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933460A
公开(公告)日:2011-01-05
申请号:CN200910248615.5
申请日:2009-12-22
Applicant: 辽宁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桦褐孔菌及从桦褐孔菌中提取三萜类物质的方法。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桦褐孔菌(Inonqqus obliquus LNUF008),CCTCC M209280。利用此桦褐孔菌提取三萜类物质的方法如下:经活化,制备种子液;以发酵液体积2%的接种量接到发酵罐液体综合培养基中,发酵,将发酵液抽滤,45℃干燥,抽滤出菌丝体,将菌丝体倒入研钵研磨成粉末状,加入10倍体积的有机溶剂,浸泡24小时;于50℃,77KHz下超声破碎60分钟;于5000转/分钟条件下离心10分钟,弃去沉淀,收集上清液,减压浓缩,得目标产物。本发明提取的三萜类物质含量高,回收率高,为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可行性。
-
公开(公告)号:CN101560478A
公开(公告)日:2009-10-21
申请号:CN200810228955.7
申请日:2008-11-21
Applicant: 辽宁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产生纳豆激酶的枯草芽孢杆菌纳豆亚种及其应用。枯草芽孢杆菌纳豆亚种(Bacillus subtilis subsp.natto LNUB236),CCTCC NO:M 208156。该枯草芽孢杆菌纳豆亚种经菌种活化、制备种子液和发酵液,提取纳豆激酶。利用纳豆激酶在制备预防与治疗脑血栓保健品上的应用。保健品中,组分按重量配比为:纳豆冻干粉∶纳豆激酶∶月见草油=1∶2.0~3.0∶1.0~1.5。本发明的枯草芽孢杆菌纳豆亚种LNUB236产纳豆激酶量高,在30升发酵罐中发酵生产酶活最高可达到431.455IU/ml,制备的含纳豆激酶保健品,具有酶活高、效果明显、无副作用的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16763730A
公开(公告)日:2023-09-19
申请号:CN202310736564.0
申请日:2023-06-21
Applicant: 辽宁大学
IPC: A61K9/127 , C01G49/08 , B82Y40/00 , A61K9/00 , A61K47/24 , A61K47/34 , A61K47/02 , A61K47/12 , A61K38/48 , A61P7/02 , B82Y5/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pH敏感磷脂修饰的纳豆激酶磁靶向纳米给药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选择蛋黄卵磷脂为磷脂双分子层的基础材料,DSPE‑PEOz2000为pH敏感材料,磁性四氧化三铁纳米粒为磁性材料,该系统以pH敏感性脂质体为基础,水相内包载溶栓药物纳豆激酶和柠檬酸修饰的磁性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这种载药系统相比于传统药物能够使药物在特定部位释放,维持纳豆激酶的酶活性,实现溶栓药的靶向传递并且实现更好的溶栓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5762643A
公开(公告)日:2023-03-07
申请号:CN202211208150.2
申请日:2022-09-30
Applicant: 辽宁大学
IPC: G16B40/00 , G16B30/00 , G16B15/30 , G16B5/00 , G06F18/22 , G06F18/25 , G06N3/0464 , G06N3/048 , G06N3/047 , G06N3/08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基于密集连接卷积网络的病毒与宿主间蛋白质相互作用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预处理数据;步骤2:使用Word2Vec中Skip‑Gram模型和One‑Hot编码来获得氨基酸的嵌入向量;步骤3:根据蛋白质的词嵌入矩阵,构建密集连接的卷积网络进行特征提取;步骤4:通过PSSM特征矩阵,获得平均的RPM‑PSSM特征描述符;步骤5:根据特征描述符构建全连接神经网络进行特征提取;步骤6:采用concatenate操作进行特征融合,最后将训练好的模型用于预测。本发明对不同的特征进行特征提取,包含了蛋白质进化信息和理化性质,序列中局部关键信息和远程依赖关系,更好地提高了预测的准确率。
-
公开(公告)号:CN115035954A
公开(公告)日:2022-09-09
申请号:CN202210651688.4
申请日:2022-06-10
Applicant: 辽宁大学
Abstract: 一种融合序列及网络嵌入的病毒宿主蛋白‑蛋白相互作用预测方法,步骤1: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步骤2:使用Doc2vec方法提取病毒及宿主蛋白质序列特征,对蛋白质序列进行矢量化;步骤3:构建宿主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及病毒蛋白质序列相似性网络;步骤4:使用Node2vec算法提取上述两个网络的特征,将网络矢量化后与序列特征进行数量积;步骤5:根据得到的融合上述两种特征的矩阵,构建长短期记忆网络进行训练,将训练好的模型用于预测。本发明考虑到了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网络特征,利用Node2vec模型对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特征建模,将网络特征与序列特征融合起来,更好地提高了病毒宿主蛋白‑蛋白相互作用预测的正确率。
