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032222A
公开(公告)日:2014-09-10
申请号:CN201410285670.2
申请日:2014-06-24
Applicant: 燕山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22C38/30 , C21D1/30 , C21D9/04 , C21D2201/03 , C21D2211/009 , C22C38/02 , C22C38/04 , C22C38/06 , C22C38/20 , C22C38/28
Abstract: 一种纳米珠光体钢轨,它是一种钢内部组织为100%珠光体,且珠光体平均片厚度间距为60nm左右的钢轨,其钢的化学成分wt%为:C:0.83~0.93,Mn:0.05~0.10,Al:(8~12)Mn,Si:1.5-Al,Cr:1.0~1.5,Co:0.1~0.3,Zr:0.35~0.55,Mg:0.02~0.06,Cu:0.01~0.05,S
-
公开(公告)号:CN116303660A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310025729.3
申请日:2023-01-09
Applicant: 燕山大学
IPC: G06F16/2458 , G06F18/24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局部信息图标签传播的离群点检测方法,属于离群点检测技术领域,针对基于图标签传播的离群点检测方法存在只能检测全局离群点和检测精度不高等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信息图标签传播的离群点检测新方法。首先,由相互近邻的思想提出一种自适应获取参数k值的方法;其次,利用参数k和近邻关系构建局部近邻图,生成局部相似性矩阵和转移概率矩阵,再标记数据点并对其做标签传播,由离群点和内部点标签传播的收敛速度不同,统计每个点的收敛值差;最后,将每个数据点的收敛值差和相互近邻个数加权生成离群因子,进而检测出离群点。通过在人工数据集和真实数据集下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且较好地检测出离群点。
-
公开(公告)号:CN109408939A
公开(公告)日:2019-03-01
申请号:CN201811215503.5
申请日:2018-10-18
Applicant: 燕山大学
IPC: G06F17/5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兼顾应力和位移约束的薄板加强筋分布优化的改进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S1、定义设计变量单元成熟度为加强筋的高度因子,基于统一约束函数建立整体位移约束条件,基于分级求解的思想建立算法的两级优化模型;S2、采用一维搜索方法进行第一级求解,并引入单元进化调整系数处理局部最优解问题;S3、在第一级优化结果的基础上采用相对差商法进行第二级求解,并采用变量连接技术处理加强筋分布不规则问题。S4、讨论设计变量搜索步长的取值对优化结果的影响,并确定其最合理取值。算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可得到较好的加强筋布局和结构减重效果,优化效率也较高。
-
公开(公告)号:CN109344524B
公开(公告)日:2022-12-09
申请号:CN201811215504.X
申请日:2018-10-18
Applicant: 燕山大学
IPC: G06F30/17 , G06F30/23 , G06F111/04 , G06F111/10 , G06F113/2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薄板结构加强筋分布优化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S1、定义设计变量单元成熟度为加强筋的高度因子,并对设计变量进行等距离散;S2、基于Von mises屈服准则建立局部应力约束条件,基于统一约束函数建立整体位移约束条件,基于分级求解的思想建立算法的两级优化模型;S3、建立加强筋呈米字形的有限元板梁离散模型,将各加筋单元设计变量初始化,作为优化的初始结构;S4、采用一维搜索方法进行第一级求解,在第一级优化结果的基础上采用相对差商法进行第二级求解,即为寻优的加强筋分布结果。该方法能分级求解局部应力约束和整体位移约束,可以实现对加强筋截面尺寸和分布位置的双重优化,最终得到加强筋的最优分布形态。
-
公开(公告)号:CN104032222B
公开(公告)日:2016-04-06
申请号:CN201410285670.2
申请日:2014-06-24
Applicant: 燕山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22C38/30 , C21D1/30 , C21D9/04 , C21D2201/03 , C21D2211/009 , C22C38/02 , C22C38/04 , C22C38/06 , C22C38/20 , C22C38/28
Abstract: 一种纳米珠光体钢轨,它是一种钢内部组织为100%珠光体,且珠光体平均片厚度间距为60nm左右的钢轨,其钢的化学成分wt%为:C:0.83~0.93,Mn:0.05~0.10,Al:(8~12)Mn,Si:1.5-Al,Cr:1.0~1.5,Co:0.1~0.3,Zr:0.35~0.55,Mg:0.02~0.06,Cu:0.01~0.05,S
