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274890A
公开(公告)日:2022-04-05
申请号:CN202111544340.7
申请日:2021-12-16
Applicant: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下护板,包括带有进气孔的下护板本体,所述下护板本体上设有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道的始端与进气孔相连通,所述导流通道的末端带有第一导向板,所述第一导向板相对于所述下护板本体倾斜布置,所述第一导向板靠近所述进气孔的一端与下护板本体连接,另一端倾斜向上,用于将冷却气流导向所述下护板本体的上方,所述下护板本体上还设有第一泄流孔,所述导流通道位于所述第一泄流孔和进气孔之间。本发明设置了独立的导流通道,通过第一导流板将冷却气流导流至发动机机舱,降低了发动机舱内热害的影响,同时,排出的热气可通过第一泄流孔流到发动机外部,相比于现有技术,节约了成本,且无需增加额外的装置,有利于汽车的轻量化。
-
公开(公告)号:CN114199584A
公开(公告)日:2022-03-18
申请号:CN202111447820.1
申请日:2021-11-30
Applicant: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1M15/0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热平衡测试台架,包括风机、风管、发动机舱模拟箱、发动机、发动机控制单元、空气滤清器、涡轮增压器、三元催化器、进气中冷器、散热器、第一水泵、车辆冷却风扇、空气湿度调节系统、空气加热系统和传感器组件;发动机舱模拟箱上设有进气格栅、出气格栅、空气入口和尾气出口,风管的进气口与风机的出气口相连通,风管的出气口与进气格栅相连;空气滤清器、涡轮增压器、三元催化器、进气中冷器、散热器、第一水泵、车辆冷却风扇、发动机以及发动机控制单元均设置在发动机舱模拟箱的内腔中,空气湿度调节系统和空气加热系统均设置在风管内;传感器组件在风管的出气口处。本发明有利于散热器、进气中冷器的精准匹配设计。
-
公开(公告)号:CN114154373A
公开(公告)日:2022-03-08
申请号:CN202111417165.5
申请日:2021-11-25
Applicant: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30/23 , G06F30/28 , G06F111/10 , G06F113/08 , G06F119/08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汽车乘员舱热窜气仿真分析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其包括如下步骤:S1,收集整车在热窜气工况下的仿真分析参数以及整车几何模型;S2,基于整车几何模型进行有限元建模,生成包括发动机舱和乘员舱的仿真分析模型;S3,基于S1收集的仿真分析参数对仿真分析模型施加边界条件,采用Realizable K‑Epsilon湍流模型进行仿真分析,确定进入乘员舱空气流线分布及窜气通道,计算得到乘员舱内热窜气量△T。其能够对汽车乘员舱的窜气量进行仿真模拟,找到热窜气的精确路径,在产品开发早期阶段,实现对产品性能有效的控制和优化,降低开发成本,节约开发周期。
-
公开(公告)号:CN103590934A
公开(公告)日:2014-02-19
申请号:CN201310605560.5
申请日:2013-11-26
Applicant: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F02M35/04
Abstract: 一种提高发动机动力性的空滤器进气管路的布置方法及结构,空滤器进气管路包括进气管、解耦波纹管和进气口组件,进气口组件包括顶置挡风板和进气弯管,顶置挡风板上开有进气口,进气弯管从顶置挡风板上方与进气口连接,顶置挡风板布置在冷凝器顶部靠车前方位置,使进气口位于并位于冷凝器、前保险杠、顶置挡风板和侧挡风板形成的空气进气舱顶面,直接吸入低温空气。本方案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且有利于降低进气温度、减少进气漩涡产生,提高发动机动力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797802A
公开(公告)日:2024-10-18
申请号:CN202410779568.1
申请日:2024-06-17
Applicant: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对汽车直冷系统进行系统匹配的方法及装置,方法包括:构建与汽车动力电池直冷系统对应的第一单蒸冷却系统模型,以及构建与汽车空调系统对应的第二单蒸冷却系统模型;将第一单蒸冷却系统模型与第二单蒸冷却系统模型进行并联连接,得到仿真模型;基于预设优化算法对仿真模型中的模型参数进行优化调整;将目标应用场景下的工况参数输入至优化调整后的仿真模型并获取仿真模型输出的仿真结果,基于仿真结果对汽车直冷系统进行系统匹配。通过本申请,实现了自动化的系统匹配,相比现有技术减少了匹配实验,提升了开发效率,而且还实现了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仿真分析,提升了对对汽车直冷系统进行系统匹配的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8520591A
