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速纳米贝氏体相变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384928B

    公开(公告)日:2019-06-25

    申请号:CN201810218061.3

    申请日:2018-03-16

    Applicant: 燕山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加速纳米贝氏体相变的方法,其主要先对目标钢材料进行奥氏体化,再通过控制第一阶段等温相变过程关键节点和第二阶段关键等温相变温度来实现。第一阶段时间节点为贝氏体相变瞬时最大速率时间节点或在平均最大速率时间节点;第二阶段相变温度为在此温度下尚未转变的过冷奥氏体强度值等于初始过冷奥氏体的强度。本发明工艺简单、可以大幅度缩短纳米贝氏体的相变时间,同时保证所获得组织为纳米贝氏体。

    含铝低温贝氏体钢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014527A

    公开(公告)日:2013-04-03

    申请号:CN201210504420.4

    申请日:2012-11-29

    Applicant: 燕山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21D8/005 C21D1/20 C21D8/0263 C21D2211/002

    Abstract: 一种含铝低温贝氏体的制备方法,其原材料为含铝量0.5~1.5wt%、含碳量0.2~1.1wt%的合金钢,其它主要合金元素为Cr、Si、Mo、Mn和Ni。经过冶炼钢水,炉外精炼和真空脱气,再轧制或者锻造成形。将上述钢加热到880-950℃;以大于50℃/min的速度冷到钢的Ms+10℃温度;从钢的Ms+10℃温度,以0.5-1.0℃/min的速度连续缓冷到钢的Ms-100×C wt%℃温度;在250-350℃保温20-30min,空冷至室温;在180-280℃保温60min,空冷至室温。本发明工艺简单,可获得贝氏体铁素体板条厚度尺寸从20nm到300nm跨尺度变化、残余奥氏体薄膜分布其间的组织结构。

    一种近终形轨道钢铸轧成型设备及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16871323A

    公开(公告)日:2023-10-13

    申请号:CN202310825702.2

    申请日:2023-07-06

    Applicant: 燕山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钢铁成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近终形轨道钢铸轧成型设备,包括:两个机架,机架内设置有第一调节组件,两个机架上位于同侧的两个第一调节组件之间转动连接有异形铸轧辊,两个异形铸轧辊的轴线平行设置;两个机架相对的一侧均固接有第二调节组件,第二调节组件传动连接有竖直设置的侧封板,两个侧封板平行且对称设置,侧封板的底面与异形铸轧辊的外侧壁相适配,两个侧封板以及两个异形铸轧辊之间形成熔池。本发明缩短了传统连铸‑轧制工艺生产轨道钢的工序,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能源和降低生产成本,减轻了异形铸轧由于凝固不同步导致溶质偏析、夹杂物聚集和应力分布不均的问题。

    一种利用相变速度差制备耐冲击钢制零件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961811B

    公开(公告)日:2022-05-24

    申请号:CN202010922877.1

    申请日:2020-09-04

    Applicant: 燕山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利用相变速度差制备耐冲击钢制零件的方法,其包括:提供初始钢制零件,初始钢制零件包括相连接的表层和心部;对初始钢制零件进行第一热处理,使初始钢制零件生成马氏体组织,且马氏体组织仅位于初始钢制零件的表层;对初始钢制零件进行第二热处理,使初始钢制零件进行贝氏体转变,以形成目标钢制零件,目标钢制零件的心部的残余奥氏体含量高于目标钢制零件的表层的残余奥氏体含量,提高了钢制零件的抗冲击能力。本发明避免了传统的渗碳处理,缩短了钢制零件的制备周期,降低了制备钢制零件的能源消耗,进而降低了制造成本。

    一种利用相变速度差制备耐冲击钢制零件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961811A

    公开(公告)日:2020-11-20

    申请号:CN202010922877.1

    申请日:2020-09-04

    Applicant: 燕山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利用相变速度差制备耐冲击钢制零件的方法,其包括:提供初始钢制零件,初始钢制零件包括相连接的表层和心部;对初始钢制零件进行第一热处理,使初始钢制零件生成马氏体组织,且马氏体组织仅位于初始钢制零件的表层;对初始钢制零件进行第二热处理,使初始钢制零件进行贝氏体转变,以形成目标钢制零件,目标钢制零件的心部的残余奥氏体含量高于目标钢制零件的表层的残余奥氏体含量,提高了钢制零件的抗冲击能力。本发明避免了传统的渗碳处理,缩短了钢制零件的制备周期,降低了制备钢制零件的能源消耗,进而降低了制造成本。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