-
公开(公告)号:CN114678081A
公开(公告)日:2022-06-28
申请号:CN202210491027.X
申请日:2022-05-07
Applicant: 辽宁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融合网络拓扑信息的化合物‑蛋白质相互作用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数据预处理;步骤2:构建相互作用网络,计算网络中每个节点的中心性度量;步骤3:对于数据集中每对化合物和蛋白质,使用基于共同邻居数的方法,计算化合物与蛋白质的相关性度量;步骤4:构建一个基于transformer的模型,将节点的中心性加到节点特征中。步骤5:将每对节点的相关性作为交叉注意模块中的偏置项。步骤6:利用全连接层输出预测概率。本发明考虑到了相互作用网络中的拓扑信息,将蛋白质和化合物本身的性质与相互作用网络的拓扑信息融合,有效地利用拓扑信息提高了化合物‑蛋白质相互作用预测的准确率。
-
公开(公告)号:CN106755550B
公开(公告)日:2020-12-08
申请号:CN201710157709.6
申请日:2017-03-16
Applicant: 辽宁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产养殖动物体内溶藻弧菌的PCR检测方法。提取水产养殖动物组织的总DNA;以所提取的DNA为模板,采用溶藻弧菌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所述的溶藻弧菌特异性引物是针对菌种溶藻弧菌的topA基因的特异性引物P1、toxR基因的特异性引物P2、toxR基因的特异性引物P3;根据PCR扩增产物的琼脂糖凝胶呈像结果判断水产养殖动物是否被溶藻弧菌感染。本发明使得水产养殖动物体内残留溶藻弧菌的检测更为简便,为今后水产养殖动物体内残留溶藻弧菌检测和分析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和完善的方法体系,同时为我国水产品病原菌检测和我国食品进出口安全奠定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04357369B
公开(公告)日:2017-10-13
申请号:CN201410691633.1
申请日:2014-11-25
Applicant: 辽宁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生物防治链霉菌及其应用。本发明的生物防治链霉菌,命名为链霉菌Lnu‑12(Streptomyces sp.lnu‑12),保藏编号为CCTCCNO:M2014554。本发明采用平板对峙法,检测Lnu‑12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其中对瓜类枯萎病菌抑制作用最强,抑菌带平均宽度达到19~21mm,对番茄叶霉病菌、番茄早疫病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抑菌带宽分别为15mm和17mm,对辣椒根腐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菌带宽13mm,链霉菌Lnu‑12在大棚蔬菜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6868129A
公开(公告)日:2017-06-20
申请号:CN201710094757.5
申请日:2017-02-22
Applicant: 辽宁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Q1/689 , C12Q1/686 , C12Q2565/1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麦氏弧菌特异性引物及在检测水产养殖动物体内麦氏弧菌中的应用。本发明设计的麦氏弧菌特异性引物由上游引物F:AACGATCTACTTGTTTCTCAGCC和下游引物R:GCCTGTACGACGAATATCTAAGC构成。本发明设计的麦氏弧菌特异性引物,能有效从各常见致病菌株中区分出麦氏弧菌,表现出很强的特异性和灵敏性。本发明所提供的水产养殖动物体内麦氏弧菌的PCR检测方法,使得水产养殖动物体内残留麦氏弧菌的检测更为简便。本发明方法的确立为今后水产养殖动物体内残留麦氏弧菌检测和分析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和完善的方法体系,同时为我国水产品病原菌检测和我国食品进出口安全奠定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05969671A
公开(公告)日:2016-09-28
申请号:CN201610412117.X
申请日:2016-06-13
Applicant: 辽宁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桦褐孔菌原生质体的制备和转化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采用溶壁酶和崩溃酶组成的混合酶液对桦褐孔菌菌丝膜进行酶解,对酶解液用8层擦镜纸过滤,收集滤液、离心,所得沉淀即为桦褐孔菌原生质体。所述转化步骤:将质粒pAN7‑1通过PEG/CaCl2介导,转化至桦褐孔菌原生质体中,得到含有质粒pAN7‑1的桦褐孔菌。采用本方法制得的桦褐孔菌原生质体产率高达5×107个/mL,再生率为7%。本发明的制备和转化方法为后期对该菌进行遗传操作改造,提高三萜化合物及其前体的产量,进而提高桦褐孔菌的药用价值,满足市场的需求奠定了基础。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