-
公开(公告)号:CN109408939B
公开(公告)日:2022-11-29
申请号:CN201811215503.5
申请日:2018-10-18
Applicant: 燕山大学
IPC: G06F30/23 , G06F113/24 , G06F119/14 , G06F111/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兼顾应力和位移约束的薄板加强筋分布优化的改进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S1、定义设计变量单元成熟度为加强筋的高度因子,基于统一约束函数建立整体位移约束条件,基于分级求解的思想建立算法的两级优化模型;S2、采用一维搜索方法进行第一级求解,并引入单元进化调整系数处理局部最优解问题;S3、在第一级优化结果的基础上采用相对差商法进行第二级求解,并采用变量连接技术处理加强筋分布不规则问题。S4、讨论设计变量搜索步长的取值对优化结果的影响,并确定其最合理取值。算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可得到较好的加强筋布局和结构减重效果,优化效率也较高。
-
公开(公告)号:CN110979467A
公开(公告)日:2020-04-10
申请号:CN201911410982.0
申请日:2019-12-31
Applicant: 燕山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A柱制作方法,属于汽车车身结构设计技术领域。所述汽车A柱包括骨架,骨架边缘设有U型卡槽,骨架中间安装有透明玻璃材料,骨架与透明玻璃材料之间采用环形卡槽连接;所述骨架分为汽车A柱内部分和汽车A柱外部分,汽车A柱内部分和汽车A柱外部分采用等离子电弧焊的方法焊接为一体。本发明采用铝合金材料在满足汽车A柱的强度条件下,可以减轻重量;汽车A柱的两部分采用等离子电弧焊接技术可以达到一面焊接两面成型的效果,较现在常用的电阻焊焊缝美观、焊接效果好。本发明中的透明玻璃材料选用偏光镜,有效的减小了汽车A柱造成的视野盲区,同时在直线行驶中不干扰视线,提高了驾驶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109344524A
公开(公告)日:2019-02-15
申请号:CN201811215504.X
申请日:2018-10-18
Applicant: 燕山大学
IPC: G06F17/5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薄板结构加强筋分布优化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S1、定义设计变量单元成熟度为加强筋的高度因子,并对设计变量进行等距离散;S2、基于Von mises屈服准则建立局部应力约束条件,基于统一约束函数建立整体位移约束条件,基于分级求解的思想建立算法的两级优化模型;S3、建立加强筋呈米字形的有限元板梁离散模型,将各加筋单元设计变量初始化,作为优化的初始结构;S4、采用一维搜索方法进行第一级求解,在第一级优化结果的基础上采用相对差商法进行第二级求解,即为寻优的加强筋分布结果。该方法能分级求解局部应力约束和整体位移约束,可以实现对加强筋截面尺寸和分布位置的双重优化,最终得到加强筋的最优分布形态。
-
公开(公告)号:CN117436020A
公开(公告)日:2024-01-23
申请号:CN202311460576.1
申请日:2023-11-03
Applicant: 燕山大学
IPC: G06F18/2433 , G06F18/232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期望核密度离群因子的离群点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输入初始数据集D和近邻参数k,为每个数据对象获取拓展邻域空间ENS(xi);步骤2,计算数据对象xi与数据对象xj之间的核带宽函数h(xj),通过核密度估计方法计算每个数据对象的局部密度;步骤3,针对初始数据集D,计算出期望k距离Ek_dist;在指定k值时,计算每个数据对象的期望距离Edist(xi);步骤4,计算每个数据对象的期望核密度离群因子EKDOF(xi);通过对期望核密度离群因子进行大小比较,输出n个离群点,本发明能够有效且较为全面的检测出离群点,提高检测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1890887A
公开(公告)日:2020-11-06
申请号:CN202010717712.0
申请日:2020-07-23
Applicant: 燕山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载余热蒸汽过滤装置,属于车载余热回收利用以及蒸汽加热的技术领域,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部为圆柱形空腔,所述壳体的内部安装过滤网和过滤器,所述壳体靠近过滤网的一端设有两个入口,分别为车内空气入口和外界空气入口;所述壳体靠近过滤器的一端设置出口与空气管道相连接,所述空气管道的出口连接车内,所述空气管道中安装有冷却装置和风扇;所述过滤器通过蒸汽管道连接蒸汽发生器,所述蒸汽发生器产生的蒸汽通过蒸汽管道传输到过滤器中。本发明具有回收利用汽车尾气热量来加热进入车内的空气实现净化消毒的效果。
-
-
-
-
-
-
-
-
-