公开(公告)日:2024-08-20
申请号:CN202410669890.9
申请日:2024-05-28
Applicant: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30/15 , G06F30/20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保护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以及产品,该方法包括:获取车辆各部件的表面数据;基于车辆各部件的表面数据,确定第一车辆模型;将第一车辆模型在预设时间段内进行仿真行驶,得到第一车辆模型各部件在预设时间段内的温度值;基于第一车辆模型各部件在预设时间段内的温度值,确定第一车辆模型各部件的超温风险;基于第一车辆模型各部件的超温风险,确定车辆各部件的保护策略。如此,不仅提高了建模效率和计算效率,而且能够使得车辆各部件能够尽早规避热害风险。
-
公开(公告)号:CN116142036A
公开(公告)日:2023-05-23
申请号:CN202310288003.9
申请日:2023-03-22
Applicant: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的热管理系统、方法和装置,系统包括:高压PTC、第一阀门和电池冷却加热回路;第一阀门,第一阀门具有第一阀口、第二阀口以及第三阀口,第一阀口与高压PTC的入口端连接,第二阀口与电池冷却加热回路的输入端连接,第三阀口与电池冷却加热回路的输出端连接,其中,电池冷却加热回路中包括一个电池冷却器和第一电子辅助水泵;高压PTC,高压PTC的出口端连接电池冷却加热回路的输入端和第二阀口,用于在第一阀口和第三阀口开启、且第二阀口关断时,将加热后的制冷液输入电池冷却加热回路中,对电池冷却加热回路中的电池进行加热。本发明增加混合动力汽车在冬季的纯电续航里程。
-
公开(公告)号:CN116050280A
公开(公告)日:2023-05-02
申请号:CN202310155232.3
申请日:2023-02-22
Applicant: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30/27 , G06N3/04 , G06N3/08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预测主动进气格栅对发动机冷却水温影响的方法及系统,包括:步骤1.获取不同测试工况下的测试数据,包括主动进气格栅开度、环境温度、车速、风扇挡位、发动机冷却水温和稳定特征;步骤2.构建神经网络,并使用测试数据训练神经网络,全连接神经网络结构的5个输入分别为主动进气格栅开度、环境温度、车速、风扇挡位、稳定特征,全连接神经网络结构的1个输出为发动机冷却水温;步骤3.利用训练完成的神经网络,将环境温度、车速、主动进气格栅开度、测试得到最大风扇挡位和稳定特征作为神经网络的5个输入条件,神经网络根据这5个输入条件计算出发动机冷却水温。本发明能够经由少量试验数据快速预测各个工况下发动机水温。
-
公开(公告)号:CN115675063A
公开(公告)日:2023-02-03
申请号:CN202211500257.4
申请日:2022-11-28
Applicant: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B60K11/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主动进气格栅开度控制方法,包括:步骤S1,获取实时车速和车外实时环境温度;步骤S2,基于所获取的实时车速和车外实时环境温度,确定风扇处于不同档位时所分别对应的格栅开度;步骤S3,根据各格栅开度,依次计算风扇在相邻两个档位对应的风阻能耗差值△CdP;步骤S4,将各风阻能耗差值△CdP分别与风扇在对应两个档位中的较高档位运转时的风扇能耗做比对,确定第一格栅开度;步骤S5,基于所获取的实时车速和车外实时环境温度,确定满足空调系统性能要求、冷却系统性能要求的第二格栅开度;步骤S6,将所述第一进气格栅开度和第二格栅开度中取大,作为主动进气格栅的最终输出开度进行输出。
-
公开(公告)号:CN115481490A
公开(公告)日:2022-12-16
申请号:CN202211157982.6
申请日:2022-09-22
Applicant: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30/15 , G06F30/23 , G06F30/28 , G06F111/10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整车气动优化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包括步骤1:基于整车三维CAD模型,进行整车风阻仿真分析;步骤2:将整车风阻分析结果导入风阻敏感度分析软件,得到外形风阻敏感度分布信息;步骤3:以敏感度大小为参考,采用IDW方法进行网格变形,完成三维网格更新;步骤4:优化效果验证。本发明通过考虑整车外形对风阻的敏感度的特征,选取高敏感度的区域实施变形,采用IDW算法实现相对应的网格变形,尽量保证变形后的网格质量,特别是近壁面区的边界层网格质量。本发明可以拓展整车气动优化的区域范围,同时显著提升优化效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