A
公开(公告)日:2020-08-04
申请号:CN202010492601.4
申请日:2020-06-03
Applicant: 郑州轻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基于振动激励的层合板微结构损伤检测。所述基于振动激励的层合板微结构损伤检测包括试验台、检测机构、夹持机构、平移机构、降温机构和升降机构,所述检测机构安装于试验台上,所述检测机构包括振动激励器本体、锤柄、锤头、支撑座、支撑块、层合板、降温罩、条形开口和红外热成像仪,所述振动激励器本体安装于试验台的上侧侧壁上,且锤柄安装于振动激励器本体的输出端上,所述锤头固定安装于锤柄远离振动激励器本体的一端上,所述支撑座安装于试验台的上侧侧壁上,且支撑块固定安装于支撑座的上侧侧壁上。本发明提供的基于振动激励的层合板微结构损伤检测具有检测工作方便快捷,效率高,稳定性好和数据的准确性高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9467951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529522.0
申请日:2024-10-30
Applicant: 郑州轻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光电传感器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用于光电传感器的防滑移功能薄膜,防滑移功能薄膜由上凸膜和下凹膜组成,上凸膜和下凹膜相互扣合在一起,上凸膜和下凹膜之间设置有滑移荧光粉,所述滑移荧光粉由Al粉、C粉及添加剂组成。光电传感器的外表面覆盖了一层以及防滑移功能薄膜,使传感器具有更耐磨润滑,耐腐蚀、超硬等性能,增加传感器的应用范围和使用周期。
-
公开(公告)号:CN119239281A
公开(公告)日:2025-01-03
申请号:CN202411411098.X
申请日:2024-10-10
Applicant: 郑州轻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系统发动机启停过程扭振主动控制方法,旨在解决系统多激励源高度耦合作用下的传动系统扭振问题。首先,建立用于模拟发动机启停扭振现象的传动系统多自由度动力学方程;然后,考虑发动机的激励输入,设计自适应滤波前馈控制算法抵消发动机气体转矩与惯性转矩的波动成分;最后,考虑发动机启停过程的干扰输入,设计极点配置反馈算法,从传动系统驱动轴到车轮处进行扭振幅值的削减;本发明通过两种控制算法的融合,显著改善了发动机启停过程传动系统的扭振,为发动机启停过程的扭振控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参考。
-
公开(公告)号:CN119099585A
公开(公告)日:2024-12-10
申请号:CN202411374345.3
申请日:2024-09-29
Applicant: 郑州轻工业大学
IPC: B60W20/11 , B60W20/15 , B60W30/20 , B60W50/00 , B60K6/26 , B60K6/365 , B60K6/36 , B60K6/38 , B60K6/54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行星多挡混合动力系统主动鲁棒减振控制方法,旨在解决干扰影响下行星多挡混合动力系统模式切换过程的鲁棒控制问题。首先,依据传动系统扭振动力学关系,建立行星多挡混合动力系统电路径与机械路径多自由度动力学方程;然后,根据发动机参考转速、轮边转矩需求以及传动系统刚度阻尼特性,计算出前馈目标参考值;最后,将各参考值的闭环跟踪误差与控制输入纳入到性能优化指标中,并与传动系统受到的外界干扰建立关联,采用H∞控制算法求解电机转矩控制律。本发明实现模式切换时间与转矩波动幅度的有效降低,解决不确定条件下动力源的鲁棒跟踪控制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886270A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411057234.X
申请日:2024-08-02
Applicant: 郑州轻工业大学
IPC: G06F30/23 , G06F30/17 , G06F17/10 , G06F119/08 , G06F119/14 , G06F111/04 , G06F119/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双重聚合Kriging模型的工艺参数智能优化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初始化、获取不同工艺参数处的“突耳”体积和最大应力、构建双重聚合Kriging模型、搜索确定性最优解、计算当前设计点对应的最大可能失效点MPP、更新双重聚合Kriging模型、通过迭代计算,得到最终的优化结果。本发明指出了与突耳缺陷最为相关的四个主要锻造工艺参数,对其进行优化,实现不确定环境下锻造工艺参数的最优选择,减少了“突耳”体积,提高了锻件性能和可靠性。本发明通过结合Kriging模型和ILCVT方法,对相关算法进行改进,实现了锻造工艺参数的智能优化设计,提高了设计的精度和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5262710B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210915467.3
申请日:2022-08-01
Applicant: 郑州轻工业大学
IPC: E03C1/26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卡机的智能厨余垃圾处理器,包括壳体,壳体中部设有水平的落料隔板,落料隔板上设有多个落料孔;落料隔板上方为破碎腔且下方为出料腔,破碎腔顶部向上连接有进料口,破碎腔侧壁上部连接有进水管;出料腔侧壁连接有出料管;破碎腔内设有径向伸缩研磨架,破碎腔侧壁中下部设有由耐磨材料制成的研磨环形壁,径向伸缩研磨架的周向外表面均匀间隔设有多个内研磨板;本发明还公开了相应的处理系统和处理方法。本发明通过径向伸缩研磨架受到研磨阻力时发生径向收缩和竖向伸展,增大一级和二级研磨间距并减小研磨面积以及研磨板在周向方向上的投影面积,从四个角度降低了研磨阻力,达到防卡死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4713626B
公开(公告)日:2024-10-15
申请号:CN202210416822.2
申请日:2022-04-20
Applicant: 郑州轻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机械加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金属丝网卷叠制造多孔金属的装置,包括:支架;底板;导向辊,横向水平设置在底板上部,位置靠近底板的前端,两端与底板的两侧转动连接,用于对通过的金属丝网进行导向;铺粉机构,设置在底板上部,位置靠近底板的后端,内部设置有金属粉末,用于对通过的金属丝网表面铺设金属粉末;机架,设置在支架一侧,位置靠近支架后端;卷叠机构,设置在机架上部,用于将通过导向辊及铺粉机构后的金属丝网进行卷叠。本发明通过卷叠机构的设置,可以高速收卷材料,收卷轴的速度很快,生产效率高,同时,通过铺粉机构及轧制机构的设置,使金属粉末与金属丝网结合,实现金属多孔体的孔隙度可控制备。
-
公开(公告)号:CN118722557A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410813366.4
申请日:2024-06-24
Applicant: 郑州轻工业大学
Inventor: 丁金全 , 侯俊剑 , 赵登峰 , 付志军 , 肖飞 , 何文斌 , 张鑫 , 郭耀华 , 王宏朝 , 崔崇桢 , 徐亮 , 张柳 , 王振伟 , 钟玉东 , 郜荷砚 , 杨建崇 , 周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驾驶商用车电液耦合制动系统及集成控制方法,包括自动驾驶系统、电驱动系统和电子液压制动系统,其中自动驾驶系统协同控制电驱动系统和电子液压制动系统,实现电回馈制动和液压制动系统的耦合与集成控制。在电子液压制动系统EHB基础上,通过增加电回馈制动、多层闭环控制、前馈和反馈耦合控制,实现快速响应自动驾驶或高级紧急制动系统AEB信号,融合制动能量回收,精确响应制动需求,降低制动频次,从而减少了制动主缸的异常磨损,提升了安全性、可靠性、制动舒适性等。通过考虑悬架侧倾的前馈和反馈稳定性控制提升了跟随预期目标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8456195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311084836.X
申请日:2023-08-28
Applicant: 郑州轻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功能打磨装置及其调节方法,包括行程调节模块和面积调节模块,旨在实现打磨头的往复运动,并可根据工件尺寸的不同分别调节往复行程和打磨面积。两模块之间通过燕尾槽滑动配合,所述行程调节模块将电机的旋转运动变为往复直线运动,以实现往复的打磨。调节包括对打磨面积和往复运动行程的调节,通过手动旋转第一蜗杆调节往复行程,旋转第二蜗杆调节打磨面积,通过调节往复行程和打磨面积,该装置可适应不同工件尺寸和打磨需求。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紧凑可靠、调节稳定等优点。且具有较广泛的应用范围,适用于各种受限空间中需要打磨的工件部位。
-
公开(公告)号:CN118410413A
公开(公告)日:2024-07-30
申请号:CN202410553893.6
申请日:2024-05-07
Applicant: 郑州轻工业大学
IPC: G06F18/2415 , G06F18/214 , G06N3/0464 , G06F18/213 , G06N3/048 , G06N3/08 , G06N3/096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电动客车多源域数据迁移学习驾驶行为建模及训练方法,该方法利用多源域数据,包括车载CAN总线数据和车载摄像头采集的自然驾驶数据。通过1D和3D卷积神经网络提取特征并融合,建立了混合识别模型。该方法设计科学,易于实现,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电动客车交通安全领域带来了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充分利用不同源域数据的信息,该方法设计了能够同时处理这些数据的混合识别模型,使得模型能够更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识别电动客车的驾驶行为。同时,针对所提出的混合识别模型设计了相应的训练方法,确保模型在训练过程中不断优化,从而提高识别准确度。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